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楷书约形成于东汉,是在隶书草写过程中,笔画不断被简化,逐渐省去隶书的波折,出现了顿势,硬钩等典型的楷书笔形。曹魏时期,锺繇完成了这一转换,他的小楷被后世定性为代表了楷书的萌芽与发展,他的代表作《宣示表》、《贺捷表》等,结构扁方,严密自然,除笔法上略有一点儿隶书的笔意外,基本上脱离了汉隶形体。东晋小楷多传锺繇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完善了小楷的笔法与结体的审美转换,脱离了隶书笔意和古意。 相似文献
6.
或彧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9-59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家门的春联常被人揭走。一年,他忽然在门上贴了一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对联,人们以为不吉利,都摇头走开,谁也不揭了。到正月初一,王羲之在上下联各被了三个字: 相似文献
7.
8.
9.
"有志者,事竟成"。我国古代圣贤一直把立志看作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和起点。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成就功业,历来是中华民族倡导的积极人生态度和传统道德精神。古人认为,励志与修身是紧密相联的,志存高远者,更需注重在实践中磨练,在具体事务上锻炼意志,培养才干。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为复越国勾践卧薪尝胆,作佣耕陈胜怀大志,遭困厄司马迁发愤著《史记》,励壮志马援"马革裹尸",说的都是古代志士英杰把立志作为起点,历经千辛万苦磨练,最终成就大业的故事。人不可无志,立志更需崇德重义。个人的志向只有同国家民族的事业连在一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志存高远",才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道德精神。两晋时代,刺史陶侃运砖磨练意志和书圣王羲之立志勤学苦练的故事,就是古人励志自强的两则范例。 相似文献
10.
11.
张戬炜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1):1-4
王羲之出生之际,正是西晋王朝亡国之时。其时,是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王氏家族与司马家族新亭对泣、仓皇辞庙,退守江东。史称“永嘉南渡、衣冠过江”。王氏家族南迁后,他们的居住地问题,一般都用“西晋末年移居江南”一说来一笔带过。经考,王氏家族西晋末年移居地为晋陵(今江苏常州)。王羲之生年,学界有5种推定,《辞海》选的是“公元321年-379年说”,依此说,王羲之应生于晋陵。《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选的是“公元303年-361年说”。依此说,王羲之长于晋陵。 相似文献
12.
王献之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表现个性,形式独特,其章法更是他书法表现个性的武器,王献之通过其独特的章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其连贯美、虚实美、和谐美等为王献之的书法注入独特的艺术价值,充分表现了王献之书法的章法美。 相似文献
13.
14.
刘育霞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2)
学界研究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取得了丰富精深的成果,而对其诗文作品的探讨则往往集中关注《兰亭集序》等少数篇目,着意探析道教与王羲之此类作品内在联系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深入解读王羲之诗文、书牍、信札等作品蕴含的道教意象,对于全面把握一代书圣复杂多面的思想构成、重新认识其文学造诣和成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06-108
王羲之的书圣之名,最早得于唐代李嗣真的《书后品》,《书后品》云: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可谓书之圣也。([1](P135))而王羲之成为书界受人景仰祖述、顶礼膜拜的圣人,绝非一两位述作品评家几句溢美之辞可成就的,有其必然的主客观条件。本文以史为据,全面分析王羲之能于众书家中脱颖而出,登上书圣宝座的各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6.
张世杰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王羲之被中国书法界誉为──“书圣”。他的行书作品《兰亭序》照耀了整个书史,本文从“刚”与“柔”、“均”与“势”、“形”与“神”等方面对《兰亭序》作品进行了分析、探讨,为学习王羲之书法艺术提供一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18.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受到历代书法家、文学家乃至哲学家的钟爱,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意义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从儒道思想的矛盾与统一来解读《兰亭集序》能给我们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刘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79-81,134
先秦儒家崇水的根本缘由在于从水中悟道,寻找水与人道德精神的内在联系,并由此推衍儒家立身处世的道德品质,形成了"以水比德"的观念。先秦儒家的崇水思想更多地体现在服务自己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20.
樊露露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
王羲之《杂帖》全面展现了他的政治立场、处世态度和情感世界,从而折射出他在东晋名士中的典型性。《杂帖》作为研究王羲之的珍贵材料,其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