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英汉明喻喻体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喻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喻体的运用却有很大差异。文章从文化角度,通过分析地域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文学作品等五个方面来探讨两种语言中明喻喻体的不同及其体现的文化差异,从而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障碍。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认知语码转化,因此与脚本有紧密的关系,熟悉两种语言的认知脚本是翻译的基本要求。明喻意象具有高度的文化独立性,语言之间脚本不对称甚至缺失,给其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根据脚本理论,《儒林外史》英译本译者在翻译明喻意象时一般会采取构建与源语相似的脚本、去标记、套用目的语脚本、修补源语脚本等方式。  相似文献   

3.
英语的明喻和隐喻有其各自特点。使用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明喻与暗喻的语义认知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喻和暗喻的使用是人们对语言认知的一种结果,对比它们产生的语义认知发现,其相同点是它们都必须确定认知域和语境,不同点则主要体现在它们的本体与喻体语义关系和语义认知内涵上。  相似文献   

5.
明喻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来表现两种事物的相似关系。当下从认知语言学明喻被看作是隐喻的一种。但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明喻有其自身使用动因和语用价值。带喻底的明喻有利于消除语用预设的信息量,让推理趋向于简单化,符合合作原则中的足量准则,从而达致言语交际过程中宏观上的经济性。此两点是明喻出现的动因。其次明喻还是一种有效的顺应对方语境的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明喻和暗喻是英语喻类修辞中最常用的两种 ,了解它的类型及其使用特点 ,以提高阅读欣赏力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写作中去  相似文献   

7.
明喻习语是明喻修辞与隐喻认知的统一体,在形式上保留喻词标记,但本质是隐喻的。英汉明喻习语的构建受隐喻认知及文化的双重制约,反映人类的认知共性与文化差异。明喻习语的隐喻本质使习语意义对形式的依赖相对减弱,但英汉特有的句法结构影响习语的构建方式。明喻习语的认知研究对深入了解人类的认知机制,深化对明喻与隐喻、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5 种不同的喻体论述各喻体的不同意义。使用喻体创作是一种修辞法的应用。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可让文章形象生动。一个好的创作者要掌握一些修辞,从而在创作中就能使之笔下之作让读者看得赏心悦目。喻体的应用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明喻和隐喻在句式上的相互转化.从实用性和趣味感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通俗易懂地把明喻和隐喻的相互转换过程进行科学的演绎,对深入挖掘修辞知识宝库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喻成语是明喻修辞与隐喻认知的统一体,虽然在形式上保留喻词标记,但本质是隐喻的,指明喻底的必要性相应减弱。明喻成语的认知路径呈现特殊的规律,缺少隐喻中能够创造相似性的认知机制。受四字格及对称性结构的形式制约,成语中还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双喻体现象。明喻成语对深化明喻与隐喻、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中庸》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之上,主张人的伦理价值属性从根源上是由天道所赋予,天道本身的"中正"决定了人们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的合理性。儒家伦理思想从来都不局限于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它更加强调推己及人的家国一体情怀,寓于其中"诚"的伦理精神保证了此道德行为过程的真实性。反观西方伦理传统,道德属性的根据体现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之中;伦理价值的标准表达为一种平和与适度;实践行为的追求则落实在个人的幸福生活之当下;行为举动精神又贯穿着"自由意志"的希腊传统。在如此语境下,儒家伦理和西方伦理呈现出一种差异与融合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人展开的一系列造物活动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建筑和家具。不论是建筑还是家具,中国古人都是取木为材,以木架为骨干,竭尽木材、木性之能事,运斤施艺,或构木为巢,或遣木制器,虽异曲却同工,创造了中国古代建筑与家具文化,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逍遥游"是乘物游心,天人合一,达到"物化"时获得的审美愉悦和自由享受的人生境界.萨特的自由是要使自己的生存从万物中分离出来的那股力量,是试图从固有的奴役中摆脱出来,为了自由而斗争的自由选择行动.两人自由观的内容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主张在摆脱欲望支配,超越世俗礼法的基础上,以艺术创造和欣赏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和独立自存.这就把美的活动由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与人生境界紧密结合,从而开拓了美学的新境界.此外,庄子的"逍遥游"强调回归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今天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英汉广告语言的词汇特点、语句特点和修辞特点有相似性,其中广告语言的修辞法有双关语、拟人法、比喻法、重复法、押韵法、对比法和对偶法,研究其共性对外语教学及英汉广告语言的写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气的描写是吉奥诺作品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吉奥诺不关心气的概念作为气体状态物质属性的原始含义,却钟情于气概念发展为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哲学含义。这种美学倾向源于作家生命的感悟,吉奥诺的艺术就是人类灵性之气的表现,生气就是灵性之气。换句话来说,灵性之气就是艺术家与天地万物心有灵犀的观物,这就是中西审美观照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16.
纵观西方美学史,不难发现这样一条“德性美学”的理路,即将美学与伦理学看成是“同一性”的关系——柏拉图认为美植根于善的生活,由最高的理念统摄;阿奎那则阐明美与善在形式上是一样的;康德提倡美是道德的象征;而早期维特根斯坦则激进地表明美学和伦理学是一回事。通过对这一理路的梳理,发现这种“同一论”意蕴丰富,并非形式或逻辑上的同一关系,而实是同源与相似性的关系。笔者进一步从意义论的视域论证二者的同源与相似性,并承认其差异性,以便为非道德的艺术与不道德的艺术留出地盘。  相似文献   

17.
现代宪法的重要特征是保护公民权利。体现日本近现代发展的明治宪法 (《大日本帝国宪法》)和昭和宪法 (《日本国宪法》)对日本人权利义务的规定有哪些不同 ?文章对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老子言“道”目的不在于说道本身,而是通过对“道”的特性说明,为万物存在、人间社会建构奠定基础。一切物都由道所形成,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这与柏拉图在阐述其理念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时的语境、理论假设是有根本区别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说明“道与万物”之关系时不能简单套用柏拉图使用语境中的分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是在批判旧哲学的基础上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现的是与传统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对他所提出的历史必然性作出不同的理解。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封闭的、肯定的、科学的,所以历史必然性在它那里就表现了永恒不变之道;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否定的、辩证的,所以历史必然性在它那里就表现为革命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法意识、法观念等概念诠释和比较异同,提出了法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它包含了法观念;而法观念又可细划为法律观念、法制观念和法治观念;在法律观念中,主体所侧重反映的是以"行为规范"、"法本质"等为代表的最一般意义上的法现象;在法制观念中,主体更多的是从政治意义上,从法的整个系统、从法秩序以及从它所追求的目标上来反映法这一社会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