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找寻汉服失落的美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轻箬 《民族论坛》2005,(11):38-40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这是爱国诗人屈原《涉江》起首的文字。屈原一向以高洁出尘著称,一生都在歌咏香草美人,而他竟然爱慕一件衣裳若此,可见这件衣也足以与天然香草、绝色美人相媲美了。这件衣裳便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汉服。《左传》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我们华夏民族的名字就是从这华美的衣服而来。其实不仅仅是屈原,我们翻阅任何一本古典文集,里面关于华美衣冠的描述都可谓俯拾皆是。“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说的是与自然交融的和谐之美,“丝衣其晦,载弁俅俅”说的是盛大瑰丽…  相似文献   

2.
<正> 屈原的作品《招魂》篇,以其瑰丽神秘的光彩,几千年来引起了无数学者的猜测与探讨。有的认为是屈原在招楚怀王之魂,有的认为是屈原自吊之作,还有认为是宋玉招屈原之魂者。众说纷纭,不知所从。前人对屈原作品之所以众说纷纭,恐怕与前人在研究屈原作品时,太着重于从“文以载道”这角度去研究了,考虑问题时,总  相似文献   

3.
神话学二题     
扶桑(扶木)释扶桑是神话中的名树,见于《楚辞·九歌·东君》、《山海经·海外东经》、《淮南子·天文训》等;又叫扶木,见于《吕氏春秋·为欲》、《山海经·大荒东经》、《淮南子·墬形训》等.扶桑是怎么样的桑树,就看“扶”字什么意思.与“扶”古音相近的词“丰”、“般”、“(魇)”、“丕”、“溥”,都可表示大义:《方言》、《玉篇》“丰,大也”;《方言》“般,大也”;《尔雅》、《方言》“(魇),大也”;《说文》“丕,大也”;《说文》“溥,大也”.这些词意义相同且古音互近,必从同一个词分化而来.“扶桑”的“扶”若与这些词的任意一个相通而也表示大义,均无不可.证据表明,“扶”与“溥”通.  相似文献   

4.
第一章西藏远古史一“博”称谓的由来吾侪之境域,最初便唤之为“博”。此称呼如何形成,其内涵又是什么,在西藏王朝史和宗教源流史中没有发现对此术语之解释。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根顿群培在其所著《自史》中,对此称呼作了最初考证。详细论述参见该原著。其中指出:“所言‘博’一词,诠显何义耶?或是此乃随意立名,无意义可言也。”继而又说:或是将王名立为地名也。如依“雍仲本”教派所见,“谓初名本境,后渐转变成博境。”此等说法尽管作为参考材料提出来,并未断言,然而更使我们赞同这位学者的用意。何况,根据  相似文献   

5.
五刑溯源     
<正> 1 法律史研究者论及中国奴隶制法的起源时,基本上都离不开奴隶制五刑的来源问题。目前,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奴隶制五刑来源于古代苗民的“五虐之刑”(即苗民五刑),从夏禹开始,夏商周三代均沿用于此。但亦有部分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五虐之刑初创于古代夏族,而非是三苗之族。争议的引起来自对下面一段古籍文献的不同解释:《尚书·吕刑》载:“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耳刂)、(?)、黥,越兹丽刑并制,………”清代以来,不少学者识为上述文字  相似文献   

6.
关于盘古、槃(以下写盘)瓠与盘王之关系,古今学者看法不一,就此谈点个人浅见,以供商讨。 古今学者的分岐意见 一、盘古非盘瓠说 唐·樊绰《蛮书》述: “又黔泾巴夏四邑苗众,祖乃盘瓠之后,其蛮贼杨羌等云绽(定)盘古之后。” 清·屈大钓《广东新语》述: “诸瑶率盘姓,以盘古为始祖,以盘瓠为大宗。”刘锡蕃《岭表纪蛮》述:  相似文献   

7.
据目前收集到的近百个《格萨尔》史诗分部本中,除《天岭卜筮》、《英雄降生》、《赛马称王》、《降伏妖魔》、《霍岭大战》、《地狱救妻》、《安置三界》等十余部而外,绝大部分是以“宗”来命名的。如《卡切玉宗》、《达色财宗》、《雪山水晶宗》以及《汉地茶宗》、《朱孤兵器宗》、《月宗》等等。这中间又有十八大宗和若干个小宗之分。这些篇目中的“宗”,究竟指的是什么?它和过去藏区把县级行政区划的名字叫“宗”,如德格县叫德格宗,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么,究竟为了什么这些分部本要以“宗”来命名?对于这些,过去我们是不理解的,或是理解得似是而非,因此有必要进  相似文献   

