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主义有两种历史形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上,不复存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应该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和"三形态"中的第三社会形态.而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不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而属于"三形态"中的第二社会形态.现实的社会主义是第一形态的社会主义,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与资本主义"同时态"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第二形态的社会主义,以产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2.
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的劳务市场 ,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三大提出 :必须加快建立和培育包括劳务市场在内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然而 ,要在实践中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首先解决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 :即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 ,劳动力究竟是不是商品 ?近几年来 ,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 ,进行了许多探讨 ,观点各异。我认为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本文所述均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 ) ,劳动力仍然具备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仍然是商品。一、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 ,劳动力仍然具备成为商品的基本…  相似文献   

3.
<正>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对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高度,作了全面、深刻、精辟的阐述。结合十二大报告的学习,本文试图从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这一角度作一点探讨,旨在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如何充分地发挥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建設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偉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要解放生产力,进而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来实现自己的目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它推动着社会的前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那么社会主义建立以后,仍然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当然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那么,这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刚刚出版和公开发行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光辉思想,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光辉论述,对于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深刻认识改革的目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  相似文献   

5.
华国锋同志指出:“从选集第五卷中可以看到,怎样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我国的建设事业搞得快些好些,这一直是毛主席所深思熟虑的问题。”(《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毛主席深思熟虑的这一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下,我们就这一问题谈谈学习选集第五卷的几点粗浅体会。(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经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但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怎样表现出来,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使他们还不可能具体地阐明。斯大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对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具体表现时,作过不少的正确的论述,在今天仍然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归结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完全适合,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归结为剥削阶级余孽最终被消灭和苏维埃社会在道义上政治上一致性的巩固,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恩格斯就科学地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就从理论上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将依据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这是全面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现在全国上下,在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联系本部门的工作实际贯彻大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对于哲学工作者来说,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自觉地意识到新时期哲学工作的新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的科学体系.它包含权利、机会、规则、结果等方面的公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大任务,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社会不公决定的.要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加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40多年来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国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创了新道路。它将有力地推进我国少数民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速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对完成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任务,具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失业,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客观地存在着,清楚地认识这一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如此。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论述过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毛泽东同志却非常明了地提出了这两对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断,并对它们从静态的性质到动态的形式都作了重要论述。毛泽东同志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过,社…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观察南方时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全新的概括。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是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观最集中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首要基本理论问题的核心。准确、全面地把握这一本质,才能从根本上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中国如何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科学回答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途径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继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创造性的思想成果.  相似文献   

14.
在企业市场化、建立现代市场委托—代理关系的过程中 ,我国企业仍然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建立以集体主义为主导的企业文化。这不仅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 ,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 ,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出的重要理论贡献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现代化目标已经呼之欲出。我们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领导  相似文献   

16.
孔见 《中华魂》2012,(1):60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举世公认的。全世界都在议论,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如果归结为一句话,成功的秘诀就是:我们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坚持改革开放相结合,把不变与变很好地统一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既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稳定性(这就是"保守"),同时又不断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改革(这就是"变革"),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哲学上讲,社会主义社会总是在变与不变的统一中前进的。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变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矛盾的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出现矛盾而又不断解  相似文献   

17.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许多论述中,已经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基本思想。这就是,在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各种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快好省地发展。深入领会这一基本思想,对于揭批“四人帮”破坏国民经济的罪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促进国民经济的新跃进,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生资产阶级分子王洪文在一九七五年的一次讲话中胡说:“搞计件工资……这不是关心群众生活,这是对工人阶级的莫大侮辱。”他还诬蔑社会主义的工资制度,说什么:“从内容上看,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主义也有”,这就不难看出他公然歪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件工资的性质,混淆两种经济范畴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指出:“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109页)这就告诉我们,工资这一经济范畴,是一定生产关系的抽象。社会主义的计件工资和资本主义的计件工资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反映的阶级关系不同。工资体现着一定的阶级关系,而计件工资是工资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是商品,计件工资是这种商品的价值或价格转化形式。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劳动力已不是商品了,所以计件工资的本质也不再是劳动力的价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中作出的正确选择。1956年,我国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此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果把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从建国时算起,至今已有41年了,其间虽然有不少失误和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早在1949年,我国综合国力占世界第13位,1980年上升到第8位,目前已上升到第6位。具体表现在,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劳动人民不再遭受压迫剥削,改变了在旧社会时被奴役、被凌虐、被歧视的命运。二是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1988年分  相似文献   

20.
由于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依然存在着产生地租的经济条件,因此地租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一个环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地租时指出,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地租形态。级差地租产生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一个是土地的垄断经营。这两个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具备,因此级差地租也仍然存在。这是经济理论界普遍承认的。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还存在绝对地租,大家的意见就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