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  相似文献   

2.
魏德才 《学术交流》2023,(4):101-115
碳标签主要是指产品碳足迹标签,其运行依赖政府支持、市场推动、企业参与三大支柱。规制碳标签的运行,应以低碳、公平、效率为目标,应处理好法律属性、推进方式、规范选择三个焦点问题。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为保障碳标签健康运行,有如下三点建议:第一,根据我国实践明确碳标签认证的法律属性和主管机关;第二,明确碳标签运行以我国法定碳排放计量标准为基础;第三,由国务院颁布“碳标签运行促进条例”。  相似文献   

3.
张坤  陈梦玫  蒋尉  潘家华 《阅江学刊》2023,(2):70-81+172-173
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可再生能源富集区,风能、太阳能、水能和地热能等能源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部署落实过程中,民族地区拥有双重优势,是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双碳”战略的排头兵。尽管潜力巨大,但是民族地区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仍面临挑战: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调整缓慢;产业结构重型化问题突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滞后;帮扶政策制定有失偏颇,可再生能源认知亟须改善。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生产和消费双脉络构建“双碳”目标的政策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加快新能源发展速度,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拓宽电力外送通道;抓住区域合作新机遇,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探索建立深度融合模式,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能源-生态-发展多维融合。  相似文献   

4.
周枕戈  庄贵阳 《阅江学刊》2023,(3):44-56+173
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行动共识与框架下,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已成为管控全球平均温升目标的重要特征事实和加速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问题的关键物理表征指标,亦成为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新可能和新动能新优势的长远期战略选择。当前,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克服片面孤立静态追求碳排放物理量达峰与中和的研究观点和政策主张,以积极主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基点,加强有组织的碳达峰碳中和科学研究,服务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工作大局。在准确把握政策语境和政策应用情境建构方面,要统筹把握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气候治理需求带来的发展和安全要求、人类文明形态创造激励,加强积极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稳妥推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一体化政策体系和能力建设。在加强气候变化科学与现代化发展政策对接方面,要从经济社会、民生福祉和治理体系效能等方面理解、完善和拓展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研究内容与维度,不断完善“1+N”政策的经济分析体系。  相似文献   

5.
6.
姜克隽 《阅江学刊》2022,(6):63-67+168-169
未来,能源安全将贯穿整个能源转型和经济转型的过程。分析我国在“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经济转型路径和能源安全的关联因素,能源安全的关切点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从常规能源安全转向新的能源安全。能源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近期的能源转型中,我国将逐步构建以强有力的电力供应系统为支撑的高安全度的能源系统,实现“双碳”目标和大气质量目标,支持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长期的能源转型中,应逐步降低国际能源市场对我国能源市场的影响,推动国内能源市场主导能源价格,实现能源的高度安全。  相似文献   

7.
孙即才  蒋庆哲 《学术交流》2022,(3):67-77+192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其中,新能源开发嵌入区域减排是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现实性,主要体现在资源状况、经济基础、制度因素、技术条件和环境因素方面。基于当前我国发展实际,应采取建立新能源矿产保障供应新机制、构建新能源消纳新路径、挖掘碳资产潜在新价值、形成清洁能源发展新优势、培育智慧能源赋能新动力、拓展区域集群发展新思路、赋予“绿水青山”合理价值等策略,发挥区域协同减排效应,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水平,为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路径。  相似文献   

8.
曹广喜  张力 《阅江学刊》2022,(1):129-140+175
江苏省碳排放总量长期位居全国前五,分析其碳达峰路径对中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聚类分析选取四个重点排放行业,构建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江苏省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而运用情景分析和Logistic模型对2019—2030年江苏省重点行业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对江苏省重点行业碳排放量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单位产量(周转量)能耗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行业差异,降低单位产量(周转量)能耗和减少固定资产投资能够显著降低行业碳排放,重点行业碳排放在2030年接近达峰。江苏省应该采取行业针对性政策,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或技术更新,稳步推进产业绿色转型,避免对高排放行业采取"一刀切"。  相似文献   

