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玉媛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63-67
沈德潜的诗除了反映现实的诗作值得肯定之外,其诗集中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和怀古咏史诗也同样具有特色,值得重视。沈德潜笔下的吴地山水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描写其他地区山水的诗兼李、杜、韩等人山水诗之长,并富有理趣。其田园诗熔铸陶诗和盛唐诸公田园诗之神,并能自开生面。其怀古咏史诗则使事典切,诗境浑厚,能翻出新意。沈德潜备受诟病的歌功颂德诗、应制诗在其诗集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即使是这类诗,也不宜一笔抹杀。研究、评价沈德潜的诗要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是美学史上的千古之谜,也是文艺创作和鉴赏实践中绕不开的难题。艺术美与生活美就其主要性质形态、生成构成、功能目的等方面是不同的,二者不能随意比较;而就其皆为"美"而言,又是可以比较的,这就是毛泽东所作出的"三个最"、"一个唯一"和"六个更"的著名结论和命题;其次,毛泽东在"讲话"中还精辟地分析了艺术美与生活美关系的辩证法,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需要以及相互创造转化,充分体现了生活美对艺术美的基础支配地位和艺术美对生活美的超越和改造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艺术的美学追求--尽善尽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雄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3):43-47
尽善尽美是中国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最高追求之一,它是在中国社会氏族血缘关系的制约下形成的.尽善尽美的审美追求导致中国艺术特别重视艺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艺术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重视艺术对人格修养的促进与提升作用.尽善尽美的美学原则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提出的,在汉、唐、宋等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得到了尊崇和强化,但也受到魏晋六朝和明末清初回归艺术美本身的倾向的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4.
自然之美与人格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袁济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6)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 ,中国古代美学注重自然与人格的融会 ;从先秦到六朝的“比德说”与人物品藻 ,便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古代美学主张从自然中获取人生自由与人格独立 ,摆脱世俗的束缚 ,得到真淳的审美愉悦 ,培养高尚的人格。这些思想对我们今日的美育都很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家海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2):38-40,47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与自然山水之美相得益彰。魏晋士人在现实生活中无以寄托自己的深情,遂将之转化为“物情”,“通物情”为他们的深情找到了一个寄托园地——自然山水。士人们畅游自然山水,就有精神回乡的感觉,也使他们展示出飘逸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6.
宫志峰的诗歌创作主要有三大特色:时代感、理想主义和哲理性。宫志峰的诗歌深植于生活、时代的土壤;理想主义是其主要美学取向;哲理性构成了宫志峰诗歌的超越性品格。 相似文献
7.
牛海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4):37-41
本文一反把张九龄诗歌创作定位在初唐的普遍观点 ,认为其清澹自然的美学风格正适应了开元时期的社会思潮 ,是盛唐之音的表征。并以评论与作品相结合的方式 ,论述了其诗歌清澹自然的内涵 ,以及其能树一代新风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孙卓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5):82-85
作为清代"性灵诗派"的重要代表,四川著名诗人张问陶素以直抒真实性情见称,本文通过对其描写夫妇闺情的赠内诗的剖析,管中窥豹,进一步映证船山诗不同流俗之至情至性,亦由此见出其思想基础及其在清中叶诗坛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昕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1):112-115
阳、古马、高尚是20世纪90年代西部诗坛灿烂星空中令人瞩目的星座。阳的诗歌创作审美表现较为开阔,但最能体现西部地域文学特色、也能体现阳诗歌创作主体成就的是其西部大自然吟章。其诗自然质朴而不落俗套,精警而明敏,有一种智慧的幽默。古马的诗歌内心饱满而外表透明,古马擅长精心构造一种氛围:空灵却渗透着自己凝练的情感,让人不知不觉地沉入其中,并为之感动。高尚力图在自己的诗歌中,再造一个精神意义上的西部,他常常赋予自己的诗歌以超越日常现实的智性和灵性,捕捉来自形而上的诗意。高尚的诗较为内倾化,富于感性而又蕴籍较强的形而上意味,呈现出一种较为朦胧内敛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0.
