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中存在着“一+动量词+NP+也/都+没(有)+VP”句式,语言学界对这种句式的生成机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是通过倒装生成的,有人认为是通过移位生成的,有人认为是通过倒装加移位生成的,还有人认为是由动量名结构中的谓核动词隐含而生成的。本文通过分析论证得出了这种句式是通过焦点移位的机制生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对于“无以”和“有以”,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一、认为是语法成分的省略。有人认为这种结构是“无所以”和“有所以”的省略,有人认为是“无以之”和“有以之”的省略,且基本上认为“以”是介词。二、没有明确指明词性,但把它们作为固定结构放在介词“以”的下面来解释,对译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有什么可以拿来……”三、认为是助动词结构,但没有指明哪个词是助动词。对译为“不能”、“没有办法”和“有可能”、“有办法”。四、认为“以”是介词名物化或指代词,否定了省略的说法。五、认为“以”是动词。其中有人认为“无”、“有”是无定代词,有人认为这种结构不是固定结构,单解“以”为实义动词。以上各家说法,虽然所持各异,但比较趋于一致的看法是:“无以”、“有以”是一种固定结构,”无”、“有”是动词,“以”是介  相似文献   

3.
论《马氏文通》之“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诞生的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中有一个独特的语法单位“读”,现在一般人都认为它是一种主谓结构的词组。这种观点见于多种语法论著,并已写进几部“汉语语法学史”书中。但我们细读(马氏文通)之后,则觉得它并非就是一种“词组”.而且也不一定是“主谓结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一.“读”所在之位置《马氏文通》中,“读”所在之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这就是:读在句的外面而与句子行;读在句的内部作句的一个成分;读在一个复杂的读中作一个成分。下面我们分别把它们称为“句外读”、“句中读”和“读…  相似文献   

4.
李煜《虞美人》一词,对其“春花秋月何时了”、“朱颜改”等句当前通行的注解似有不尽词意之处。笔者认为前句应该是指痛悔逝去时光而不是伤情之景(景当为“明月东风小楼”),后句则是指物是人非的江山易主而不是作者自伤憔悴;并认为在一般的阅读理解时对其词上阙倒装表达的忽视、对两个月字指意辨识的粗率是形成错误认识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关于“……之为……”这种句型,杨树达先生在《词诠》中用以下例句进行分析, (1)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2)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 (3)唯行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荀子·不苟》)杨树达先生认为这种句型的“为”是“句中助词,宾语倒装时用之。”这种看法,对于解释以上三个例句,似乎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但实际情况是,“……之为……”这种形式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关系,以上三个例句只能代表“……之为……”句型所表  相似文献   

6.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的“漫道”,在我所看到的有关讲析文章和教学参考资料中,都被解释成“莫说”,“不要说”,认为全句“雄关漫道真如铁”是因平仄关系而倒装,一般的句法顺序应为“漫道雄关真如铁”,可译为“别说雄伟的娄山关真象铁打一样难以攻破”。这种说法,我认为值得商榷,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虚词之“虚”,表现在同一个虚词往往可以表示好几个语法意义,可以采用限定上下文的办法使语法意义具体化。每个由实词演变而来的虚词的意义都和它们以前的实词意义有渊源关系,利用它们由实变虚的逻辑联系,可以使虚词意义具体化或者形象化。对于没有具体实在的意义基础来类比和体会的虚词可以用“类比操练法”。虚词教学不能孤零零地讲解虚词,而必须把它放到句中与实词恰当地组合起来进行分析讲解。  相似文献   

8.
“倒装”与“错位”是诗词中常见的特殊句式,但是,什么样的句子是倒装,什么样的句子是错位,人们的看法却很不相同。例如,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将“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之类的句式说成是倒装,而郭锡良等同志编的《古代汉语》中却将这种句子说成是错位。还有人将“笛里谁知壮士心”看成是“定语提前”的倒装句式,将“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归入错插(即错位)句式中。笔者认为,倒装和错位是两种不同的句式,  相似文献   

9.
英语常用词中,Worth是一个语法功能比较特殊的词。许多词典都认为Worth是形容词或表语形容词,有些语法家还认为它是英语中唯一能够带宾语的形容词。但第一,它不能单独作表语或定语;第二,后面可以接由限定词(如the,a)修饰的名词,还可以接像it这样的代词。 七十年代出版的“韦氏新大学词典”(1973年版)、“韦氏中级英语词典”(1977年版)和“朗曼当代英语词典”(1978年版)却把worth划归介词。其理论依据是,介词不能单独在句中充当一个成分,而需要和一个名词或与之相当的东西构成介词短语,才能在句中充当成分,而worth恰恰具有这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近读张觉同志《“恣君之所使之”中“所”字之我见》(下简称张文,刊《淮北煤师院学报》1991年第8期),颇受教益。张文分析了目前比较流行的两种观点:一是将“所”解释成“指示代词”,另一是将“所”解释成“疑问代词”,认为这两种看法“乃是一种误解”,从而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该句的“所”字应是语助词。我们觉得,张文对前二说的分析乃至结论都是正确的,但其新看法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首先,语助词虽无实在的词汇意义,但必须有明确的语法作用。“恣君之所使之”中的“所”字到底起到什么样的语法作用,张文并没有明确交代。张文认为“恣君之所使之”的正确含义实为“恣君之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语篇教学当中,采取适当的阅读教学策略,提高阅读效果,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还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增加语言实践量,延伸英语阅读空间,拓宽阅读内容视角,让学生“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独立阅读的多种能力的人。一、重视词汇习得,夯实语言基础知识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问题是不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不能把英语课上成语言知识课。目前的认识误区之一便是一提到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人就认为是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在教学中应当优化而不是淡化基础知识的教学。“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是昔人教单词和语法的经验之谈。将单词或语法从课文语境这个大网络中摘下来,孤立的学习,很难识记。若能团结课文,词组,句子教学,使语言图式与内容图式相联系,不破坏原有的网络则容易学会。孑立的词汇和语法,很难表达思想和交流活动。只有把单词连成句子,并联成话语才能实现其外交功效,到达表达思想,交换情绪的目的。还可团结课文的内容设置一些题目,该课的生词...  相似文献   

