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道文化的冲突与交融——郭璞人格简论王海青郭璞是两晋之交的重要作家。他虽然只活了49岁,但在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中,蕴含着儒、道两股文化潜流的分支与交汇。他吸取了道家超脱思想的精髓,以类似道教中人的生存现状立身安命,而儒家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人格,始...  相似文献   

2.
郭璞行年考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今属山西),学问渊博,善阴阳卜筮之术,无论诗赋诔颂,都可称得上是一时的名家,《晋书》本传谓之“博学有高才”。郭璞的诗以瑰丽的辞藻和浪漫主义的想象在东晋初年的荒芜的诗坛上异峰突起,所以钟嵘称赞道:“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诗品》卷中《晋弘农太守郭璞》)刘勰亦谓:“景纯仙篇,挺拔而为俊矣。”(《文心雕龙·明诗》)但是,  相似文献   

3.
郭璞(276—324),字景纯,东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他擅长诗赋,写的《游仙诗》和《江赋》都极为有名。因从小酷爱古文奇字,后来又成为一位伟大的训诂学家。在他不算很长的一生中,除了文学上的成就外,更重要的是,他以毕生的精力,“缀集异闻、会粹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来疏通训  相似文献   

4.
郭璞是晋时南渡之际的重要文学家、学者、诗人。关于他的诗作,钟嵘《诗品序》称其“用隽上之才,变创其体”;《诗品》卷中又说他:“宪章潘岳,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翰林》(按指李充《翰林论》)以为诗首。”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也说:“景纯艳逸,足冠中兴”。而郭璞诗作的代表,当首推《游仙诗》。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是中国书店1985年出版《尔雅音图》一书,题郭璞著.除“据光绪十年上海同文书局本影印”一语外,别无前言、后记,也无出版说明.上海同文书局本《尔雅音图》源出艺学轩藏版、嘉庆六年影宋绘图本重摹刊的本子,卷首载有南城曾燠嘉庆六年叙.艺学轩即曾燠的轩名,重摹刊原本尚存,只作《尔雅图》三卷,卷上《释诂》至《释亲》四篇无图,卷中《释宫》至《释水》八卷,卷下分前后,前《释草》至《释虫》三篇,后《释鱼》以下四篇,都有图,分载十五篇每篇之前.注和音夹入正文,注即郭《注》,该书实为四卷,每卷下只标郭璞注.其图,曾《叙》认为宋、元人所绘,并且说“疑必有所本,即非郭璞之旧,或亦江灌所为”;其音,则确定地认为后蜀毋昭裔《音略》.他并没有《尔雅音图》为郭璞所著的意思.中国书店所印,新题郭璞著,大概是根据《尔雅序》中有“别为音图”的话臆测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东汉末年,道教流行。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以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以前,道教信徒有一篇题名《步出夏门行》,亦名《陇西行》的乐府诗。但这篇一辞二名的乐府古辞早已无人提及,流传下来的是两篇被认为彼此没有关系、题名为《陇西行》和《步出夏门行》的乐府古辞。  相似文献   

7.
张伟 《东方论坛》2014,(2):42-50
从远古到晋代,天人感应思想经历了大、小传统的数次变迁。在《汉书·艺文志》中,《山海经》被列入数术略形法类。郭璞《山海经图赞》的天人感应思想表现为基本模式与特殊模式,理论基石是气论、神论、天论以及三者的杂糅。《山海经图赞》掺杂了一些玄学思想,说明郭璞并非不懂玄学。他之所以放弃"大传统"而选择"小传统",与其学术传承和政治理想有关。郭璞继承了汉代方士化儒者的传统。他虽有避世思想,但仍积极投身于政治之中,目的是为了以"天"为限制因素,恳求帝王减轻刑狱、勤政爱民。他以"兼济天下"为己任,通过占卜敦促温峤、庾亮等人兴兵讨逆,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相似文献   

8.
本于《公羊传·隐公七年》里的“《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因晋学者郭璞在注《尔雅》时,提出了“美恶不嫌同名”以后,由此就成为训诂学上常用的说法了。意思是说,在古汉语中,同一个辞(词),却常常有“美”与“恶”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清学者俞樾在他的《古书疑义举例》这本有名的论著里,专门列有“美恶同辞”这一章,并举了“婉委”、“岂弟”、“畔援”(畔颜”、“伴换”、“伴矣”“判涣”、)、“耆欲”等为例词,很详细地阐发了郭璞首先提出的这一语义现象。(详见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三)。但是,由于古汉语在语义的演变上,有词义的转变、通假、引伸等等比较复杂的现象,而且此种现象又例词繁多,有的可以按此提法说得圆通,如作者所列  相似文献   

