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禺笔下的奴仆形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笔下的奴仆形象分为三种类型,具有四个特点。曹禺塑造奴仆形象时存在着贬男褒女的差异,这主要是创作时处于主导地位的审美主体心灵化的结果。具体有创作思想、童年生活和情感纠葛三个原因。有着一致的审美视角──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开掘,表现灵魂,尤其重视展示奴仆们被损害的心灵和影响他们言行的道德因素,即对封建主义进行深刻的批判,又显示了对传统美德和人格美的张扬。  相似文献   

2.
曹禺剧作<日出>中的女主角陈白露是曹禺剧作中少有争议的女性形象之一.大多数人把她看作是中国"娜拉"的"堕落型".曹禺在<日出>中不是为了给"娜拉"中国版找一个范本.相反,陈白露这一"交际花"的形象恰恰证实了曹禺对中国传统妇女"贞操观"与众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审美对象的发生机制,首先要阐明审美对象发生的三个重要环节,即: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人的感性的解放以及物作为形象的显现。其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审美对象发生的前提,人的感性的解放是审美对象发生的中介,而物作为形象的显现则标志着审美对象的完成。  相似文献   

4.
在曹禺精心营造的以《雷雨》为代表的戏剧世界里,弥漫着强烈的悲剧色彩,灌注着浓郁的悲悯情怀。人生历程中的苦痛所产生的悲苦感受与自我悲悯,让曹禺产生了“生存之畏”,这种“生存之畏”又使得曹禺在潜意识里把个体导向了人类群体,转向了对人生、甚至对整个宇宙天地的同情与怜悯,从而显现出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人性光辉下蕴含的心灵状态是高尚人格的基本标志,其深刻的内涵,是博大的胸怀、仁爱的情感。这些构成了曹禺作品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蕴和超越世俗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以鲁迅、巴金、曹禺的“家庭文学”为研究对象,全面地审视了鲁迅、巴金、曹禺家庭文学的家庭文化内蕴、结构方式、情感格调、审美取向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将鲁迅、巴金、曹禺的家庭观念与其他现代作家的家庭观念相比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一,“表象”、“意象”、“形象”生成的相互关系;二,中国传统意象论涵义的辨析;三,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理论中意象学说的具体运用三方面,讨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得到的看法是:审美意象是“意中之家”。具体地说,是审美主体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感知,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表象又经过主体的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在头脑中显现的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7.
从曹禺戏剧透析知识女性的妇女解放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知识女性形象 ,她们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 ,并以不同方式反抗着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压迫。为此围绕曹禺剧作中的知识女性的悲剧命运及成因 ,分析了曹禺剧作对妇女解放道路所指明的方向 ,即由个体解放走上集体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8.
受到女性主义思潮和文化消费市场的影响,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发生改观。近年来,多部以女性为叙事主体的动画电影先后上映,以颠覆传统的女性人物塑造和迎合市场的女性话题讨论,尝试塑造出观照时代审美的新女性形象。这些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并未挣脱传统男性话语体系的桎梏,既定的性别窠臼仍然存在。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构建更广泛的性别话语体系,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性别叙事新美学,创造出具有性格魅力和审美张力的女性形象,中国的动画电影工作者还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曹禺剧作富有浓郁的诗意 ,同时 ,随着其创作过程的持续 ,其剧作的诗意也处于流变之中。本文拟从曹禺创作中的理想世界、艺术氛围、戏剧意象、情感基调等几个方面去捕捉其诗意流变的轨迹及走向 ,以便从整体上更全面具体地理解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及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0.
