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文学人类学对荷马史诗的重新解读为例,展示了文学人类学的多重视野为重新表述中国文化提供的借鉴,论述了从文学人类学的多元族群、多重视野对中国文化进行的再认识与再表述."四重证据法"的方法拓展了文学人类学的视野,以此来进行单一的文献训诂、美学赏析所达不到的深层文化剖析.  相似文献   

2.
浅析“荷马史诗”女性观的双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对于"荷马史诗"所做的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都认为,在史诗中有一种男权思想,女性处于劣势的地位;论题试图在理清这种"男权中心"、女性处于"待救"状态的表层结构的同时,进一步揭示"荷马史诗"时代与史前社会母系氏族时代的传承关系,以探究史诗中所隐藏的关于"女性崇拜"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研究往往关注于《宠儿》与希腊悲剧《美狄亚》及《圣经》的互文,而该作与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互文,却鲜有人论及。本文认为《宠儿》借用了《奥德赛》的"回家"模式,在主题、情节上都与《奥德赛》存在着互文关系,为对该作品尤其是对女主人公赛丝人物形象的互文性解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宠儿》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莫里森利用了荷马史诗《奥德赛》"回家"模式与悲剧《美狄亚》的巧妙拼接,将"杀婴情节"放在多个文本的互文语境中观照,使作品成功地走出了敏感主题所带来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4.
依照鲁迅先生的说法,中国始于公元3世纪的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约诞生于公元前9-8世纪.如果荷马史诗是文艺作品的话,那么,为什么西方的"文学自觉时代"比中国早一千余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东西方文明同步发展的过程中,如此巨大的差异是不可能存在的.从希腊神话中"文艺女神"的所作所为、希腊理论家对"文艺"即摹仿的看法及希腊各类作品的现实作用看,古希腊的"艺术"其实不是现代意义的真正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荷马史诗》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果说<荷马史诗>中一系列的"英雄"群像是奠定史诗永恒的艺术魅力的重要的基础,那么他们身上展示的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是这些"英雄"群像永恒生命力的深层根因.古希腊文化精神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而得到了凝聚和弘扬.  相似文献   

6.
头盔是《荷马史诗》里英雄们的重要武器装备之一。通过词语统计的方式,从材质、装饰、作用、性能等方面对《荷马史诗》文本中的头盔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史诗中描写的头盔以铜制为主,皮制为辅,铜脸颊和马鬃冠是常见的装饰,其作用除了战场防护,还可用于威慑、抓阄、炫富,等等。结合考古证据,以考察史诗中所写头盔在现实世界中是否有其原型,并比较了史诗中头盔和现实中头盔的异同。经比较可知,《荷马史诗》中所写的头盔确有现实原型,对头盔的描述有诸多准确之处,这些都得到了后世考古出土材料的证实。但在材质上二者也存在重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出希腊地区青铜器技术的发展。“‘盔’一斑而知全豹”,从古希腊头盔的历史演变可以透视其文化与文明发展的盛衰。  相似文献   

7.
荷马史诗是西方翻译史上除了《圣经》以外,在所有文学作品中翻译最多最频繁的作品,通过拉丁文献和翻译文本得以传遍世界。文章对荷马史诗中西翻译史作一综合性比较研究,旨在探索其在文本化之后翻译所呈现的特点,以期突出荷马史诗翻译在世界翻译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口传史诗翻译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哲学是一种反思思维方式的逻辑起点出发,探寻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科学性及主题转换;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切入,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色,深度把握"全球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第一次从哲学高度梳理并提出了"全球化"哲学研究视域与研究视角,解读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球化"的科学回应问题.  相似文献   

