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我国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中山大学为例,重点探讨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运行模式。通识教育不是专业以外的补充教育,而是建构专业基础的教育;通识课程不是浅化的专业课程,而是具有整合性与贯穿性的课程;通识课程不是在教有趣的东西,而是以学习者为本位,建构其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确立通识教育在大学基础与核心教育中的地位,统筹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与经营管理,培养基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跨领域整合能力的人才,将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课程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领域之一,在培养学生国际化素养方面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通识教育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并且收效甚微.通识教育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于跨文化课程建设是全球化发展的诉求,是推行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授课教师的素养与能力提升,以及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与素质.中国高等学校对跨文化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跨文化课程体系亟待完善,师资队伍需要优化和授课模式需要改革.因此,高等学校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应转变观念,加大跨文化通识课程的研究力度;调整课程体系,构建系统的跨文化通识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建立跨文化通识课程教学团队;转变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跨文化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而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近年来,国内高校积极探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很大制约.论文通过调研"电力高校联盟"中8所电力特色类高校通识课程体系的设置情况,剖析总结了其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共性与不足,并对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通识课程的建设及有效管理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是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一、通识教育的源起与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大学的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博雅教育以为有闲阶级服务、培养绅士为最初目的。通识教育最初源于香港崇基学院,该院创办之初就模仿美国大学博雅教育开设的《人生哲学》课程。中文大学成立后,遂改为通识教育课程。自此,通识教育转而倡导人与自然、人文与科技的和谐发展,弥补和解决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分离、对立,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的一代新人。工业革命后,…  相似文献   

5.
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每个本科生必须在一、二年级修满分别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组成的15门学季课程。依靠一流教师队伍以提升课程体系建设水平;依托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依据科学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思辩能力;注重人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和渗透,注重专业间的拓宽与延伸,强调教育要充分开启学生心智,呼唤学生公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目前高校通识教育课普遍存在结构失衡、优质师资不足、校本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岭南师范学院以核心课程为引领,积极构建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为不断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理工科院校在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常常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理性精神的培养,究其原因是我国缺乏对学生通识教育的培养。而纽约理工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方面非常成功且具有特色,对我国理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在开展通识教育时,我国理工科院校应当尽快建立国家层面或地方层面的通识教育统筹机构,坚守高等教育理念,尽快建立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与课程组设置,消除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误解,并加强通识教育的推广与宣传。  相似文献   

8.
目前广州高校通识课程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通识教育内涵出发,以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各校的校本建设形成合力,构建以高质量的共同核心课为主体和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共享课为区域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广州通识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加快健全并完善中国高校通识教育人文课程体系及培养机制是新形势下社会综合类人才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人才通识教育培养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通过重点考察颇具通识教育特色的世界名校,探讨国外尤其同类著名高校本科生通识教育人文课程及培养机制的发展情状,提出中国高校应学习并借鉴其成功经验,尽快改变当前重专业技术、轻综合知识的观念,加大通识教育课程比重,增加人文类师资投入,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通识教育人文课程体系与培养机制,从而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类人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包括以下两方面:(一)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本专业课程体系框架由通识教育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领域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构成。本专业课程体系特色包括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结合本校实际,开设2个稳定而有特色的专业方向;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注重课程生产上的实用性,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先进性,适当增加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本专业强调基础理论教学和全面素质培养,适当拓宽专业覆盖面,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研究提出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本专业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