意境的创构与人格生命的自觉--宗白华美学思想核心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9-53
宗白华从意境创构、层次结构两个方面对艺术意境作出独特分析,站在了美学的现代高度。他对中国艺术意境的追求与其个人的艺术美观念有着内在联系,主张"芙蓉出水"是意境创构的最高目标,是中国艺术的理想的美感类型。对艺术意境的追求,涵容着宗白华的人格精神追求。把美学视界主要落在中国美学,特别是中国艺术意境的研究上,是宗白华内心个体生命感受的现实展现,是他生命本真的自觉。 相似文献
11.
朱亚青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56-57
川端康成在作品《古都》中切实追求传统,将日本民族的传统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和谐统一起来,抒发自己对日本民族的热爱.让人领略日本习俗风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2.
王仕伦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59-63
张养浩的散曲,看似与同时代的其他作者的作品没有什么区别,多为抒发隐居后的闲适,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其作品中蕴涵有丰富的宗教、社会、文化的内涵.散曲表面上所看到的是对个体生命的实存性焦虑,但在遁世、避世、修身之外,几乎可于时时处处看到他对现实政治的制度性焦虑,而天性耿直的他,心底无私,面对进与退,他都能坦然处之,进不欣,退不戚.从张养浩的散曲中可以品味到他崇高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现代诗人,他擅长抒情诗,他的诗歌富于象征和哲理,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他的名作《雪夜林边停》是一首充满哀伤情调、富于情趣和人生哲理的诗歌。抒情主人公“我”对生活万念俱焚,在黑暗的夜色中策马来到林边,渴望在雪花飘舞的树林中走向生命的彼岸。然而,幽深的树林、黑暗的雪夜、风声、铃声构成的自然美,唤醒了他未泯的人生愿望,使他感到长眠的时刻还未到来。诗人力求表现的就是自然之美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张巧风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5):33-34
法国著名浪漫主义女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是一篇清新优美、平和亲切的抒情散文。作者笔下的乡村冬季,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活力,有着缤纷迷人的色彩,极富诗情画意。从审美的角度再来欣赏这篇短文,确实可以给人带来独特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朱鹏飞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3):115-119
马克思审美理论的主要来源是德国古典美学,其中康德和席勒最为重要.关于美,康德提出了"美的理想"说,认为理想的美是合主观规律(审美的规范观念)与合他律目的(理性观念即道德)的统一;席勒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美是"技巧中的自然",即美的对象是合客观规律(技巧或技艺性)与合自律目的(自然或称本性)的统一.二者的观点都良莠互现,马克思汲取了前二者理论的有价值部分,认为美是合种的尺度(客观规律)与合内在的尺度(自律与他律目的)的统一.这样,马克思就科学地解决了德国古典美学所遗留下来的"审美与自由"之历史谜题. 相似文献
16.
龚奎林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5):41-45
"五四"诗人康白情崇尚自然美,以自然入诗,追求诗歌自然化和自然诗歌化理论,从而形成一种"自然崇拜".他在诗歌创作中借用自然崇拜来表达对自由人性的向往,抒发其追求自由的诗人心态,从而使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辉映,加速了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阎奇男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6):52-54
对王统照欧游创作研究可得出与王一川研究王韬1867年游历欧洲论文的不同结论.第一,王统照寻求和倡导的是现代化与自然景物的调和之美.他认为荷兰许多地方是实现现代化与自然调和之美的范例.说明现代化与自然未必是对立或水火不容的.第二,在异国自然山水草木面前和全球性语境中王统照有两种身份.一是世界公民,一是中国游子.如前种身份占上风,则"此我"就是"我".如后种身份占上风,则"此我非我".第三,在21世纪,全球性语境必然带来更多的全球统一性,未必一定加重主体的内在冲突.从文学到文化,自然形象未必一定成为此我与非我、中国与西方、同一性与差异性之间激烈冲突的战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