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4年宝鸡县贾村公社上官村出土。盖径22.5厘米,高7.5厘米,捉手径9.6厘米。盖折沿,盖面中央设圈足状捉手,捉手口沿外卷,壁下部有一组对称的孔,捉手内底饰重环纹。盖面环绕捉手饰三周瓦楞纹,其外侧饰一周两组  相似文献   

2.
正1977年8月,陕西省扶风县云塘村西周窖藏出土,现藏宝鸡市周原博物馆。通高19.8厘米,口径23厘米,口横28.3厘米,腹深6.4厘米,重5.75千克。器呈长方形,腹斜收,体略呈漏斗状,器盖与器身形制、大小、纹饰完全相同,腹两侧有一对环状耳。盖缘四边中间各有一个小牛首,牛首吻部下垂,扣合时以纳底,使器盖与器身不能移动。盖顶与器底外饰窃曲纹,盖缘与底缘饰一周重环纹,腹部饰一周波带纹,圈足饰重鳞纹。整器造型精美,设计精巧,纹饰简洁大方。盖与器同铭,均为十行六十一字,惟有行款稍异。铭文记载伯公父择吉金,盛放稻粱,用召事辟王,以及诸考诸兄,以祈长寿多福之意。瑚亦作胡,是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3.
2003年1月宝鸡眉县杨家村出土。折沿、方唇、浅腹、两附耳,圈足下附四兽足,腹及圈足饰窃曲纹,铺首为兽首衔环。盘内底铸铭文21行372字。大意为:作器者速,历数其祖上八代均为王室重臣,相继辅佐西周文王、  相似文献   

4.
据《考古》一九八五年第三期刊载,河南省平顶山市郊区原滍阳镇古应国墓地,一九八四年四月又出土了《邓公簋》两件,同时发现的还有青铜鼎一件。铜鼎口沿外折、方唇,有两立耳,下腹径稍大,三柱足微显蹄形;其外颈部环窃曲纹一周;内腹璧铸铭文三行,共十一字(见附图1),经初步隶定为:  相似文献   

5.
牛首四耳簋     
1981年出土于宝鸡市纸坊头(?)国墓地,为西周早期器物。通高23.8厘米,口径26.8厘米。该簋侈口,深腹,直壁,高圈足,器身有两两相对的四个耳。颈部饰一周三排圆乳钉纹,腹部装饰一周直棱纹,下腹同样是一周四排圆乳钉纹,乳钉排列井然有序。高圈足饰四组咧口獠牙、拱身卷尾  相似文献   

6.
1975年3月出土于陕西扶风县庄白村西周墓葬。通高21厘米,口径22厘米,腹深12.5厘米,重5公斤。[戈冬]簋造型精美纹饰华丽,侈口有盖,腹外鼓下垂,圈足较矮,器身两侧分置两个竖冠立鸟耳,这在有耳簋中实属罕见。器身与器盖均饰卷尾、垂冠的大凤鸟纹,凤鸟羽冠丰满,昂首站立,两两相对,极具时代特征,为西周青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的标尺。  相似文献   

7.
1981年出土于宝鸡市纸坊头[弓鱼]国墓地.为西周早期器物。通高238厘米,口径268厘米。该簋侈口,深腹,直壁,高圈足,器身有两两相对的四个耳。劲部饰一周三排圆乳钉纹、腹部装饰一周直棱纹,下腹同样是一周四排圆乳钉纹,乳钉排列井然有序。高圈足饰四组咧口獠牙,拱身卷尾的龙纹。  相似文献   

8.
1976年出土于宝鸡市竹园沟十三号墓,通长14.3厘米,刃宽7.8厘米,内长2.6厘米,内宽3.3厘米,重0.45公斤。钺身呈长方形,舌形刃较宽,刃磨损痕迹极清楚。銎的两端出齿作为两肩。长方形直内。钺刃后部饰有对称的两个兽头,本部饰蛇纹,  相似文献   

9.
1976年l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现藏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商尊:通高30.4厘米、口短径23.6厘米,重5.85千克。整体造型为简状三段式,侈口,腹部微鼓,四壁铸有四道扉棱,整体雄伟稳重。器身采用通体浮雕的装饰手法,口外壁饰八道蕉叶形龙纹,龙头向下,身尾沿叶边布局,其下饰冠羽分尾小鸟纹,腹部饰展体式外卷角大兽面,圈足则饰曲折角兽面纹。庄严雄奇,华美富丽。器内底铸铭文五行三十字。铭文大意说庚姬(疑是商的妻子)受到了帝司赏赐的诸般物品,商为此作器,用来祭祀谥号为“日丁”的父亲。  相似文献   

10.
凸目有瞳孔,尾上卷。器身圆敞口,立沿尖唇,束颈饰一道弦纹,椭方形鼓腹,腹上部纹饰与盖面纹饰相同,腹部四面以两道凸弦纹组成人字形纹。平底,下设四柱足,以蝉纹装饰。颈腹一侧设牛首錾,牛角与錾顶面成一平面,张耳,凸目有瞳孔,吻部前突,以阴线勾勒角、耳、鼻、吻部细节,錾饰勾云纹;另一侧设管状流,流饰蝉纹。器盖内壁及錾内侧铸铭三字:史父乙。  相似文献   