12.
“把”字有表示前置宾语的作用,“把”字句是“倒装句”、“变式句”。——初中《汉语》这样讲,一些语法论著也这样说,似乎已成定论。其实,这个提法有问题,值得商榷。 (一) 一个民族语言的语法体系只能有一种,但是,语法教学体系可以有几种。无论哪种语法教学体系,都必须反映这种语言的现实,符合这种语言的内部规律,必须便于人们学习和应  相似文献   

13.
对“象”或由”象”构成的结构,从修辞角度来解释,人们看法基本一致,都认为是比喻,“象”是比喻词。而从语法角度来解释,有的语法书不涉及,有的既使涉及了,也只讲“象”是什么词,以及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讲由“象”构成的结构。近年来,有的同志明确提出,由“象”构成的结构,叫“比况结构”。现在有些语法书,也采用了这种说法。也有把这种结构叫“似的结构”的。看来,对这种结构看法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原注释是这样的:“[媒人去数日……承籍有宦官]这里可能有文字脱漏或错误,因此这四句无法解释清楚。有人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两句当在‘阿母谢媒人’之后,是阿母辞谢媒人的话。意思是有兰家之女,出身于做官人家,可配太守之子,而自己的女儿出身微贱,不能相配。”  相似文献   

15.
“受事主语‘N之不V’句”包括三类情况:“N之不V”为独立的单句、充当句子中的一个成分、为复句中的一个分句,以往语法研究者及有关教材都将“N之不V”句视为宾语前置句,将“N”看成“V”的前置宾语;但通过深入的辨析证明,这些句子是受事主语句,受事主语“N”在语义上都有着突出其现象,强调其客观事实的作用。因此,凡受事主语“N之不V”句式,都不能用“不V N”句式(即宾语后置句)来替换。  相似文献   

16.
“两个系动词be”之说认为系动词be在等值句中与述谓句中有不同的特点,在等值句中是一个真正的及物动词,赋两个题元角色。文章从理论和经验方面进行分析,证明了这种说法是不充分不恰当的。文章认为,在英语中系动词be只有一个,是一个功能性成分,其没有语义内容。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分析,系动词be具备提升动词(raising verb)的特点,而等值句和述谓句中的系动词be都符合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17.
“兼语”自身和它引发的问题不能在“兼语方案”中求得解决。在三个较有影响的方案中,“兼语方案”算不上最佳方案。多数汉语教材,包括《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都采纳这个方案;“兼语句”指称的是汉语上极富特色、用例又相当高的句子。在这种情况下,对三个方案重新选择就显得必要而迫切了。  相似文献   

18.
李字明先生认为所谓的名词词头“有”字,实际上是一个表特指的指示词,我们通过《尚书〉《诗经》等文献中“有+名”用例的分析,发现“有”为指示词的用法并不具有普遍性。另外,我们将大家公认的一部分指示词与“有+名”中的“有”字作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用法差异很大:前者在句中不能省去,一旦省去,句子就指代不明,句义就不能自足;而后者“有”字在句中大多可以去掉而不影响句义。我们由此推断“有+名”中的“有”是一个既没有词汇意义也没有语法意义的衬音词。  相似文献   

19.
0.0 语气词概述①0.1 问题的提出现代维吾尔语语气词(有人叫做“助词”),它同突厥诸语言一样,是较常用的语素之一,有不少突厥语学者曾对此进行过研究和探讨,认为语气词(ulanma)它是用在句末或句子的某个成份后,表示各种不同语气的虚词。它单独没有意义,没有词形变化,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并分别阐述了某些语气词的语法功能及它们在句中的结合形式。特别是《关于现代维吾尔语的“mu”》②这篇论文,对语气词之一的“-mu”从它与附加成  相似文献   

20.
我们认为,名词不借助于系词(即判断词)的帮助不能作谓语,这是名词的语法特征之一。但是,我们很多语法著作都认为名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对于这一语法现象的解释,真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吕叔湘先生在《语法学习》(15页)中说:“‘明天星期六’是判断句,谓语是一个名词”。接着他说:“在判断句里面,刚才这一句的构造是例外;一般的格式是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加上个“是”字,就是这一句也可以说成‘明天是星期六”。显然,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