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两性平等,基于对北京市延庆县7个镇/乡的8个农村社区的调研,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探究女性在乡村旅游中的参与情况、男性和女性在乡村旅游中的参与和决策差异,以及乡村旅游为农村妇女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不仅为农村妇女的就业、收入、生活方式、劳动负担、闲暇时间、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社会网络等方面带来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同时对她们的家庭再生产活动的性别关系产生了影响.然而,由于主导乡村旅游活动而为农村妇女带来的经济等方面的改善暂时无力完成颠覆无论是在社区层面还是家庭层面的传统性别关系的重任,为此,提出有关民俗户妇女能力建设、居住与经营空间分离、家务劳动社会化,如社区提供儿童托管支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性别平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利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村妇女性别意识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男女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在家庭事业、能力、就业方面较男性更为现代性,但在家务方面有延续传统的趋势;城市妇女较农村妇女在性别意识上更为现代性;现代网络媒介对农村妇女性别意识的影响小于传统媒介的影响;家庭资本(0.191)、传播媒介(0.237)对农村妇女性别意识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同时,传播媒介在家庭资本与性别意识之间起到中介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L镇的实地调查,从家庭作为一个生活共同体的现实出发,本文分析了农村陪读母亲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母亲陪读是一种家庭理性行为,既受到家庭效用最大化逻辑的支配,又受到家庭利他价值观的驱动。相对于男性家庭成员而言,女性在家庭经济生产中处于比较劣势,但在子女教育中比较优势明显,从而使女性更适合承担陪读责任;相对于女性祖辈而言,母亲在子女教育方面有显著的比较优势。陪读有助于增进陪读家庭总体效用而较少增进陪读母亲个人效用,但内嵌于家庭中的陪读母亲,具有强烈的家庭利他主义倾向,其在价值理性下做出的自愿陪读选择,使陪读母亲成为一种社会事实。基于上述结论,文章反思了性别主义的研究视角以及城乡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女性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女性化是许多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发生的一种现象,其深层动力源自市场深化带来的家庭及社会性别分工。从历史上看,轮耕制与犁耕制分别导引了两种不同的农业性别分工模式。就技术层面而言,农业技术进步及其扩散的路径带有一定的性别偏好,进而形成农业女性化的局面。当代中国农业女性化图景的生成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作为劳动力后备军和蓄水池时期的"铁姑娘"、男工女耕时期的农村留守妇女以及异地务农时期的女性"农民农"。作为农业女性化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农村妇女进城后的走向,还远未实现其就业主体性,这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分析和实践妇女与发展社会性别与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当人们用性别意识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农村妇女地位时,深感妇女地位在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着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教育就业收入资源利用政治和社会参与家庭性别角色等方面因此,有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关注宏观政策,优化农村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将性别公正纳入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迁移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分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1-2003年"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跟踪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效应的Logistic模型,研究劳动力迁移对农村家庭养老性别分工的影响.发现,子女外出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性别分工模式,但是子女代际支持的性别差异正在缩小,女儿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提高.外出女儿对老年父母增加经济支持的可能性更大,使子女对父母经济支持的性别分工差异缩小;外出儿子对老年父母增加生活照料的可能性更小,促使子女生活照料的性别分工差异缩小;而外出使女儿对老年父母增加情感支持的可能性更大,儿子和女儿在代际情感交流方面的差异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中国农村地区,男女两性在获取土地资源、继承财产、就业机会与经济收入以及参与家庭决策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农村男女经济地位的差异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歧视和贬低妇女的传统文化观念、男女不平等的性别劳动分工以及人力资本等因素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缩小农村男女两性在参与经济发展、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方面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妇女权利的法律政策,积极宣传和倡导男女平等的先进性别文化,提高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同时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经济价值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约束农村妇女个体发展的社会决定因素入手,探讨了农村"留守妻子"离婚后的贫困化问题.认为男权文化的强制性和市场机制在性别分工中的非公平性是导致农村"留守妻子"离婚后贫困化的根源.把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经济价值纳入社会经济价值核算体系,可以较好地保证妻子在家庭的合理地位和合法权益;建立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储蓄银行制度,可以为农村"留守妻子"离婚时的经济补偿构筑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依托;村妇代会作为妇女联合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经济价值评价最现实的最恰当的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察福建省东宅村“惠安女”的就业演变方式及回归家庭过程,从一个侧面分析农村女性的社会排斥和自我排斥产生过程及其后果,研究了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对农村女性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劳动力市场歧视、传统文化观念的性别排斥、家庭内部性别分工模式等因素是导致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的成因。指出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反社会排斥政策,帮助农村女性消除社会排斥、融入主流社会,提高农村女性参与其他经济生活的能力并创造就业机会,以改蛮农村女性群体的不利处埔,促进农村女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既有文献大多忽略了家庭因素对中国农村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分析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家庭因素对收入性别效应的直接影响、对男性和女性收入影响的差异;使用Oaxaca-Blinder工资分解法分析了家庭因素对性别收入差距的解释程度。