11.
1975年2月出土于宝鸡地区岐山县董家村一号青铜器窖藏,与俄匝同出,为著名的“裘卫四器”之一。卫盉为西周共王时期铸造,器形古朴:平折沿、束颈、鼓腹、分档、柱足;管状流;带盖,半环状纽。纹饰简洁:盖沿及颈部饰有垂冠回首分尾凤鸟纹,流上装饰三角雷纹。器物通高29厘米  相似文献   

12.
一、隔绝温室内外地温的传导沿温室外侧薄膜与地面交接处,向外下方铺垫50-60厘米宽、1-2厘米厚、与温室等长的发泡塑料布隔绝地温传导。二、草帘上加盖薄膜保温傍晚放上草帘后,再加盖一层聚乙烯薄膜,幅宽等同于草帘的长度,薄膜周围  相似文献   

13.
1975年陕西扶风庄白村西周墓出土,通高27.5厘米,口宽26厘米,口长17厘米。器为圆角长方形,立耳,四柱足,平盖。鼎口小底大,垂腹瓶底。盖两端各有一长方形孔,  相似文献   

14.
正带鞘短剑(西周早期)1976年宝鸡市竹园沟強国墓地出土,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带鞘剑甲:剑长29厘米,剑颈长4.7厘米,重0.32千克。剑鞘呈长舌形,圆弧口凹下,鞘身为木质,外面包裹有薄铜片,鞘侧斜直有两提耳,鞘身竖向饰一排回字纹,有两周丝绳缠绕。剑身  相似文献   

15.
带盘夔足鼎(西周中期)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弓鱼)国墓地出土,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该器带耳通高16厘米,口径12.4厘米,腹深3.8厘米,重0.85公斤。上层为圆鼎,敞口,平折沿,方立耳微外侈,鼎腹浅,腹底呈圜形。腹部饰小饕餮兽面,云雷纹衬地。下层为盘,圆侈口,浅腹,圜底,腹壁有十字镂孔三组。三足为三条立体夔龙,夔龙仰首承盘,卷尾触地,造型极为精巧。  相似文献   

16.
西周晚期通高31厘米、口径32.5厘米、腹深29厘米、腹底径14厘米。2006年11月8日宝鸡扶风县五郡村出土。两件,器形纹饰、规格完全相同。敞口,方唇,束颈,溜肩,深腹下敛,平底。纹饰主要分布于腹部和肩部;肩部一周重环纹,腹部饰一周连续三角纹,直线纹地。器内壁铸铭14行112字。铭文大意:周厉王五年正月的一天,因琱生家族大量开发私田及超额收养奴仆被告发,朝廷指派召伯虎查处。琱生给宗妇幽姜(召伯虎之母)送了一个虎,请幽姜以宗君幽伯(召伯虎之父)的名义在召伯虎面前为他说情,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琱生送给宗君一个大玉璋,…  相似文献   

17.
1976年12月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现藏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疒兴)簋同出八件,大小、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簋甲通高36.1厘米,口径22.7厘米,重11.383千克。簋矮体宽腹,下有方座。颈部和盖沿饰重环纹,  相似文献   

18.
(一)制囤:先把无毒谷草、青草、麦秸在太阳下晒干,制成5厘米厚的草片,再把草片缝成直径70厘米,高60厘米的椭圆式草囤。囤下部缝上草盖,再将草囤内外包一层牛皮纸.囤内放一层塑料膜。在囤内下端一角固定一个与草囤成15度的小水管,用于排水。(二)泡豆:把饱满无虫蛀、无破损、无霉变的豆子放在盆中,倒入50℃左右的温水,水高出豆子6~7厘米,用木棒不断搅拌,5分钟后盖上盖,用棉被包好。一般5小时后水温自  相似文献   

19.
井姬盂鏙西周中期1976年宝鸡茹家庄(?)国墓地二号墓出土,通高18.6厘米,首至尾长30.8厘米,腹深9.7厘米,重3.25公斤。盂鏙形似貘,体态肥硕、丰满,腹身微垂。貘昂首,吻部较长,向前伸出,顶端有方形流口,圆目有神,两卷角倒竖,四兽形蹄足较短,臀部有半环形尾。盂鏙中空,背部开阔,上有方形尊口,口上有四角圆椭的方盖,盖与体以环相连。盖上立一老虎,虎头前伸,双目直视,旁若无人,似在缓步前行;虎背微屈,长尾托地,全身强健,充满力量。盂鏙两肩胛及后臀处饰四组卷体简化凤纹。方盖内壁铸铭两行八字:(?)白(伯)匄井姬用盂鏙。盂鏙于墓主右侧棺椁之间空当处与盘叠放在一起,推测应是水器,功能类似盍、匜等器,而其自铭盂鏙,是否是新类型的铜器有待进一步探讨。动物造形的青铜器在(?)国墓地比较常见,其造型纹饰很有特点,这是(?)国墓地出土青铜器的又一大特色。该器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本栏目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协办)宝鸡地区出土青铜器简介  相似文献   

20.
1995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万荣县皇甫乡皇甫村南发掘了唐代薛儆墓,该墓总长46、85米,为山西目前所见最大规模的唐墓。在其1号过洞出土一合青石墓志,志盖为盝顶形,90厘米见方,厚16厘米。志石为方形,长宽均为90厘米,厚17厘米,志面及四侧磨光,志面铭阴刻,楷书,书体工整秀美。志盖上阳刻篆:“河东薛府君墓志之铭”。在2000年出版的该墓报告中,报告编撰刊布了该墓志的所有材料,并对墓志的志做了非常详尽的考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