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适是古史辨派创立时期的主要成员 ,此为当时学界公认的看法。 192 1年胡适所作《自述古史观书》 ,提出了“缩短”“拉长”两阶段理论 ,先“缩短” ,后“拉长” ,“缩短”依靠文献学完成 ,“拉长”依靠金石学、考古学完成。 192 4年胡适所作《古史讨论的读后感》以历史演进的根本方法解释顾颉刚等人的疑古辨伪 ,实际上可以看作胡适对于古史辨派的一个指导性的纲领 ,兼有纠正古史辨派偏失的用意。由今天的知识水准看来 ,胡适的“两阶段”理论预见了 2 0世纪学术发展的真实轨迹 ,代表着古史辨派中一个比较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建议     
胡适1930年9月26日写了封信给夏蕴兰。这信也很值得现在的年轻人看看。对于这位收信人的情况,我是一点都不知道,大约当时是一位中学生吧。她就“人格的修养”和“学术的选择”这两个大问题写信向胡适请教,胡适就给她回了这封信。对于“学术的选择”,胡适引用了清代大学者章学诚说的以“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者”为选择的标准。对于这两方面,胡适作了自己的解释。一个年轻人对于自己的“性之所近”究竟是什么,也是并不容易发现的。所以他提出:“当先充分发展各种兴趣,如向不习科学者,当多学科学,然后可知究竟性情是否近于科学。”找到“性之…  相似文献   

3.
胡适最早使用"传记文学"名称的时间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是我国最早使用“传记文学”概念的人 ,长期以来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学术界 ,普遍的把胡适《藏晖室札记》中的“传记文学”条目看作是胡适最早使用“传记文学”一词的佐证 ,这其实是一个误解。胡适早年留美期间写的《藏晖室札记》原本并无分条题目、所谓“传记文学”这一条目是胡适的朋友章希吕在 1934年帮助胡适抄写整理书稿时给加上去的。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输入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胡适是继严复之后的又一位大师级人物.他引进具有浓厚美国本土意味的个人主义、实验主义、自由主义,对进化论做出合乎“美国经验”的解释,是美国文化在中国的大力传播者.胡适的新文化观与他对西方近世文明的理解有着密切关联.胡适的“西化”思想是建构在其西学的知识大厦之上的,没有充分的西学准备,没有开阔的世界视野,就不会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对外来文化包容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胡适是一个有影响有争议的人物,但在《胡适文集》里,他确实是一个古今中外思想兼容并蓄,在新文学、中国古代哲学史、整理国故、“启蒙”思想等方面都取得成绩的学者。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到《屈原问题考辨》一文(以下简称“考辨”),基本意思是怀疑和否定屈原其人其诗的。文中称述胡适对屈原的怀疑论为历代的“怀疑论的高度集中”。在我看来,“考辨”又是胡适怀疑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关于屈原其人,在怀疑和否定屈原“确有其人”这一基本观点上,“考辨”所谓“屈原,完全应该视之为传说性的人物”,与胡适所谓屈原“是一个假名”,“是一种箭垛式的人物”,在实质上并无不同。其次,关  相似文献   

7.
试析美国现代诗人庞德对胡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在其《文学改良刍议》中所提出的文学改良的“八不原则”是在庞德意象主义诗歌主张、特别是在他的《一个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作》的影响下提出的。胡适和庞德的八点两者在形式上显然有相同之处,在内容上也有共同之点。但是,“八不原则”并非是对庞德主张的抄袭,它们在范畴上,却有广狭之分。胡适“八不原则”的最终目的是致力于中国思想启蒙和“五四”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8.
胡适以“西化”著称,但他思想上其实传统渊源甚重,老子道家思想是这传统渊源的一个重要部分。胡适认为老子为孔子所继承的“大过人处”:一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柔道”,二是“倾向于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念”。三是“无为的政治理想”。本文即从这三个方面辨析老子思想对胡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胡适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然而,从“逼上梁山”、“不用典”、“整理国故”到提倡颜李之学,其背后的动力,自觉或不自觉地来自梅光迪的逆向思想激荡,掺杂着保守主义的资源。胡适曾称“逼上梁山”是“偶然”的决定。梅光迪出于文化保守主义的守势立场,对胡适“逼上梁山”的思想激荡是必然的,对胡适而言却是偶然的攻势。易言之,梅光迪的必然信念促动了胡适以实验主义改良中国文化的偶然主张。  相似文献   

10.
胡适在“我的歧路”一文中已自己供出,他之所以谈文学与政治只不过是实用主义的运用而已。事实也是这样,服务于美帝國主义的世界主义、以主观唯心论的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礎的胡适的“实驗主义的美学观”,已在中國古典文学领域中散佈了許多毒素,影响很大。因而怎样才能使每一个被他弄髒了的地方都做一番較細心的清潔工作,还是現在一个很重大的任务。胡适的“实驗主义的美学观”的核心是形式主义。在实用主义者看來,“实在”是感觉的综合,它是不能被認識的;所謂真理就是有效用的东西(“有用的就是真理”)。  相似文献   

11.
从1917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到30年代的文学史自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态度有一个转变。胡适在分析五四新文学发生原因的时候,和陈独秀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胡适在他的文学史自述中,淡化了文学革命中“人的文学”这一命题的意义,淡化了近代的白话运动,从而突出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胡适的文学史自述是“戏台里喝采”,作为一种文学史叙述策略,影响了后来的新文学史写作。  相似文献   