9.
秦天宝  吴羽涵 《国外社会科学》2023,(5):118-132+244-245
法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源于全球气候问题的急迫性,作为欧盟创始国之一的法国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既有的理论资源,积极构建应对气候变化法制,形成政策、法律、行政法规交相呼应的应对气候变化规范体系,并通过以此形成的价值观来服务欧盟的外部行动,进一步维持和巩固其在气候变化中已获得的全球领导地位。同时,法国在国家框架之外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利用这种领导地位来加强其作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全球参与者的形象。应对气候变化法制的“法国方案”——理论渊源、实现路径以及所产生的内外效应,可以在气候领域为我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提供有益经验,也为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形成“中国方案”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0.
11.
张宝 《国外社会科学》2023,(5):100-117+244
欧盟一直是气候变化政策和法律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其气候政策与法律的推进可以分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出台之前的间接减排模式、《京都议定书》出台之后以降碳为中心的强制减排模式以及《巴黎气候协定》出台以来以碳中和为目标的自主承诺模式。自提出2050年建成“碳中和大陆”以来,欧盟积极推进碳中和立法,实施“绿色新政”,出台《欧洲气候法》,并启动“Fit for 55”一揽子立法计划,形成了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气候行动评估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欧盟碳中和立法对我国而言既有挑战,也有启发,我国需要对欧盟在引领塑造全球气候治理秩序以及实行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方面带来的挑战予以积极回应,同时也可以借鉴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有益经验制定《碳中和促进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2.
潘家华 《阅江学刊》2022,(1):19-33+171-172
碳中和涉及经济社会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是一场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需要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型。碳中和目标具有时间刚性,其阻力和动力均源于能源生产和消费。能源需求的刚性、对高碳化石能源的依赖及高成本退出是碳中和革命的最大障碍。具有同质能源服务属性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加,成为碳中和革命的内生动力。能源消费侧革命承接和顺应能源生产侧革命的需要,满足零碳电力替代化石能源消费终端的需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下,中国的碳中和转型必须摆脱工业文明发展范式的零和博弈格局的掣肘,另辟蹊径,着力于发展范式的创新与变革。生态文明发展范式下的碳中和革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整体协同的净零碳进程,而不是排放依旧、依靠末端治理的资本与工程途径。生态变革是碳中和发展范式转型的历史必然,和谐和有限是生态逻辑的基本表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当下中国针对CCS的专门立法仍然空白,与碳市场相衔接的规则不足,相关配套立法对CCS纳入碳市场的支撑作用有限。与此同时,欧盟和美国对CCS技术纳入碳市场采取了不同的立法路径,在欧盟持谨慎态度并将CCS项目纳入碳市场配额补贴范围之时,美国则致力于通过直接立法建立CCS技术纳入碳市场的衔接规则,让其项目运营商直接参加碳市场交易获益。欧美国家的差异性立法启示中国在推进CCS项目纳入碳市场体系过程中应采取渐进性策略,首先健全中国碳市场立法与配套法律体系,通过财政支持与技术进步推动CCS技术商业化应用,并适时引入与碳市场法相衔接的CCS项目减排专门立法。  相似文献   

14.
周宏春  戴铁军 《阅江学刊》2022,(4):94-97+173
当前实践中出现的能源和碳减排预测难以指导实际、“运动式减碳”、“一刀切”、行动方案“上下一般粗”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避免。通过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因地制宜和分类施策、鼓励公众参与和积极行动、加强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等途径完善治理结构,形成推进碳中和目标的长效机制。应当先立后破,破立并举,切实处理好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居民正常生活等方面的关系,以系统性思路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激励和约束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叶蔚云 《探求》2003,(6):22-25
为了保证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必须根据我国政治现代化、广州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要求,根据市民政治参与的素质水平及其发展趋势,把建设一个参与适度、方便有效的城市公民政治参与科学体制作为广州市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目标,按照稳步推进、经济主导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广州市公民政治参与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柴麒敏  李墨宇 《阅江学刊》2022,(5):51-60+173
当前,全球掀起了以碳中和为主题的新一轮产业、能源和科技革命,数智技术创新与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耦合被寄予厚望。基于自主构建的初代SPAMC模型,对“十四五”时期数智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增耗和减排效应进行量化评估。如果不考虑减排效应,先进通信基础设施(5G)、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每年平均增加1.9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如果考虑减排效应,则有可能每年平均减少碳排放0.5亿吨。长期来看,数智技术和能源技术双重革命的叠加效应会进一步显现,数智基础设施建设对行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绿色化要素协同的减排效应将充分发挥。有序有效推动数智技术在“双碳”领域的应用,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数智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导向;引导资本流向,发挥公共投资的引导、激励、撬动作用;出台扶持政策,激励零碳数智技术的开发和产业转化。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要求降低能耗强度与调整能源结构两条路径双管齐下,在实现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的同时,使能耗强度降低34.4%~39.9%.能耗强度的降低对于碳强度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贡献度为86%~89%.因此,短期内应以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强度为主,在政策选择上更加注重节能减排.有效降低能耗强度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能源产业市场化改革,纠正能源价格扭曲,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社会性管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价值评估理论与制度同构理论,以沪深A股2013—2019年火电与采矿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关系,并进一步检验制度同构压力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U型关系;强制同构压力、模仿同构压力在其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规范同构压力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因此,在异质性制度同构压力条件下,建议政府建立健全碳信息披露制度和机制,媒体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和宣传尺度,上市企业动态调整企业碳管理战略,以发挥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提升的价值效应,实现环境价值与企业价值双赢,推进“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时期。这一转折是由许多客观原因引起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迅速发展。例如在联邦德国,科技革命是在国家垄断制度的范围内发生的。这一制度从70年代中期起,在对内政策的一切方面都力图向右转,取消了劳动者已经争得的许多社会经济成果和部分一般民主成果,从而为资本主义的积累保证了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就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美德伦理学和正确的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些著名的美德伦理学家试图对正确的行动提出种种美德伦理学所独有的解释。文章打算证明这些解释并不成功。如果它们能够回答岛民诘难 (根据这一诘难 ,评价行动要求注意行动者之外的外部世界的效果 ,然而美德伦理学只关心评价行动者的内在状态 ) ,它们依赖的是某些普遍接受的美德伦理学的理由 ,而这些理由本身又取决于没有任何解释的关于正确性的判断。因此这样的解释导致了循环论证的诘难。简言之 ,美德伦理学的这些避免岛民诘难的解释只是以请进循环论证的诘难为代价的。它们直觉上的合理性大致上只达到这样的程度 :它们失去了有别于其他理论的美德伦理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