9.
后世对游仙诗基本特点的认识,常以《文选》李善注郭璞《游仙诗》的解说为依据,即“凡游仙之篇,皆所以滓秽尘网,锱铢缨绂;餐霞倒景,饵玉玄都。”其间“餐霞倒景,饵玉玄都”意象的构成及神仙乐园的虚拟描摹,与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游仙诗是在道教文化最直接的影响下成熟起来的,魏晋游仙诗尽管受道教风气的熏染,诗中不乏采药、服饵的道教习语,一般来说,都不和修炼的具体行为相联系,往往抒发的是虚幻空洞的长生追求,主要是借以寄托超脱尘世的高蹈情怀。将李白游仙诗与其相比较,我们会看到:李白的游仙诗进一步道教化,渗透着浓厚的道教旨趣,形成了独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郭璞(276—324)训诂语言中,有一些训诂术语,有的是继承前人的用法,有的则是郭氏的创新。如: 美恶不嫌同名 《尔雅·释诂》:“徂、在,存也。”注:“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又“肆、故,今也。”注:“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这是郭璞认为反训的用例。现存训诂著作中,郭璞最早谈到反训。“美恶不嫌同辞”,见于《公羊传·隐公七年》:“《春秋》贵贱不同号,美恶不嫌同辞。”何休  相似文献   

11.
此题涉及面广,思想跨度较大,这里只能略述其梗概,提供一些研究此课题的新的视角。一首先,需要辨析的是道教与道家的关系。自韩愈《原道》并斥老、佛,宋明儒亦多言辟释、老,把道教与老庄道家混为一谈。考之史实,就道教的起源说,与先秦老庄道家乃至秦汉之际的新道家并无多大关系。关于道教起源的问题,众说纷纭。或认为源于原始巫术(如许地山谓易、史、巫三系神秘传说长期形成),或以为源于燕齐海上方士(如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所论),或以为源于墨家(如章太炎《检论·学变》附《黄巾道士缘起说》所论),或以为源于汉代儒家,特指今文经师甘忠可,夏贺良之流所造《包元太平经》,即道教早期经典《太  相似文献   

12.
袁宏道,湖北公安人,字中郎,号石公。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文学史上号称公安三袁。“二袁才名,在万历时几倾天下。”(《桃源县志》)袁宏道生于明隆庆二年(1568),卒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生只活了四十二岁。他从十六岁开始文学创作,“即结社于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下称《行状》)但是,他正式从事文学活动,大概是举进士(1592),特别是令吴以后的事,从那时到死,总共不到二十年。在这段时间里,  相似文献   

13.
道教研究,在我国是起步晚了些,但近十年的研究大有飞越这七、八十年历程的趋向。表现之一,是如下专著的出版:两部《中国道教史》(分别由任继愈及卿希泰主编)、两部断代史:《魏晋南北朝道教史》(分别由汤一介及胡孚琛主编)、两部教派史《天师道》和《金、元  相似文献   

14.
(一)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文人 郭璞,山西闻喜人,生於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死在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在这短短的五十年中,除了太康年间有过一段短暂的繁荣,其余的时间都一直处於极度的混乱和痛苦之中。“八王之乱”的大屠杀,以及由“八王之乱”而引起的少数民族肆虐中原,国家损失之重,人民死伤之惨,亘古未有。据《晋书·愍帝纪》载愍帝即位时,“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  相似文献   

15.
王鸣盛,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庄,晚改号西沚居士,生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卒于嘉庆二年(1797年),江苏太仓嘉定县人。他是乾嘉时期有成就、有影响的史学家之一。著有《尚书后案》三十卷,《十七史商榷》一百卷,《蛾术篇》一百卷,《西庄始存  相似文献   

16.
哲学家老子之所以能够成为道教教主,其原因为:一是老子受到黄帝的“感染”而成为神仙,二是《史记》的含糊记载有助于后人对老子的神学改造,三是《老子》有助于道教理论的建立。最后讨论了道教放弃黄帝而选择老子作为教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唐初的四川著名道士王玄览,在他的《玄珠录》中,不仅把佛教一些思想融入他的理论,使他的学说具有鲜明的特点,而且继承道家的基本思想并加以发挥,使他的思想不脱离道教的轨道。因此他的理论,仍然是地地道道的道教学说。他除了根据《老子》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从而把道分成“可道”与“常道”而大加阐发外,还对《老子》的一些文宇  相似文献   

18.
成玄英论“本迹”李刚成玄英,生卒不详,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高宗永徽(650—655)中流郁州,后不知所终。他是唐初道教重玄学派讲重玄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①,是道教思想史上的著名道教学者,著有《老子注》、《庄子疏》②。本文即据...  相似文献   

19.
继北周武帝主持编纂的《无上秘要》之后,北宋真宗皇帝(998-1022年在位)敕令编纂的《云笈七籤》是道教史上出现的第二部大型道教类书,它与《无上秘要》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该书是《大宋天宫宝藏》的缩编,反映了北宋前期官修《道藏》的内容和基本面貌。如同作者出版的专著《〈无上秘要〉——六世纪的道教大全》,本文的目的是考定《云笈七籤》引用的道书,以便为明《道藏》经的断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吕洞宾是我国道教史上地位显赫的人物,千百年来数不清的传说,使他成了妇孺皆知的神仙,层层的油彩掩盖了他的真实面貌,一些严肃的论著也难免不受其影响。吕洞宾不是唐朝人,清人却将他的诗编进了《全唐诗》,新出版的李养正《道教概说》将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