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农村男性年收入约为女性的2倍,家庭特别是家庭分工是影响性别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因素中,配偶工作状态解释了大部分性别收入差距,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家庭规模对女性收入有显著消极影响,对男性收入影响不显著。基于此,就家庭性别分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追踪调查三期面板数据,选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乡城学生流动导致农村家庭的有酬劳动参与率下降7.75%,并未显著影响有酬劳动时间,并导致非农劳动参与率提升11.28%。(2)机制分析表明,上述结果是由农村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调整产生的,市场劳动主要承担者倾向于增加有酬劳动时间,家庭劳动主要承担者则倾向于退出市场部门劳动或以陪读为目的进入城市地区参与非农劳动。(3)在不同就读阶段、流动范围和代际结构情境下,乡城学生流动对农村家庭劳动供给决策产生了差异化影响。基于此,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成本分摊、农村陪读家长就业扶持、不同情境的差异化帮扶三个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户籍身份和社会性别的双重影响使农村妇女在作出流动决策时面临着比农村男性更大的压力。农村妇女的年龄、教育、婚姻、在学子女和社会关系都可以对她们的流动决策产生影响。政府应该重视农村妇女及其子女的教育,把农村妇女的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到官方的就业渠道,以促进农村妇女的流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妇女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中国农村妇女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对近二十年的中国农村妇女研究重新进行阶段划分,并对中国农村妇女研究所涉及的性别与劳动就业分工,农业女性化问题,农村妇女家庭地位及其变化,农村妇女科学文化素质及培训,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及影响因素,农村妇女与贫困,农村妇女与人口再生产,农村妇女与资源、环境和持续发展,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等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说明,从中总结出经验和不足。农村妇女发展要联系农村实际,要针对多方面因素考虑农村妇女发展与农村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农村妇女研究要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入手分析当地农村妇女的实际情况,以便在今后的研究中得以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山东省M镇135位农村独居老年女性和44位独居老年男性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可从性别角度对农村独居老年女性的社会支持进行分析,发现农村独居老年女性的社会支持水平整体低于男性。经济支持方面:农村独居女性对基础养老金的依赖性强,自我经济保障能力差,经济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普遍偏低,自评经济状况"很差"比例大。生活照顾方面:身体差的农村独居老年女性的日常自我照顾水平低,女儿是其生病时的主要照顾者。精神慰藉支持方面:农村独居女性老年人的孤独感不强烈;邻居对独居女性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身体差的独居老年女性的精神慰藉支持状况较差。因此,应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将强调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政府需要提高对农村独居老年女性的救助帮扶力度,进一步扩大其慢性病和农村低保的保障范围。政府应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给予农村独居老年女性更专业性的帮扶,同时根据家庭需要适时改变其居住安排等一系列举措,以此解决农村独居老年女性面临的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我国陪读研究现状,对已有陪读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研究显示,近年来陪读家庭数量不断增加,涉及的阶层范围逐渐扩大;陪读对象由中学生向小学生、大学生两极扩张;陪读成本逐渐加大;陪读成因由主动变为被动;陪读行为由理性向非理性转变.总体上来看,我国陪读研究主要交叉集中在陪读特点、形成原因、利弊分析、影响因素及对策四个主要方面.陪读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如研究方法单一、陪读现状研究较多而实际干预研究较少等.陪读作为我国特有的教育形态,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密切相关,需要理性地看待其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村庄治理中妇女的组织参与——以浙江省K村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村民自治制度的安排,农村妇女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但在现阶段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妇女在村庄公共组织中“缺场”和村庄公共组织决策中“失语”的现象。造成农村妇女低组织参与的主要原因是:制度支持的不力、农村妇女自身的角色定位限制、传统父权制家庭文化的影响和农村社会“力治”的性别偏好。  相似文献   

17.
外出务工是当今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通过对贫困地区农村"外出务工女性"与"未外出务工女性"的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随着贫困地区农村已婚女性的外出务工,其性别观念得到一定更新,以往单一的家庭角色认知模式被打破,且经济独立性有所提升,家庭决策平权化趋势逐渐增强,家庭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在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性别分工模式及家庭暴力方面成效不明显,且由此可能出现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农村妇女生育行为及其家庭地位的个案访谈,发现从农村妇女的生育行为,主要是生育孩子的数量和性别,已经无法准确判断她们的家庭地位.即生育行为与妇女的家庭地位之间的联系正在弱化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包括妇女的性别意识、经济独立性、知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提高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途径也变得多样化,其中,增强农村女性自身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论农村妇女对传统性别分工的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妇女开始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寻求自身全面发展和进步。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农村出现的“男工女耕”的性别分工格局对传统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家乡的现象使得农村社会性别分工第一次脱离了地域限制,并由性别分工变化引起性别关系变化。以性别主义和家庭策略理论为分析视角,讨论“男工女耕”引起的农村社会性别关系变化,可以发现,在性别资源占有不平等基础上产生的丈夫流动、妻子留守的家庭策略,因地域割裂、妇女行动自主性、夫妻双方的主观评价等原因促进了妇女家庭决策权的提高,农村性别关系趋于平等,并且在日益撼动我国农村传统的性别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