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征服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是整个西方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是西方文明特有的光辉,人类中心观点曾帮助人类在自然的力量下生存至今,而现在我们需要一种自然中心的观点来帮助自然在人类的力量下得于幸存。而中国的先秦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意蕴浓厚,施韦兹和罗尔斯顿等都十分推崇东方传统文化蕴涵。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哲学生态传统的追溯和对比,揭示出中国先秦道家中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性和对于今天环境污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富国论     
史学家汤因比的文明周期学说主张,人类文明的兴衰以800年为一个周期,其主轴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摆动。公元前希腊罗马文明刚刚没落;以隋唐两代为顶峰的中国中心的亚洲文明占据了主位;接着是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文明的繁荣,但它在本世纪已走到尽头。从今以后到第28世纪的800年,亚洲文明将再次成为地球的主角。  相似文献   

3.
自从人类的文明史展开以来,人类的一切活动就始终伴随着对真、善、美永不倦怠的追求。无论是西方文明史或东方文化史,都曾有过关于知识问题、伦理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经典论述;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境遇的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寻求着真善美的谐和。然而历史似乎总是喜欢给人...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与邓小平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实行社会主义变革中的东方落后国家,必须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既是前者的理论要点,也是后者的理论支柱。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只有全方位对外开放,充分利用西方文明成果,才能抓住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5.
中日近代留学教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在近代文明到来之前,都是封建制国家。两国几乎同时受西方文明冲击,在外力的压迫下,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契机,开始效法西方,向近代化迈进。然而,在近代化过程中,日本则步伐神速,仅用三十年时间就跃居世果前列,中国却步履蹒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痛苦挣扎仍未跳出封建的囚笼。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育之因素绝不能轻视。对于西方文明的异入,中日两国都把留学教育作为一种重要措施。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中日近代留学教育的若干问题来阐述中日近代  相似文献   

6.
第一回合:从东方到西方──有关黑格尔与中国新儒家的精神对弈1.黑格尔的意见:日出东方,盛于西方黑格尔是一个西方中心主义者。他曾以绝对精神拥有者的理性偏执,为几千年来的人类哲学精神画了一个圆周。按照他设计的圆周的自族方向,中国所处的东方是人类历史的开端,但,犹如太阳在东方升起,使处于黑夜中的人类初期“看见灿烂的曙色,渐增的光明和旭日上升时一般的壮丽”,人类感到的只是绝对的惊诧,并没有看清周围的事物更没有转而思索自己,只有到太阳升起,人类的惊诧减少,看清周围事物时,个人才能转而思索自己,等到白天将过…  相似文献   

7.
铁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之一 ,它的发展变化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在近代资本主义殖民侵略扩张时代 ,铁路更突出地表现为殖民侵略的工具和争夺霸权的表征。近代以来东北亚地区铁路的形成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域社会的发展 ,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本文拟以甲午战争前后为时间跨度 ,以东北亚大陆的中国东北和朝鲜为地域跨度 ,对东北亚地区铁路的形成略作历史的考察。一   1 9世纪中叶 ,西方资本主义以“大炮和商品”猛烈冲击着东方封建主义秩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改变着世界。东北亚地区也不可避免地受…  相似文献   

8.
朱富强 《探求》2002,2(5):38-41
人们之间的合作及互动形成习惯,合作伦理的扩展就造就了人类的文明。从原初意义上说,文明就是要求通过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存在分歧,以获得更大的利益。从经济学角度看,文明具有这样的性质:它从多次博弈中探寻合作的结果。但是,西方的崇尚个人征服主义的“浮士德”文明却简单地将达尔文的“弱肉强食”法则从自然界搬到人类社会,依靠武力为此发展开路。这种文明与人类的最终发展相背离,并已经为此付出了越来越高的代价。相反,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强调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并重的东方文明,却越来越凸显了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文化传统与西方式政治制度在印度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和中国都是古老的文明国家。近代以来都经历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和统治,又几乎是在同时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而独立。但不同的是,在政治上,印度推行的是西方式的政治体制,议会制、多党选举、权力的相对分散等是其主要特点。而中国则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参政”、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以及权力的相对集中等是其主要特征。这两种体制的性质及利弊得失,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印度人夸耀自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上古时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各自独立发展的。约在十五世纪,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传入西方,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论述“印刷、火药和磁石”的作用说:“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见培根所著《新工具》,转引自《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这说明了中因的技术发明传到欧洲之后起了促进西方近代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十六世纪后期,即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到中国传教,在宣传耶教的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古代的天文学、数学等科学知识,更向西方介绍了中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把人类对理想法、应然法的追求看作是自然法之源,因而认为西方自然法和东方自然法均为这个源头的两大支流,而不独西方才有自然法。基于以上认识,提出对西方自然法学流派的新划分——国权主义自然法与民权主义自然法,并分别对各自代表人物的自然法思想进行了概述。而对中国自然法思想划分为墨家、道家和儒家自然法三个流派并分别作了论述。最后比较了中西自然法思想之差异,论述了中西自然法思想分别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碧波 《学习与探索》2005,4(1):138-144
《尚书·尧典》所反映的尧舜时代是中华早期文明产生的时代,处于中华文明史的开端阶段。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审视,这一时期的中华早期文明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典型的东方特点。首先是天人同构的宇宙认知体系。这种天人同构反映了尧舜时代宇宙秩序化以及天与人的关联化的文化特点,开创了极富中华民族特点的文化传统。其次是“王者、智者、巫者”三位一体的政治结构。这种政治结构反映了唐尧王国的历史文化面貌,突出了以王权(神权的代表者)为中心的政治意识,并借此强化了王权的神圣性与合理性。再次是禅让制。唐尧虞舜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主体,“协和万邦”整合部落集团,进而构成国家政体。这种国家政体由于形成过程中的“早熟性”,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某些文化传统,尧舜禹的“禅让”即是部落酋长新旧更替的习惯法在尧舜禹王国的文化遗留。可以说,与古希腊智者学派所揭示的西方古代文明相比较,《尚书·尧典》所揭示的中国早期文明内涵更具东方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士”起了重要的作用。士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与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 我国自夏代开始进入了多民族国家的创建时期。此后,夏族所居之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逐渐传播到“蛮夷”、“四海”,同时不断将周边的蛮夷地区及其文化纳入到“夏礼”’之中。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原居于夏之东方的商族、西方的周族与夏族合为一体,形成了华夏族,或称为“诸夏”、“诸华”。黄河流域遂成为“万邦”之中心──中国,形成了高于“四…  相似文献   

