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8年,《西南民族研究专号》出版,为中国学界"西南民族"集团研究之嚆矢。"九一八事变"后,地处西南的学者深受"救亡图存"使命的感召,提出整合自然和人文科学进行"西南研究"。1948年,江应樑代表南方学界提出"西南学"构想。从"西南民族研究"到"西南学",是西南研究趋于高潮的产物,反映学界运用进化论的观点,将西南社会中的某些文化特征看作中国历史不同发展阶段在现实社会的遗存。宏观上把握西南文化发展的整体特征,有助于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通史;同时,考虑到西南大区内部具体的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阐述了广东、四川及西南边疆社会文化的独特性,无论得失,对于今天的西南学术研究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2.
西南联大与西南边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3所学校在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的8年中,西南联大有关研究机构及学者们积极投身于西南边疆地区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包括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边疆经济地理、少数民族宗教习俗、地质地理矿产等方面的调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讨论中把西南研究置于中西方知识体系中加以考察,运用福柯知识生产和萨义德东方学研究的视角,探讨中西方学术语境中的西南研究,反思一个世纪以来西南研究的过程及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华夏文化中心主义的关系,检讨文化中心主义下的西南研究认识论的局限,从而推动学术意识形态领域跨越边界与范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为纪念李绍明先生逝世一周年而作.作者简要回顾了与李绍明先生50多年来共同调查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尤其是羌族社会历史和语言的学术经历以及建立起来的深厚学术友谊.  相似文献   

5.
张江华教授在访谈中从自己的个人学术经历出发,谈到了他对广西地方社会的长时段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广西人类学研究与西南人类学研究的关系,触及了西南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和有关中国区域社会中地方性社会知识如何呈现等人类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在西南民族研究方面建树卓著,是中国民族学界具有跨时代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围绕李绍明先生如何定位与表述"西南"以及怎样推动"西南研究"等问题,对中国西南民族研究进行了学术回顾,思考当代中国民族学的西南研究如何在前人开创的区域研究传统上,获得研究视野和范式的拓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南傩戏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南诸省市的傩戏,具有不同类型、层次和形态,是中国傩戏最具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的重要地区。本文从川、渝、黔、滇、藏的傩戏品类中各择两例,加以论述,以点带面,展示西南丰富的傩戏傩文化文化内涵和资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类学西南田野工作与著述的早期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半期在中国人类学学科建立之后,一批中国人类学家就深入到中国西南边疆地区进行田野工作,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探索,使中国西南开始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沃土。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的发展对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演进、中外学术交流、民族国家缔造、民族和族群的划分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世纪学术发展过程中,对这段时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将对学科的进步和繁荣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不少日本人基于各种目的来到中国西南考察游历,撰写了不少西南纪行或调查报告。《栈云峡雨日记》和《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是近代El本人西南纪行中独具特色的两本,分别由近代最早踏入西南大地的竹添光鸿和唯一一位以少数民族为调查中心的鸟居龙藏撰写,游记不仅为今天的西南近代史、西南少数民族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同时对研究近代日本的中国认知变迁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评价了新近出版的《西南通史》 ,对该书的主要特点及其学术价值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我国2005年以来的西南民族研究情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文章着重对西南民族史研究、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领域内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西南民族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农业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分析西南贫困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农业 发展的优势,提出西南贫困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论文集《文化复合性:西南的仪式、人物与交换》(待版)的导论,梳理了文集收录论文的主要内容,基于这些内容,提出"文化复合性"概念,以此概括中国西南人文世界的面貌,即不同社会共同体内部结构生成与外在社会实体的关系结构。指出尽管"文化复合性"是基于21世纪最初10余年一批新一代人类学研究者的历史民族志研究提炼出来的概念,但它对20世纪中国民族学(尤其是西南研究)的经验和理论研究遗产的总结,是对既有学术论述的反思性继承。在形成这种反思性继承的过程中,汲取西方人类学有关交换、结构、历史性、世界体系、族群性、神圣性等方面论述的理论养分,将之与新时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区域研究相联系,进而提出了有自身特色的理论见解。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史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唐代西南经济研究》一著在把握学术前沿的基础上,对唐代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农业经济开发、特色手工业部门、服务业及有关唐代西南地区经济开发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该著具有研究范式新颖、视野开阔、方法科学、资料翔实、创新突出等显著特色,对推进西南区域史及区域经济史研究的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地缘战略极为重要的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其中75%以上人口高度集中在农村社区。这种人口分布格局,决定了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发展,事关中国整体社会稳定、边疆安全、民族团结、生态资源合理利用及西南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等重大现实问题。发展经济、建立和完善乡镇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是维护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社会稳定的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16.
1894年2月至5月,澳大利亚人莫理循在中国西南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旅行,著成<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中译本名为<中国风情>)一书,引起西方社会的关注.该书从客观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了晚清四川和云南两省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状况,诸如鸦片的普遍种植、官吏的颟顸腐败、乡土社会的凋敝、边疆军备的废弛、传教士和外籍人士在西南的事工、民众对现代化设施的破坏等等.莫理循还在书中提出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对认识晚清西南社会乃至中国社会都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99年4月,李绍明先生在访美期间,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作了有关中国民族识别、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系列讲座.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过程的回顾中,李先生对20世纪50年代由国家推动的这项民族工作的缘由--与社会性质和改革的关系和社会历史观的认知问题作了经验性的阐释,并对相关的理论和个案作了梳理,对特定政治场景中的知识分子角色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很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西南大后方的人口也发生了巨大变迁,其变迁缘由包括战争、灾荒、经济、政策法规导向、婚姻、家庭、谋生、求学、国际迁移等等,其中战争是中国西南大后方人口变迁的最根本原因,灾荒、经济、政策法规导向、婚姻等原因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李绍明教授作为老一代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术转型中应时而变,积极参与,在西南人类学学术史的总结与讨论和研究的继续推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四川及西南人类学近期的活跃.惜先生仙逝,不能面命吾等.本文谨对近期李绍明教授在这两方面的学术实践略加梳理,以表纪念之意.  相似文献   

20.
2008~2017年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刊载了一系列灾难研究学术成果,以灾难研究为学术增长点,在特色栏目的设立与整合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不遗余力地推动学术刊物、学者与学术之间的密切互动和良性发展,不断唤起学术刊物和学者的学术自觉意识。国内外学者围绕灾难/灾害概念、灾后重建、灾害治理、灾害应对等主题,从概念的理论辨析到地震、干旱、泥石流、海啸、风灾、火灾等具体的个案分析;从灾后重建、移民安置到灾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与适应;从灾难/灾害的现代应对方式到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古为今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