12.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主流之一,但在国内未被重视。影响和接触外来因素是某种类同的关系。“相异”以论证其“外来影响”之“必然性”与“合法性”;“相类”则指陈“接触”与“影响”过程中无所避免的“类同原则”。本文通过胡适诗歌与西方文学关系,从三个方面:一、接触西方为胡适提供影响助力,二、意象派对胡适诗论的影响,三、胡适接受西方影响的因果关系,探讨影响研究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学革命八事”系因南社而立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适不止一次说过,他的“文学革命八事”是就当时中国文艺状况而言的。此为胡适的由衷之言。所谓“当时中国文艺状况”即指南社的创作倾向。南社“虽衡政好言革命,而文学依然笃古”。胡适的留美同学如梅光迪、胡先、任鸿隽、杨杏佛等都是南社社员和《南社丛刻》的作者(第11集起)。胡适通过与这些同学的交流,并直接获读《南社丛刻》,熟知南社的创作倾向。已经接受了现代哲学、文学观念训练的胡适,在审视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轨迹,推断未来历史走向时,居当时文坛要津的南社便成了胡适视野里的一个主要对象。“文学革命八事”不仅是针对南社创作倾向提出来的主张,而且论证这些主张的材料十之八九也出自《南社丛刻》。  相似文献   

14.
孟祥海 《社区》2010,(29):6-6
1917年蔡元培受孙中山之命接管北京大学.诚邀辜鸿铭来北大教授英国文学和拉丁文。胡适对此提出异议,蔡元培解释说:“我们尊重的不是辜鸿铭的辫子,而是他的学问。”  相似文献   

15.
<正> 胡适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后留学于美国,成了一名西方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忠实信徒。因而在胡适的学术思想中既有否定中国传统思想、宣传西方文明的一面,也有维护、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注意到胡适学术思想中的这种多元因素,对研究胡适及其书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据统计,胡适撰写的书评达一百多种,涉及面很广。对他的书评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文质兼胜,读来有味,大有别于一般的‘内容提要’式的图书介绍”也有人说什么胡适的地位升高了,找他写序言的人也就多了,所以他写的序,有的是“言之有物”,“但有些序是慕名而来,他亦作为应酬,发出‘无病之吟呻’”。对胡适书评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我认为尚不能客观地反映胡适书评思想的全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舆论界刮起了一股值得关注的风,这就是美化胡适,歌颂胡适,甚至以鲁迅等许多先进的、革命的知识分子作为反衬来加以歌颂。特别是当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四十卷的《胡适全集》之际,这种舆论更达到了一个高潮。有人说,过去中国共产党领导知识界对胡适的批判是完全错误的,是“浪费了许多纸张和笔墨、时间和精力,终成为‘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乱哄哄一场闹剧”,并说:“大陆上众家豪杰,个个义形于色,争先恐后,万箭齐发,适之先生兀自岿然不动。”(《胡适还是鲁迅》第116页,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12月)。有人说:“我读过许多批判胡适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胡适承继杜威实用主义,重视“行”,更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突出“知”即“思想”的价值层面。其“思想”论。说白了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里有杜威的影响,更有胡适自己的创新,“思想”论的意旨也是很明显的:为再造文明之故,“思想力”的训练在胡适看来是再重要不过的事了。  相似文献   

18.
胡适是中国资产阶级在文化界的代表人物,主张用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进行重新估价,要再造文明,推倒封建传统。胡适的历史观是实验主义和进化论的,主张“实验”、而不是“实用”;坚持偶然论、多元论;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史方法。在他的影响下,学术界出现了一个阵容强大的新疑古派,成为向封建势力发起猛攻的一支劲旅。胡适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曾有朝气蓬勃的一面,又先天不足。随着历史进程,经历了由进步到没落、保守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以下简称《刍议》)是“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一篇重要文章。对《刍议》的评价,五十年代以前的评论虽然也指出它的问题,但基本上是肯定的;五十年代以后,大多数公开的意见都对《刍议》持否定态度,说它不仅是“改良主义”的,而且是“反对文学革命的”,“是和社会主义思想为领导的文化革命相敌对的”,“企图达到为反动统治服务的目的”①,……。为什么在五十年代前基本肯定的东西,在五十年代以后却受到如此严厉的批评呢?原因是,《刍议》的作者胡适从“五四”退潮后成了一个臭名昭彰的反动文人,解放以后,大家对胡适的反动面目认识得更清楚了。出于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走狗的痛恨,人们对胡适有一种本能的反感,  相似文献   

20.
胡适白话文学理论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乃至整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但胡适本人并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他所提倡的白话与文学革命以及整个文化思想革命之间的深刻关系。胡适的语言本质观基本上是工具论,因为这种工具论,他并没有把当时他所提倡的白话和传统的白话从本质上区别开来。语言即思想,语言革命即思想革命。五四时期胡适等人提倡的白话即后来的“国语”是一种新的语言系统,一种口语、欧化词汇和部分古汉语词汇的混合物,一种具有强烈西方思想和思维特征的话语方式。胡适关于文言白话的基本观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