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看法有不少分歧。本文讨论了三个前提性的问题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涵义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总结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分析 ,作者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的歧异进行了辨析 ,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建设始终是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环节。本文认为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建设 ,主要是实现三个方面的统一 :世界意识、人类意识与民族意识的统一 ;“返本”与“开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以其非凡的智慧和胆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长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哲学方法,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完整体系,只有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住这个体系,才能全面、准确、深刻地揭示这个体系的特征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翔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4)
人们一直对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存在误解.事实上,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本质差异,并不是毫无差别的等同关系,归根结底,是方法论决定着世界观.同样,所谓的世界观的运用不是理论的直接应用,而是用它所蕴含的哲学基本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且始终受哲学根本思维方式规定和制约.推而论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包含"世界观化"维度,也包含"方法论化"维度,而且方法论化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对中国实践经验理论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际运用,它是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科学方法论。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层面上思考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意味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是基本要求,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是根本原则,中国视野和世界视野的双向融合是必然取向。遵循上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才会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世界观的学问,而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门方法论的学问。其实,严格说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广义的方法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具有一个内在的逻辑体系,主要包括作为认识世界活动的求真求善求美方法、作为改造世界活动的社会实践方法、作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承转中介方法以及作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论叙述方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方法。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理论本性的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世界观和实践方法论的统一,相应地,实践世界观和实践方法论相结合的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对该方法的系统的方法论阐释和说明.有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和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方法论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不断推进,是以方法论的检讨为根本前提的。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方法论中有两个问题尤为值得指认与解述:一是中国问题范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路向厘定;一是学科互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视域融合。就前一问题而言,我们应当着力破除引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纯粹学术性范式,进而在真实而完整的意义上确立起中国问题的范式;就后一问题而言,我们应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内在打通,进而将它们有机整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 ,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的本质性认识 ,从而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严整而正确的世界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方法论 ,因此 ,它要求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必须批判总结三类文化资源、面对两种社会现实、解决一个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虽然业已达成了诸多学术共识,且渐次从自发走向自觉、从随意性走向规范性、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从散在性走向系统性,但其要一改当下非此即彼的研究范式走向系统深入、圆融自足,以下几个重要的方法论不可或缺:一是在学科边界意识与学科交融意识的结合中扬弃学科逻辑与社会逻辑的割裂互斥;二是在学术意识与问题意识的融通中消解学术话语建构与社会生活介入之间所存在的对峙性张力;三是在返本意识与开新意识的互补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具有解释学期待的研究者所朝向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1.
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 ,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作为当代哲学的重要分支而为学界所关注 ,提升着人们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及其运作方式的哲学自觉。本文立足于当代大哲学的视野 ,探讨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对象性基础 ,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与功能、进化与发展、客观性和主体性、真理性和合理性、滞后性与超前性、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 ,探讨人文社会研究中的说明与理解、认知与评价、规范转换与学科际沟通 ,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研究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期几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提出了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问题,不仅寻求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而且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上,进而从整个哲学发展的历史上为范式转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论证,而这就涉及到了哲学上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尽管由于受知识储备及时间局促等条件限制,这些讨论尚欠深入,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换仍不失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如果我们把"范式"概念限定在"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的意义上,那么,使用"范式转换"的论者,无论是认为这一转换是"从本体论范式向认识范式,再向人学范式的转换","从本体论哲学范式到认识论哲学范式再到价值论哲学范式的变革".从"物"的哲学范式向"人"的哲学范式转换,从追求普遍性知识的、思辨的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范式向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范式的转换,从"看世界的哲学"向"改造世界的哲学"的转换,还是"由朴素实在论思维方式向实践论思维方式的转换"等等,所欲说明的问题都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半个世纪的形态演变.将马克思哲学视为一种全新的实践哲学,而将它所批评的传统哲学归结为理论哲学,当能更好地表达马克思本人哲学革命的实质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转换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具有丰富的批判思想,其批判思想有三重密切关联的基本向度:社会现实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主体自我批判。诠解和彰显马克思哲学的批判向度,对于我们切实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反思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随着商品交换的普遍化,货币在商品交换的世界中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了货币拜物教。赫斯从人的类本质异化出发对货币拜物的批判,李嘉图社会主义者格雷、勃雷等关于取消货币的讨论,都没有真正理解货币产生的根源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对货币产生过程的分析、对货币拜物教的历史性批判,科学地说明了被古典经济学以及一些社会主义者所遮蔽的问题,从而揭开了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本质。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构成其资本逻辑批判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新的视阈下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是当下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要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必然涉及到下述基本问题:如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尤其是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与思格斯哲学思想的关系;成熟时期马克思哲学与青年时期马克思哲学的关系等等。为此,我们特别约请了教育部首届人文社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85工程”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创新基地(“大基地”)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小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俞吾金先生与“大小基地”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凤才教授,以对话形式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17.
18.
现代性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焦点问题,与中国自身问题密切相关,需要深入反思.近年来,国内学者立足于马克思哲学的视野,揭示现代性问题的根本困境,并从马克思哲学的路径反思现代性,最终将这种积极反思的成果渗入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梳理和挖掘其研究资源,无疑具有理论意义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生存哲学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生存哲学揭示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工具埋性的盛行,以及当代西方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化的趋势,导致了个体的价值贬损和整个社会处于总体异化的生存状态。西方马克思主义由此把科学技术理性批判、消费主义文化批判、社会批判作为其生存哲学的主要内容,并把艺术审美救世主义作为西方人自由解放的拯救之道和自己理论的最终归宿。本文认为,应该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当代西方的社会状况、当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化哲学思潮三个大的背景下来考察其生存哲学的理论得失。 相似文献
20.
哲学研究不能回避本体论问题,只有上升到本体论的层面,才能摆脱具体经验的局限,彰显哲学理解的整体性品质。而哲学的本质是人学,思考本体论问题就应该是更切实的贴近人本身。马克思将本体论问题与人相关联,通过对人的二重性境遇的分析考察,将共产主义作为其本体论的最高价值预设,以致力于全面发展的总体的人的塑造为哲学诉求目标,进而展示了以人的实践为基本动力的人的历史存在过程。因此,马克思哲学表达的是一种人在场的本体论。在全球化时代,哲学面对当代人的生存境遇,我们应该承接马克思哲学的这一致思品格,面向未来中国发展的历史使命,去积极培养人的超越情怀,构筑社会价值理想,以真正体现哲学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