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克明 《决策》2007,(4):50-53
小“长三角“是一个现实的、地理的、经济的概念,也就是目前包括16个市在内的区域范围.这个区域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域.如果把这个区域扩大到浙南、浙西南、苏北和安徽全省,这就是“大长三角“.……  相似文献   

2.
对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研究和实践,长三角地区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然而,面对国内外种种不利因素,相当比例的企业运行困难甚至亏损,长三角经济正经历着一个艰难的瓶颈阶段.在此背景下,作者通过对大量的企业实地调研,查阅大量的大量长三角经济方面的资料,并参考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总结得出,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困惑在于长三角区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也就是以往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这就意味着长三角地区应该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特别是促进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3.
将五大港口群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由全局→局部的分析思路,运用重心移动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模型,建立关于沿海区域港口业和沿海区域经济增长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1994-2014年间中国港口业与沿海区域经济增长的时空差异演变与特征.结果 表明:在重心移动轨迹上,沿海区域港口业和经济增长重心集中在南部并且有逐渐向长三角移动的趋势.在全局层面上,港口业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呈现由显著正相关到显著负相关的时空差异;沿海区域经济增长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始终保持空间正相关;港口业-沿海经济增长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表现为"正-负-正"三个阶段.在局部层面上,港口业H-H型区域由珠三角向长三角移动,L-L型区域集中在西南沿海区域和环渤海西部;沿海区域经济水平H-H型区域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南部,整体趋势无太大变化,L-L型区域集中在河北、广西、海南;港口业-沿海经济增长L-L型区域呈现珠三角、长三角两个中心并有向周边区域扩大的趋势,L-L型区域集中在河北以及西南沿海,但两大区域的L-L型空间范围有缩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王运宝 《决策》2008,(4):21-23
只有把安徽包括进来,泛长三角的概念才是比较合理完整的。从区域位置和经济文化联系的紧密度看,安徽是泛长三角的一个确定的成员,不需要批准不批准。只有长三角敞开胸怀,才能成为这一区域共有共享的"概念股"与"发展品牌"。  相似文献   

5.
“飞地经济”如何助推中部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浩 《决策》2007,(11):29-31
在国家力推"中部崛起"战略的大环境下,安徽等省份先后作出加速融入长三角的重大决策.而融入长三角,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平台就是省内各个工业园区.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08,(24):25-25
浙江的魏塘镇、姚庄镇和上海的枫泾镇呈三角鼎立之势,被称作"小长三角"。这个"小长三角"区域最近开起了沪浙乡镇人大联席会议,三个不同乡镇的人大代表聚在一起,探讨并解决规划、治安、环保等跨省行政难题。据悉,从2007年开始,在上海枫泾镇人大的倡议下,三个镇酝酿并  相似文献   

7.
构建"大长三角"的条件已经成熟 《决策》:随着区域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产业转移的趋势正在加速推进,新型的地区合作关系也在逐步形成,从目前表现出来的经济发展特征来看,构建"大长三角"经济区的条件有哪些?  相似文献   

8.
王战 《决策》2007,(3):48-49
目前,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的时机非常好,长江流域发展已到了一个转折时期,安徽的皖江城市带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加速,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研究"大长三角"经济区的时机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9.
目前,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的时机非常好,长江流域发展已到了一个转折时期,安徽的皖江城市带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加速,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研究"大长三角"经济区的时机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10.
策划人语"元年"是一个形象的时间表达,它预示着,更大规模或更长远的旅程已经开始。如果我们站在这个时间的"门槛"上,转身向后眺望,就会发现,在由那些标志性节点组成的一条时间轨迹中,不仅点缀着长三角经济合作试验失败与搁浅后的惋惜,更镶嵌着区域经济合作重启后的希望。在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背后,是经济合作与产业分工的浩浩大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局面,包括发展模式的转变与竞争模式的转变。"长三角"地区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之间的竞争呈现出明显的由比较型向合作型转变的趋势,这是顺应现实情况的。本文在分析浙江地区与苏南地区发展"模式趋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合作性竞争的现象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在11月30日至12月2日短短三天时间里,沪苏浙主要领导座谈会、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国际研讨会、苏浙沪工商行政管理联席会议相继召开,在十七大刚刚召开不久、沪苏浙"一把手"重新调整之后,如此高密度的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会议,吸引了全球经济界的"眼球",也昭示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明显加速。  相似文献   

13.
宋萧 《经营管理者》2007,(12):54-59
一个以上海、江苏、浙江组合而成的"长三角"地区,其占地面积仅是国土面积的2.1%,这个小小地方,不仅创造出了全国22%的GDP数字这一奇迹,也占据着近1/3的外贸出口总额和近1/4的财政收入,而且投入中国的外资也有一半集中于此……迅速崛起的"长三角",成功取代了以前的"珠三角",成为了领跑中国经济的新火车头。然而,当人们乐观地勾勒出"长三角"的经济图谱,并试图让它成为中国其它地区经济发展参考蓝本的时候,却发现火车头的动力已经不足,一些重要的参照数据开始"喘息"——据统计,"长三角"近几年的相关经济指标不仅不能保持原有的发展势头,反而开始出现回落。如今,人们最感关注的是:在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及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这些"王牌"的支撑下,是什么卡住了"长三角"这条经济巨龙的脖子?  相似文献   

14.
总部经济:京津冀区域合作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三大区域之一,是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交通运输发达,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实力突出,对外开放程度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国家"十一五"规划编制也将区域规划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在这种宏观背景下,有关专家纷纷献计献策,先有"大北京"的思路,后有"首都经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已付诸实施。推进区域共同市场建设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关指标测度结果表明,当前长三角地区商品市场一体化格局已基本形成,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却相对滞后。因此,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应成为今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夏自钊 《决策》2020,(1):10-17
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按下"快进键"。这一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年,一市三省同频共振,合力画好长三角一体化的"工笔画"。从1982年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开始,到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历经37年,从探索实践到方案调整,从上升为国家战略到政策落地,长三角一体化不凡的历史进程,见证了官方和民间、政府与市场等多方的不懈努力和多元合力。  相似文献   

17.
《领导决策信息》2012,(34):6-13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是唐代诗人王勃对江西的评价。江西紧靠珠三角、长三角和闽南三个经济发达地区,背靠长江天然航道。2003年7月江西确定"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在江西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9+2)的成员之后,变得更为有意义。然而,受种种条件的制约,良好的区位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随着中部崛  相似文献   

18.
《科学咨询》2005,(19):46-48
2005年上半年全国经济保持稳定、持续增长,但我国经济增长的两个核心区域--珠三角与长三角,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减缓现象.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广东省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同比回落2.5、6.0和9.7个百分点.同时,上海、浙江、江苏的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信贷等5大核心经济指标增长速度都纷纷回落,有的指标甚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土地、能源、劳动力短缺以及环境污染困扰着整个长三角和珠三角.  相似文献   

19.
付倩倩 《决策》2013,(4):32-33
现阶段的合作往往停留在政府层面,造成"上面热,下面冷",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缺乏一个中间层。春暖花开的季节,合肥即将迎来一次重要的会议。4月13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三次市长会议将在合肥召开,此次会议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新红利’——创新、绿色、融合"为主题,邀请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22个成员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咨询》2005,(9):62
2004年以来,中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因为这个一直被假定为"无限供给"的资源似乎一夜之间具有了稀缺性.2004年春季以来,不但福建、"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甚至江西、湖南等一些内陆地区也出现了招不到农民工的"民工荒"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