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未江涛 《城市》2015,(4):13-15
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是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产业结构服务化的内在驱动力.通过采用专业化系数对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北京、天津、河北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呈递减趋势,天津、河北与北京的差距显著,且出现扩大趋势.以此为基础,笔者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胡莹 《现代交际》2012,(2):140+139
服务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源泉,而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在界定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及作用的基础上,阐述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最后提出加快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3.
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取向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刘重 《城市》2006,(3):12-14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总体目标,其中,又以较大篇幅第一次提出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要求.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城市基础设施、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  相似文献   

4.
李玉娟  彭仕兰 《城市观察》2021,73(3):126-142
以长三角2003—2018年为样本观测期,运用相关产业集聚指数分别计算产业集聚水平、综合评价法测度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数;利用社会经济距离矩阵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得出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①从空间总体效应看:本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集聚对本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有正向影响,其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最大,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本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负向影响.就相邻地区间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而言,产业协同集聚、制造业集聚有负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影响.②从空间效应分解看:各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绝对值各有差异.产业协同集聚的间接效应(负向效应)大于直接效应(正向效应)与总效应(负向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间接效应(正向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负向效应)与总效应(正向效应);制造业集聚的总效应(负向效应)小于间接效应(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服务业在创新模式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检验方面与制造业都有显著不同,为了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功能,这类服务业逐渐演化出一套高效率的组织模式,表现为弹性化、网络化和扁平化的明显特征。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具有特殊要求。针对我国政府对行业管理的特征及其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抑制的体制性障碍,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郑丹华 《职业时空》2009,5(9):10-11
现代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由于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必然导致对服务类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目前现代服务业需要的专业技术服务类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文章提出了建立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引导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创新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机制以及人才激励机制等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进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利的起飞阶段,政府通过行政力量的大棒如此调控、通过不合理法律进行强制,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脚步最终会被拖慢。  相似文献   

8.
韦月洲  杨斌 《职业》2016,(29):108-109
在泛北部湾背景下,广西各行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物流业,急需大量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实训存在许多问题,尚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此,本文提出,广西高职院校应以泛北部湾为背景,以校企协同育人为理念,通过引入现代学徒制和共享型实训基地等途径,积极探索英语专业实训改革,以顺应经济的发展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进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利的起飞阶段,政府通过行政力量的大棒如此“调控”、通过不合理法律进行强制,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脚步最终会被拖慢。  相似文献   

10.
第二节自主创新推进区域服务业优化升级的路径 当今社会,服务业在一个区域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大小,已经成为衡量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各经济区域服务业发展普遍滞后,也正因为此,其发展存在巨大的成长空间.为此,要积极地运用自主创新,加快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构建差异化的区域服务业,以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1.
近日,教育部、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引导高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本科专业,要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现实中,我国养老人才短缺的状况如何?养老相关专业毕业生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在庞大的养老刚需下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如何破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90后成养老服务人才“新生代”22岁的吉林男孩王帅毕业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刚刚过去的毕业季,王帅和他的30多个同学并未对就业难有什么感触。  相似文献   

12.
刘佳林  闫文晟 《职业》2017,(7):42-43
家政人才的培养、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厘清家政市场人才需求行情,确立培养对象.其次,要分析社会各阶层人才特点,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及职业定位.菏泽家政职业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采取专业嫁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2007年3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人才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的要求.这标志着我国人才服务业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李玮玮 《职业》2016,(8):73-74
现代物流专业是一门伴随着现代服务业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专业.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的技工院校,应该结合地区特色与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发展的创新,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5.
推进京津冀现代服务业一体化的意义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刃刚 《城市》2010,(1):30-33
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生的,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的,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服务型产业。有的学者又把现代服务业分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消费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16.
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名山 《科学发展》2009,(11):82-95
本文重点研究上海现代服务业定位与重点服务业发展。首先,对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六大问题。其次,对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着重指出世博会为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再次,根据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和行业发展需求,提出了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定位是上海应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其现代服务业的辐射能力应覆盖长三角地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城市;产业定位是发展二三产业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联动发展;区域定位是中心城区应立足增强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发展金融、航运、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郊区应立足增强经济发展水平,重点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同时,本文提出了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国际化提升上海服务业能级,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以法治化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构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增强上海服务全国的能力及国际竞争力。最后,提出了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的8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林彩银 《职业》2008,(11):57-58
社会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一个社会向前发展速度的快慢,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在向前发展,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8.
赵小玲 《职业》2012,(36):85-86
职业教育要培养符合现代酒店服务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学科知识型的课程体系,把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目标更贴近职业岗位需求,让学生在达到岗位能力要求的同时具备相对宽厚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9.
邓小彬 《职业》2016,(6):39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断变化,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紧随社会需求而进行合理的调整,为社会需求培养高质量、高适应性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校企合作的视角,对技工院校人才培养和就业一体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20.
孙日升 《职业》2016,(24):29-30
人才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人才,特别是职业院校对于技能人才的专业化培养,为社会带来了创造力。但是职业院校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本文针对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