9.
诅咒既是一种人文现象,又是一种艺术手法。诅咒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和反制利器在印度两大史诗和荷马史诗中具有很强的主体间性,即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学术关联性。就其互文性或家族相似性而言,其主旨在于充分伸张社会正义和审美正义;就其互异性或差异性而言,荷马史诗中的诅咒是一种显性进程,印度两大史诗中的诅咒则是一种隐性进程。诅咒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印度两大史诗和荷马史诗中也具有很强的主体间性,或学术关联性。就其互文性或家族相似性而言,具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双重意味;就其互异性或差异性而言,荷马史诗中的诅咒手法侧重于谋篇布局,印度两大史诗中的诅咒手法侧重于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诅咒主要是一种巫术残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巫术的一种质的升华,是一种整个都被充分神化了的、极端主观化了的、刹那间就能"把主观等同于客观"的极端人文现象,夸张的意味很浓,以至于最后成了迎合公众审美趣味的艺术手法。其文化根源主要在于公众长期以来恒定的审美心理和道德需求的根深蒂固,其社会根源主要在于公众自古以来对巫术传统的潜意识认同和普遍接受的朴素心态。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上来看 ,对《诗经》的解读方式共有过三种 ,即政治解读、历史解读和文学解读。政治解读是传统解读方式 ,体现了对现实政治的观照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历史解读是一种过渡 ,把“五经”当做历史典籍 ,但是并未真正与政治解读划清界限 ;文学解读是近现代以来的解读方式 ,体现了对人生与个性的重视 ,反映了对文学独立性的思考。政治解读与文学解读应该结合起来 ,从而更全面地解读《诗经》 ,形成中国自己的文学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1.
选录诗文的人,都会显出自己鉴别取去的眼光.作为一位选家,金圣叹从 深广繁富的典籍之中选出"六才子书",并成为天下妙文,这实际上已面临着文学作品如 何经典化的问题.金圣叹对"六才子书"的解读方式显然是一种形式化的解读.他以文学的 准则,通过形式化的解读,将"六才子书"与经史隔离开来,从而确立了自己独立的美学品格,建立了与儒家经典不同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最近发展区概念作为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二语习得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其内涵解读却存在一定偏差.本研究从国外二语习得研究入手,概括并分析了四种解读方式,分别为"克拉申的i+1"、"IRE模式"、"师生支架构建"、 "生生支架构建".其解读方式体现了由浅入深,由笼统走向具体的动态发展过程.与之相关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符合认知发展规律的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能够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且对教学互动模式、反馈量表的制定有一定启示意义.但相关研究普遍规模偏小,焦点在语言结构的习得上,还有待未来加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3.
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塞壬被认为是用歌声迷惑人丧命的海妖,是英雄奥德修斯返乡途中需要战胜的诱惑和克服的难关。但在柏拉图《会饮》《斐德若》《克拉提洛斯》和《王制》等四部对话中,哲人苏格拉底却渐次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塞壬形象,她们不仅热爱、追求德性,还歌唱且引人走向德性,成为苏格拉底描述的天学景象中的女神。苏格拉底用其政治哲学,改造、净化了荷马史诗中传统、负面的塞壬形象,这既体现荷马文教传统在雅典民主时代暴露的问题,也体现处于雅典"新文化"运动氛围之中的苏格拉底的现实关怀,及其与荷马的关系这个思想史上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李安"父亲三部曲"的解读大多集中于文化视阈上,但是这种广角式的解读模式使得李安电影作品的本真性被消解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其实,自我意识才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基点所在,其作品的真正内涵就在于他用一系列的影像展示了一个自我意识的实现过程,李安以"冲撞"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文化进行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显现了自我。  相似文献   

15.
一不小心,我们中的很多人就成了现代化的"奴隶"。我们无法也无力将这些"奴隶"的生活与情感形态一网打尽,于是我们只好用"切片"的方式对我们认为最有代表性的"N"个"奴隶"进行描述和解读。  相似文献   

16.
《封锁》是张爱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刻画了两个无聊、寂寞的都市男女在一辆封锁期的电车上的一段"艳遇"。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封锁》这部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方式。论文拟对《封锁》以精神分析和解构主义的方法进行解读,以探索张爱玲不凡的叙述张力。  相似文献   

17.
"道德解读"在美国声名狼藉,却又在司法实践中功劳卓著。"做得却说不得"的道德解读的两个面向"貌离神合":真诚造就大法官的英明,谎言促成大法官的提名!德沃金批驳了对道德解读赋予法官绝对权力和反对民主的两大指控,分析了道德解读是如何保护公民权利的,为道德解读正名,使道德解读由"做得"走向"说得"。在我国,宪法进入诉讼能够体现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权威,宪法的"道德解读"应该进入实质性探讨阶段。  相似文献   

18.
对李安"父亲三部曲"的解读大多集中于文化视阈上,这种广角式的解读模式使得李安电影作品的本真性被消解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其实,自我意识才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基点所在.其作品的真正内涵就在于他用一系列的影像展示了一个自我意识的实现过程,李安以"冲撞"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文化进行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显现了自我.  相似文献   

19.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是古希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这一阶段最高的文学成就。这两部史诗,相传为公元前九至八世纪一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编辑而成,史称“荷马史诗”。由于“荷马史诗”根植于口头文学,又以公元前十二世纪的特洛伊战争为其背景,所以,中外学者在论及该史诗时,对于史诗中诸事件的时间起迄问题颇多争议,尚无统一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艺术魅力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论述荷马史诗的高度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指出了这种艺术形式只能产生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神话和史诗依赖着“未成熟的”、“永不复返的”社会条件而产生和存在。那么,为什么跨越了时空具有着一种永久性的魅力,构成了迄今人类社会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从艺术自身规律及艺术现象本身能找到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形成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