14.
拓宽国际政治研究的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六十年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领域主要局限于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对政治和经济的研究已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全球化”问题的研究则使我国学者的研究领域又拓宽了一大步,把国际问题研究同世界历史联接起来。对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的讨论提供了另一个契机,可以把国际政治置于人类文明史的轨迹上来加以历史的、综合的考察。文明的发展自有其内在规律,对亨廷顿文章的讨论其意义主要不在于文章本身,而在于它可以启发我们使国际政治从大厦的一隅走向世界文明史的整个大厦  相似文献   

15.
(一) 东正教又称东方正统基督教或希腊正教,是由罗马帝国时期统一的基督教分裂出来的基督教三大主要教派之一(三大教派是:罗马天主教亦称拉丁教、东方正教、路德新教)。 公元343年,罗马帝国在撒狄卡(现保加利亚的索非亚)召开宗教会议,加深了以阿塔纳西阿为代表的正教教派同西方天主教派的裂痕,此后基督教明显地分为东、西方两派。西方以罗马城为教会中心,东方以君士坦丁堡为教会中心,两派进行着长期不休的相互攻讦。十一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教会与罗马教会为争夺意大利南部教会权利而发生冲突。罗马教皇立奥九世派红衣主教到君士坦丁堡宣布…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5,(8):126-130
陈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与林希的《天津卫的金枝玉叶》都运用了"城与人"相互指涉的文学构思模式,以都市豪门的命运沉浮讲述城市的历史与未来。南北两座城市共同的殖民历史以及创作者的地域文化自觉形成了两个文本共同的"东方史诗性"美学追求。但南北两个大都市以及创作者投射其中的情感价值又有本质区别,代表了近代以来殖民环境下中国都市现代性的诉求差异,一种是对西方文明的有限认同,追求文化共性和融合;一种是认别,强调文化差异和自我。  相似文献   

17.
张博 《社会工作》2012,(6):80-82
近代以降,欧风美雨东渐,近代西方文明引入中国。同时,中国社会存在着大量需要改良的陋习。近代非政府组织在引入近代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在为社会习俗改良大声呐喊。本文以天津青年会为个案,以非政府组织改良社会习俗的手段为中心,对其改良社会习俗的方式和领域等进行探讨,进而指出,近代非政府组织对社会习俗改良的影响和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8.
王镛 《南亚研究》2002,(1):73-79
如果把 2 0世纪中国油画放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考察 ,特别是与都属于东方文明古国和第三世界大国的印度的同时代的油画比较 ,也许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中国油画发展的脉络。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西方油画最初传入印度的时间 (15 80年 ,果阿的葡萄牙人耶稣会传教使团把基督、圣母画像带到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宫廷 ) ,大致与传入中国同时 ,而在东方土地上生根主要在 2 0世纪前后。西方油画移植到东方以后 ,逐渐出现了东方油画。这一方面意味着东方绘画的西方化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西方油画的东方化。东方油画与西方油画相比 …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文明古国马六甲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商业发达,东西方文明汇集,成为东南亚著名的国际商港,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交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周边国家中,马六甲王国与中国明朝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与外交关系。中国华侨华人对马六甲早期开发做出了贡献。16世纪初,马六甲王国因受到葡萄牙殖民主义入侵而沦为殖民地。在大航海时代,欧洲国家建立的海洋贸易扩张体制与中国王朝建立的朝贡贸易体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制,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各自对东方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从外交史的角度看,马六甲王国的沦陷可视为东方近代外交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语境与当代中国文化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岳川 《求是学刊》2002,29(5):11-13
“全球化”不是一个全球单一化的过程 ,而是一个逐渐地尊重差异性的过程。尽管差异性面临的处境很艰难 ,但是必须尊重它。我不认为全球化时代全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消失 ,只剩下英语 ;全世界的所有文化都慢慢被整合 ,只剩下西方文化 ;全世界一切的意识、一切的文明都慢慢地被同化 ,多元的历史终结了。相反 ,全球化是一个学会尊重差异性的多元化过程 ,是东方西方共同组成人类性的过程 ,也是西方中心主义习惯自己成为多元中的一元的过程。1 全球化是一个逐渐尊重差异性的过程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 ,人们已经耳熟能详。近年来正走红的西方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