8.
岁末驱傩     
何谓驱傩 “傩”的本义是“行有节也”。如《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传曰:“傩,行有节度”。很显然,这与驱傩之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据《正字通》:“(?),同傩,为‘奈何’之合音”。《说文通训定声》:“傩,假借为(?)”。当“傩”与“(?)”通假时,“傩”的含义也就变为驱逐疫鬼之意了,《玉篇》:“(?),惊驱疫疠之鬼也”。《论语·乡人傩》集解:“傩,驱逐疫鬼也”。 驱傩的缘起 驱傩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驱傩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礼仪,其起因有如下诸说: 一种是《汉旧仪》说,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为疫鬼。一居江水为虎;一居若水,  相似文献   

9.
薛小林 《中国民族》2023,(10):53-57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华文化之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支撑。夏商时代国家产生,文明肇兴,自此,“礼”在政治权力的运作以及日常生活秩序的维系中,逐渐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经由礼治,中国社会才逐步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圣人孔子就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寄寓在这个“礼”字当中。他向学生传“礼”,通过孔门后学著述、传承,最终形成了典籍《礼记》。“物格而后知至”“致广大而尽精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至今,许多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都出自《礼记》。它们朗朗上口、意味隽永,是先贤思想智慧之大成,也让我们得以鉴古知今,从中汲取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并领会我们民族的生活理想与精神特质。“礼,时为大”,这是华夏文明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国人独有的民族凝聚力。让我们打开《礼记》,阅读这部多角度、多层次探究中华礼乐文明奥蕴的典籍,领略中华礼仪之美。  相似文献   

10.
关于瑶族的族称和缘起,学者们发表过不少文章,但迄今并未取得一致意见。《隋书·地理志》云:“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云:“徭人者,言其执徭役于中国也”。据此,无论是“免徭役”或“执徭役”,瑶族的族称似乎都与徭役有关系。民族名称和缘起是有联系的问题,根据笔者的摸索,瑶族族称与徭役有关的说法是南北朝以后学者们的一种解释,瑶族族称的出现,可以上溯至春秋之际,实与徭役无关。下面提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1.
松赞干布,《旧唐书》作“弃宗弄赞”,有时简称“弄赞”。《新唐书》作“弃宗弄赞”,“亦名弃苏农,亦号弗夜氏”。《卫藏通志》作“曲结松赞噶木布”;《中华佛教史》作“双赞思甘普”,或“双赞王”;《蒙古源流考》作“特勒德苏隆赞”,其余各书,或作“桑赞甘普”,“松尊冈波”,松赞冈布等。藏文松赞,端庄尊严之义,干布,深邃沈宏之义。曲结为依佛法而统治之王,即法王之义。吐蕃致唐国书,自称“曲结松赞干布”,唐人误认“曲结松赞”为名,而译作“弃宗弄赞”,以“干布”为尊号,译作“赞普”也。《蒙古源流考》所称“特勒德苏隆赞”的“特勒德”三字,藏文无对音可寻,疑为蒙古语“法王”之义。其余各字皆有对音可查。惟《旧唐书》以“冈布”为“赞普”则系误解。查《新唐书》,“其俗谓强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其意与《新唐书》的解释同,与冈布意义有别。公元569年,丁丑,陈宣帝太建元年,松赞干布生于吐蕃旧都亚隆札对园之降巴木  相似文献   

12.
鲜卑名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族的名称,是鲜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鲜卑的含义虽然在范晔《后汉书》等史籍中,已提出一些看法,后诸多学者又有发挥.但时至今日观点仍不统一.现将我的研究所得公诸于学者专家,以求指教. 鲜卑一词最早见于《楚辞·大招》:"小腰秀头,若鲜卑只."注曰:鲜卑,衮带头也.即是一种带钩的名称.学者对此看法不一,干志耿、孙秀仁、孙进己等认为这仅是带钩之名,是否族称值得商榷;范文澜《中国通史》则谓:"《大招》作者赞美鲜卑妇女,似乎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曾有过成人礼 成人礼又称“成丁礼”,是人生习俗中的一种礼俗。通过了成人礼仪式,便意味着受礼者在人生旅途上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年阶段。目前有关研究者都认为:世界上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成人礼这种人生习俗,如汉族历史上的“冠礼”等等,只不过具体内容与形式不同罢了。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民族已渐渐淡化了这一礼俗。世界上目前也仍有不少民族保留“成人礼”,但其形式、内容及意义也已有了很大变化,有的完全以新形式替代。 纳西族的成人礼一般称作“穿裤礼”与“穿裙礼”,是我国进…  相似文献   