曹禺剧作之所以强烈地吸引读者 ,原因很多 :如剧作语言强烈的动作性 ,精巧的结构 ,深刻的主题等等。本文旨在阐述曹禺剧作悲剧性、神秘性、真实性和情爱性诸要素对中国观念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契合 ,来进一步归结曹禺剧作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神话──原型的批评方法来论述曹禺前期剧作的仪式性。全文分两部分:一、仪式:从世俗上升到宗教。仪式应该有三个层次的建构:世俗仪式、审美仪式与宗教仪式。曹禺的前期剧作作为一种审美仪式,是与宗教仪式和世俗仪式上下贯通的,并以世俗(社会──政治层面)和宗教的双重特性获得极大成功,成为一种类似于马丁·艾斯林所说的“国家的仪式。”二、祭典:从宗教转化为象征。曹禺的前期剧作,首先是一个神话祭礼的世界、一个原型象征的世界。观众为什么对曹禺剧作那么迷恋,就是因为曹禺的前期剧作孕含了神话祭礼──原型象征的模式,因此曹禹的前期剧作不仅是仪式性,而且也是象征性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王褒的《僮约》虽是游戏性的文字,但由于它选材的独特,描写的生动形象,尤其是刻画奴仆形象非常成功,使它同当时其他文人的作品相比有着自身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曹禺的《雷雨》、《日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蘩漪与陈白露是曹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更深一步探索曹禺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曹禺作为民主主义作家,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观。《雷雨》中的鲁贵形象包含着作家对反庸俗主题的挖掘和思考。这种反庸俗倾向还表现在《日出》中的福升、《原野》中的常五等"市侩型"人物身上,由此也体现出曹禺与左翼作家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曹禺从自己的审美心理和创作个性出发,选择了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并从中得到了美学启悟,创造出了富有个人风格和浓郁的民族风格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对曹禺剧作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塑造人物的美学原则上.本文试图从艺术细节和整体渗透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6.
《雷雨》具有浓郁的诗意倾向,这主要体现在它对时空观念的诗意处理、对神秘意蕴的酝酿渲染,对“蛮性的遗留”的肯定赞美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构筑。在曹禺后来的剧作中,这些诗意特征并非一成不变,它们的流变轨迹体现了曹禺审美思想向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曹禺创造的戏剧故事是一种既带有传奇色彩又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故事。它以畸形性爱为主导,诱惑受众的审美注意;以逃出监牢为核心,引导受众的审美层层推进;以贫富对立和长幼人生循环为基点,激起受众的怜悯与共鸣;以悖谬性为内在特征,形成复调性艺术效果,这就形成了既简明又丰富,既浅易又富于深味的故事模式,突出了审美接受的层次性,产生切合不同审美主体的可能性,把握了不同受众的情感闸门,广泛地撞击了受众的心灵,形成一种审美内驱力。因为抓住了受众的情绪与心理,牵引着受众的思想,所以产生了强烈的戏剧场势与张力。正是这样,曹禺的戏剧获得了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曹禺笔下的周朴园、方达生、曾文清与其说是"形象",不如说是曹禺感受的"精神现象",是曹禺人生感受的寄托者、体验者、表达者.(1)周朴园曹禺精神痛苦与突围的触发点;(2)方达生曹禺精神苦闷的延伸;(3)曾文清曹禺精神痛苦中渗透出的文化批判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学包括审美场教学与审美性教学两大阶段。把“死”的语言转化成活的形象是创建审美教学场的关键。文学形象是S1+S2+S3三层面建构,教师和学生作为审美场中双主体,都是P1+P2+P3三层面建构。主、客体和谐共振效应生成审美场。场中教学与场外教学各有不同特性。总的是让学生在美的愉悦快感中主动接受知识。  相似文献   

20.
文学接受的审美效应是指文学接受活动对主体所产生的审美作用和影响。由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和虚化倾向所引起的接受主体想象力自由驰骋和再创造的喜悦,是文学审美效应的特点。它既表现为文本中在文学时间中生成过程对接受主体审美情感和想象力的激发方面,又表现在文本结构与世界人生的异质同构引导接受主体对世界人生的感悟和认识方面;既表现在诗情作品的审美接受中,也表现在情节和人物命运类作品的审美接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