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法国托马斯主义》杂志1963年1~3月号介紹說,作者著书的目的是想“把讀者引导到一个法学和哲学相遇的領域中去”。介紹說,作者只打算让讀者大略看到有那么一个“文化循环”。他并指出在这方面有三个基本问题:邏輯问题(关于法学的概念和它的定义);本体論问題(法学基础,它的来源和价值);非本体論问題(使用的方法等)。他的这个意見是很好的,不过按照三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比较文化研究是在对本国与东、西方文化的认识过程中,同时也是在对东、西方文化中本国文化方位的摸索、确认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自17世纪初至今,可以区分为三个时期,即江户时代(至19世纪中叶)、近现代(至20世纪中叶)与当代。本文试图围绕各时期主要研究者及其成果,通过类型化的概念操作与鸟瞰式的纵观,来把握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因革、嬗变的基本脉络与特点。因篇幅所限,只能择其要者略加铺陈,故浅尝辄止,甚而以偏概全亦在所难免,愿以此求正于诸位师友同好。  相似文献   

3.
书刊简讯     
贝茨菜:《美学:批评哲学问题》Aesthetics:Problems in The Philosophy of Criticism-By Monroe C.Beardsley.(New York,Harcourt,Brace,1958.ⅩⅥ,614Pp.)《澳大利亚哲学杂志》(1960年5月号)介绍说,本书主要在于整理出批评哲学中的问题,并且把它们讲清楚。书中用四百页篇幅论述了大多数美学作者当做中心论题处理的题目,如主观主义和客观主  相似文献   

4.
<正>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鸿门宴》一课,关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原课本注释为“‘王之’就是‘以之为王’”(301页);新课本注释为“‘王之’王,为王。之,咸阳” (306页);新三册课本“单元知识和训练”又说“‘王之’就是‘使他为王’”(297页)。这显然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把  相似文献   

5.
浅谈东西方企业文化的互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企业管理两种管理模式完全可以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形成一个以西方的“理性”管理与东方的“人性”管理为主要组成因素的融合体 ,使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思想进入到一个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赵纪彬先生在《论语新探·释人民》中,对“人”、“民”两字用了不少篇幅,进行了考证和论述,得出的结论是:“‘人’是统治阶级,‘民’是被统治阶级,所以孔丘对‘人’言‘爱’,对‘民’言‘使’”(《论语新探》第三页)。又说:“‘民’是奴隶阶级,‘人’是奴隶主阶级。”(《论语新探》第二十六页)等等。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对此结论,有的学者采取了不理会的态度,有的也作了一些与此不同的阐述(见《郑州大学学报》七八年三期三十八页)。但是有的同志,至今还作为不可动摇的定论来引用。我在《关于孔子“仁”的思想》一文中曾说:“孔子的‘爱人’是泛指,有普遍意义,不是指特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范仲淹《岳阳楼记》等中国古代文献为主要对象,讨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忧”、“愁”和“忧患意识”等概念的文化内含,及其与现代西方文化中相关概念的差异。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忧郁”(melancholy)是西方文化进入现代历史运动中的产物,科学的发展和人与宗教的分裂是忧郁产生的两个基本根源;尽管古代中国有这些情感色彩相近于“忧郁”的概念,但由于中国封建文化的独特背景,它未具有现代性文化内含的“忧郁”观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剖析“的”的几种特殊用例,旨在探索汉语虚词转化演进的一般趋势,从而为揭示汉语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提供一些佐证。着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他的老师教得好”和“他的老师当得好” (2) “今天我的东”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强调诗的抒情特性,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一一页);“诗的本身乃是情绪的潮流”(《诗歌的创作》,《文学》1944年二卷三、四期),是“情绪的自然消涨”构成为诗的“内在的韵律”(《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页),“表现成一种旋律的言语”(《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一一页)。  相似文献   

10.
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图”——中华太极图?经传教士传入西方以来,奇迹般地成了联结与沟通遥遥相隔的东西方文化的中介,并被东西方的自然科学与哲学作着这样那样的文化破译与解读。在这一人类文化符号中所蕴含的中国太极文化的巨大科学价值,早已为东西方人类所共认。当代科学探讨的重心从“存在”走向“生成”,从“实体”转向“关系”,转向“信息”与“时间”,太极图又令人惊异地成了这一当代科学发展潮流与趋势的象征。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认为,西方经典科学注重的是“实体”,中国传统哲学注重的是“关系”,现代人类真正的科学精神与科学革命必须将二者综合,把注重实验、分析、还原与定量公式描述的西方科学传统同注重“自发的有组织的世界”的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来,这必将“导致新的自  相似文献   