14.
<正> 湖南境内的民族,历史上关系复杂,源流难辩。对此,现代学者论述颇丰,笔者细心阅读之后,有两点看法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以便同仁指正。一、“南蛮”和“三苗”的关系“南蛮”与“三苗”间的关系民族史家颇多著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苗族简史》写道:“至于‘南蛮’,从‘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和《帝王世系》关于唐尧时‘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等记载来看,可知‘南蛮’是被放逐到长江以南地区的部分‘三苗’的别称,实际上是‘三苗’的一个支系”。《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3期)上  相似文献   

15.
张星烺先生《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说:“史记大宛传载张骞自西域回,已明印度与中国,在西南方久有交通”。是印度通西蜀的道路,较之河西走廊通道,反在其前。可是当时王朝,要正式开发这一路线时,“又皆闭昆明莫能通”。而典籍内,却又经常提到天竺与西蜀的直接往来。如: 一、《法苑珠林》卷二十二说:“(西洱河)其地西北去巂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二千余里,问去天竺非远,往往有至彼者”。二、《高僧传》卷七说:“释慧睿,冀州人。少出家,持节精峻,常游方而学经,行蜀之西界,为人所抄掠,常使牧羊,有商客敬信者,见而异之,疑是沙门,请问经义,无不综达,商人遂以金赎之。即还袭染衣,笃学弥至,游历诸国,乃至南天竺界”。  相似文献   

16.
二酉藏书洞     
<正> 我国古书中常形容一个人学问渊博为“学通二酉”、“学富二酉”,称某人藏书丰富而珍贵为“家藏二酉”。何谓二酉?据商务印书馆1984年修订版《辞源》二酉条解释:“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北。”又引《太平御览·荆州记》“小酉山上石洞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后世称藏书多曰二酉,本此。《荆州记》乃是南北朝时代私人撰写的方志,遍述荆州地方乡国灵怪、人贤物盛以及山水郡邑  相似文献   

17.
李士杰 《中国民族》2007,(12):40-42
1985年,他的《正气篇》如长虹贯日,礼赞民族脊梁,中国画坛一片赞叹之声,邓颖超欣然为之题词“中华正气”。 1997年,他的国画巨制《魂系山河》横空出世,中国画坛再次为之瞩目。这部作品被美术界誉为“历史画和人物画的传世之作”。 “《魂系山河》画卷以及多种流派和风格的创新作品,使美术创作在表现时代生活、画家意象和表现手法,都有新的张力和成就。”中国文联的工作报告这样评价他的作品。 不仅如此。 法国总统希拉克赞赏他是“富有才华的现代艺术家天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慨叹他的作品具有“美妙意境”。 他是谁? 他就是中国国家画院的艺委会副主任,一级美术师、画家、全国政协委员李延声。  相似文献   

18.
<正> 岳麓书社出版的由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主编,张应和、彭荣德译释的《苗族婚姻礼词》(以下简称《礼词》),是一本深受苗族人民群众喜爱的、内容丰富的苗族古籍。该书由原文、直译、意译,三部分连缀而成;其上篇为“订婚礼词”,下篇为“结  相似文献   

19.
荆楚国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荆、楚两字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名号,在古代典籍和考古资料中,有时单称荆,有时单称楚,有时荆楚联用,有时荆、楚互用,不管怎样,两字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是可以肯定的。它们究竟是什么?古今学者曾作过不少探索。《吕氏春秋·有始览》说:“南方为荆州,楚也。”《诗·商颂·殷武》毛传:“荆楚,荆州之楚国也。”《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云:“荆者,楚也。其曰荆,州举之也。”《公羊传》和《礼记》郑玄笺都有类似的说法。这些似乎告诉我们,因为楚国位于荆州,故荆、楚同义。我们可以把这些记载归纳为“荆州楚国说”。杜预于《春秋·庄公十年》解曰:“荆,楚本号,后改为楚”,于僖公元年曰:“荆始改号曰楚”。此为  相似文献   

20.
<正> 湘西地处武陵山腹地,楚巴交境,由于地理环境闭塞,生产力水平落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在相当一段时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屈原《九歌》给世人留下先秦时代沅湘“杨枹拊鼓”、“缓节安歌”偃蹇祀神之楚巫形象,唐刘禹锡谪贬朗州,亦效屈子为巫觋整理沅澧巫歌。时光如水,那遥远的巫术活动,已湮没于不可复现的年代里,其具、体形态、内容和形式如何,已难以确定。最近湘西境内出土有特殊纹饰的文物给我们提供了这一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