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革命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1949年至1966之间的十七年小说通过大量的想象,以政治教育为目的,以革命叙事、成长叙事的结构方式,建构着现代民族国家,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乡土文化热的中西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文化"研究不仅为我国建构民族国家发展模式提供分析与批判的知识基础,而且为我国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民族自主性多重现代性奠定了精神资源.五四现代性话语建构中由鲁迅、茅盾等首倡的"乡土文学"范畴,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起完成了现代中国"乡土文化"的本土话语方式.21世纪初"三农问题"的政治时代主题与"启蒙的反思"的文化价值主题,与"全球一体化"下的"地方知识"民族性诉求,成就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乡土文化热.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营构“乡土中国”的文学实践需要从发生学的角度予以考量。“居城怀乡”的创伤体验勾联了“乡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深微关系,也表征了其所集聚的悖论性的思想渊源。作为一种现代认知装置的“返乡旅行”照见了一个“民族的旅行”,开启了“乡土中国”的发现历程。有感于文运的堕落和乡土德性的流变,作家将“重构经典”和“民族精神重造”统合起来,自觉融入于现代知识分子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文化传统中。沈从文这种从边缘求其资源的想象方式有效地融通了乡土与都市的关系性和能动性,也赋予了其乡土中国书写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纠结于女性经验、乡土意识与国族想象之间,萧红小说的性别叙事前后有别。其早期小说通过书写卑贱而祛除卑贱,从而汇流于左翼革命大叙事;而后期小说则摆脱启蒙现代性话语的束缚,最终认同于一个卑贱的乡土中国镜像——呼兰河。否认/承认卑贱、追求/抵抗现代性的矛盾辩证,贯穿于萧红创作始终,并映照出其作为一个左翼中国娜拉的宿命:"她们"在服膺于社会革命、妇女解放、民族国家等现代神话同时,也难以祛除对于庶民草根、女体肉身、乡土中国等卑贱物事的移情与认同。  相似文献   

5.
黄轶 《南都学坛》2007,27(5):57-60
京派在挤压的都市文明之外,为我们展示了淳朴的乡土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想重构显示了京派另类"民族想象"的独异之处,表明了它与五四新文学对接中的反叛。沈从文的创作分乡土抒情、都市讽刺、民族或民间传奇的重叙三部分,他在多重文化冲突中张扬文化综合和重构,其对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开掘标志了京派对民族性格和心理探求的深度。但对于落后的农耕文明下的乡土中国,京派呈露了不合时宜的奢侈。这也正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文化境遇。  相似文献   

6.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叙事主题往往是与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分不开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要探究和发掘的是: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叙事中,市场条件下和消费社会中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有关经济、生存、日常生活的表达,更多的是通过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想象来完成对自己本民族发展的自身体验,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共同体发展想象实际上是国家想象。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的寻根作家,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意识和文学观念的倡导之下,几乎都热衷于对异域风俗进行细致描摹,以期从中挖掘本民族的内在文化传统和深层文化结构。在这过程中,为了更为有效地发现、挖掘和传布那些异域风俗中的丰富文化传统与隐秘文化结构,寻根作家往往采取多种叙事策略。虽然这当中呈现出不同的叙事方式,但也有明显的共性,一是通过解释与说明的手段来达到艺术真实;二是通过置换变形与虚构手段来达到对民族文化的想象。寻根文学的这种民俗叙事与现代文学和延安文艺的民俗叙事有着不同的动因,从而也体现出其在美学意义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政治叙事与战争叙事是抗美援朝文学的表现主旨.但这场战争的域外性质,又为抗美援朝文学提供了异域想象的另一种空间,域外风情叙事是其显在特点--对朝鲜锦绣河山和人文之美的描摹状写,无处不渗透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和审美情趣.中国情结尤其浓墨重彩于书写朝鲜妇女儿童,她们与中国军人构成"亲人"关系的想象认定,照见中国军人的亲情缺位、亲缘期待和角色定位.游子情结、游客心态的观察视角或明或暗地隐现于文本各处,无不牵扯着叙事者回望祖国的故土情绪,回旋着自我的情感诉求和中华文化的精神底蕴,是中国作家身处异乡而始终"乡音未改"的民族心理和故园情结的执着体现.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少年"与国家形象发生联系,本质上不再是一个年龄范畴,而是一个历史、政治和文化概念,隐喻一个朝气蓬勃、革新进步的"少年中国".近代中国"少年论述"的兴起,源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更源于近代中国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近代有识之士通过文学翻译或创作,将"少年"与新民、新国、民族复兴等意象联系起来,参与近代中国"少年"的精神世界建构和现代民族国家想象.  相似文献   