11.
第三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于1959年6月22日至7月31日在夏威夷檀香山举行。本刊1959年第5期和1960年第6期曾简略介绍。最近美国《哲学与现象学研究》杂志(1960年12月号)又作了详细报道,兹译载其主要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试论曾国藩的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曾国藩的教育理论及其方法。(一)“隆礼”:曾国藩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旧宿,(二)“西学为用”:曾国藩教育思想的近代化成分;(三)知行并重:曾国藩的教育方法。作者认为,由于曾国藩处在中西文化相互交融、政治风云复杂多变的时代,因而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印记的双重属性,并且在中国近代一部分士大夫乃至下层民众中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叶普照摘编)澳门“事实婚姻”与内地“事实婚姻”之比较研究/夏吟兰作者在澳门《行政》第50期上发表文章指出,事实婚姻作为法律婚姻的衍生物从古罗马的时效婚到日本的内缘婚在东西方法律文化中均广泛存在,并延续至今。但令人注目的是,在现代西方社会,由于同居关系、伴侣“婚姻”的数量不断上升,法律不得不更加注重保护当事人之间的实质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的多元化趋势已初露头角,事实婚姻的内容及地位均已悄然发生变化。《澳门民法典》中的事实婚姻制度即反映了西方社会法律学者对现代婚姻关系、性关系的重新定位与思考,其内容、外…  相似文献   

14.
军事民主制是由原始公社制解体到国家产生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史学家普遍认为:军事民主制存在于各个民族的早期历史中。“一切文化民族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①但是,各个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自根据特殊条件造就斑斓色彩的文化。就军事民主制而言,在东西方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过去一些史学家在研究中西军事民主制时,往往只注意同一性,而忽视其差异性。作者认为:研究中西军事民主制的差异性,对于揭示中西方不同民族从相同的起点开始发展,沿着它们发展过来的轨迹,最后导致分道扬镳的“分叉点”,探讨中西奴隶制不同政体的渊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娜拉和子君是新文化运动初期 ,知识分子为树立“新的妇女观”而引进和创作的两个“新女性”形象 ,但两人“出走”的涵义却大相径庭 ,一个是西方个人主义在女性生活中的成功蔓延 ;一个却宣告了西方个人主义在东方女性自我解放过程中引进的失败。以往研究过于注重两者之间存在的“时代差距” ,忽视了其间的“文化差异” :个人本位的自我解放不同于群体本位的恋爱自由———这正是东西方近代妇女观转型的不同文化特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印度经济学会第43届年会于1960年12月21日至24日在钱地加尔(Chandigarh)举行。达斯古普塔教授发表了题为“经济理论的趋势”的主席演讲。在全体讨论前,会议分为三个小组讨论了以下三个题目:(1)州政府的财源,(2)计划经济的  相似文献   

17.
美籍华裔作家刘宇昆的科幻小说《狩猎愉快》,勾画了殖民时代和蒸汽时代双重背景下的科幻叙事图景,以赛博格女性主义和文化混杂性展现了两代被殖民者的生存选择与反抗意识。具有三重“他者”身份的女性角色通过赛博格技术实现了对传统父权制和殖民主义的反抗,并且在东西方文化的矛盾与混杂中找到了文化反抗的第三空间——蒸汽机械、赛博格技术与东方传统文化的融合,体现了刘宇昆的跨文化融合视野及后殖民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18.
阿拉伯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受异族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吸收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精华,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一种新文化,即“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以阿拉伯文为载体,以伊斯兰精神为主导,时间上连接了古、近代,空间上沟通了东西方。它在时间上处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之间  相似文献   

19.
莫欣·哈米德的《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以“9 ·11”事件给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精英人群带来的创伤为切入点,考量了该事件在后殖民时代给东方族裔造成的文化身份影响与焦虑;从后殖民视角的东方主义、文化身份两个方面对作品中关注的东西方文化走向与融合问题进行后“9·11”反思,提出美国反恐战争陷入“越反越恐”的根源在于东西方的文化对峙,摈弃“文化霸权”、加强对话、促进交流是小说所表达的真诚主旨.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小说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这位美国作家不同于东西方作者的独特写作视有,赋予了她中国农村题材作品特殊的魅力。不仅如此,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作品中表现的一贯主题“恋土”,在东西方文化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神话原则,展示了她中国题材小说世界性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