10.
"乡土中国叙事"这一概念当下虽然深受学界的青睐,但尚没有被认真界定过。这一概念在当下研究中浮出,是因其融合了"乡土"和"中国"这两大价值元素,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审视呈现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乡土社会及文化问题的文本类型的需要。基于此,应该以开放的眼光来对待这一概念,充分利用"乡土"和"中国"的组合可拓出的多方面的意义空间。这一概念不仅应该包含以农村农民为呈现主体的"中国之乡土"叙事,而且应该包含以传统乡土社会文明为呈现主体的"乡土之中国"叙事。  相似文献   

11.
呈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知识谱系或关键词必然牵涉文学叙事的"权力"和它的实施步骤。文学叙事即构成了对一种权力普遍性的寻求。文学史并不是由中性材料堆垛成的一长串文学事实,而是文学叙事权力全面渗透、控制着的场域。权力诉诸文学有多种表现方式:文学社团和办刊、翻译、文学批评和论争、作家创作对读者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女性文学的应答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叙事视角 :平稳叙事和倾斜叙事。这两种基本的叙事视角又与女性的两种基本生存场景之间存在着共振式的应答关系 ,称之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应答叙事。应答叙事贯穿于中国女性文学中的整体叙事之中。  相似文献   

13.
由于道德理性对主体意识的规约与引领,作家在20世纪婚恋文学的叙事中基本采取了道德叙事的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制约着婚恋文学的深层叙事结构,使20世纪中国婚恋文学呈现为道德叙事样态。道德理性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的流变形成了婚恋文学中个性主义婚恋叙事、革命道德主义婚恋叙事、传统道德理想主义婚恋叙事和审美快感化的后现代道德婚恋叙事四种基本形态。婚恋叙事样态的更迭衍变又形象地展示着道德理性流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4.
有人认为,进入现代文学时期以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鬼魅灵异叙述传统戛然而止,传统神魔玄怪的文学想象绝迹灭踪。但实际情形是:进入现代以后,文学中的神秘想象与叙述虽曾一度受到抑制,但这一传统并未中止,它以更隐蔽的方式存在和承续着,不时在文学作品中显露出丝丝缕缕的印记。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中国文学在对农民和乡土的叙事中,显现出从个体历史叙事到家族史叙事演变的趋势,产生了类似于村史或准村史类的文本。这一演变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个体历史叙事到寻根文学的虚化个体历史叙事,然后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后寻根小说热衷于乡村的“前”家族历史,再到九十年代初《白鹿原》等小说的家族史叙事,最后演变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村史叙事。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文学史写作并不是对文学史实的单纯记录,而是以文学的情怀书写民族文学智慧,并据此对“打通”中国文学/古今演变、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回到文学史发生现场等目前文学史写作的热门话题进行了评析,认为这些命题都是用大气派叙写民族文学智慧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7.
“求真性”叙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中占据着显要的位置。在当下文论语境中,“真实”的认识论维度日渐式微,而其价值论维度日显重要。近三十年来的文学“求真性”叙述深度参与当代文学认同的生产,但在总体上难以建构出具有强认同度的“真实”。文学“求真性”叙述应当指向反抗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意识形态生产,在此意义上,文学“求真性”叙述的认同焦虑及其循环将永不息止。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文文学由生活在美国的以华裔为主要构成的作家群和他们用华文为书写载体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所构成。美国华文文学中的留学生题材小说,指的是美国华文文学中的那些以留学生生活为创作题材的小说。通过对於梨华、查建英、严歌苓这三位作家在“内容”上(由展示表层的受挫经历,到深入的历史文化思考,再到普遍的人性探寻)和“形式”上(由情绪叙述,到冷静叙述再到洒脱叙述)的发展过程的考察,可以大致勾勒出美国华文文学中留学生题材小说在主题上不断深入和技巧上新质迭出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9.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重点表现了中国文化这一"他者"如何融入美国语境的问题,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的碰撞、纠葛和对话。在中国文化的镜像中,华裔得以照见自己的存在,在美国语境之中建构华人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复杂和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本身也是"一个产出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势。  相似文献   

20.
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西文学真正交流的开始,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现代性有着密切联系。在文学实践上,林译小说打开了中国人的世界文学视野,将小说纳入了正统文学观;林纾以其翻译实绩丰富了近代小说的类型;外国小说的叙事也引起了林纾对传统文学叙事功能的新理解,催生出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人称与日记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