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广州音说》是陈澧专门讨论广州话语音特点的一篇论文。从陈澧的生平经历可断定《广州音说》所据之"广州方音"正是当时的标准省城音,文章所讨论的语音特征,大致反映了19世纪初期至中期的广州话概貌。《广州音说》是陈澧在考证韵书切语过程中,以广州音为参照,"以隋唐韵书切语核之",逐渐积累形成对广州音特点的认识而成文的,其成文时间应为《切韵考》之后,大致与《东塾初学编·音学》同期或稍后。通过比较考察《广州音说》所列举"广州方音合于隋唐韵书切语为他方所不及者"的五项语音特征,发现广州话存在浊上变去的发展趋势。在共同语的影响下,广州话原读阳上调的浊上字先出现文读音,形成阳去阳上文白两读共存的过渡阶段,然后阳去调文读音逐渐覆盖阳上调白读音,完成浊上变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又读,即一字读多音而意义不变。本文阐述三个问题。一、广州话必须规范,又读不利于规范,防止音读混乱必须审辨又读。二、构成又读原因主要是传统读音和现今通行读音有差异,不同声调,不同声母,有无u介音、古影母今读舌根鼻音声母,等等。三、审辨又读以今读为主要根据,但必须充分运用古音。常用字古音与今读相同可列为正读,古音与今读不同可备注又读。不常用字可类推古音确定正读。本文剖析《广州音字典》410多个又读字,在两读中分别主次,清理误音,规范今读与古读。  相似文献   

3.
陈澧所著<音学>是19世纪流传广州的语音教材,其中讲述了广州话与北方话的一些语音问题.该文将重新探讨以下问题:如何认识广州话的9个声调;如何掌握北方话的声母韵母系统;如何辨析介音以及相关声母;怎样认识古音的反切与字母.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粤音韵汇》是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编写的广州方言同音字汇,对粤语研究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指出《粤音韵汇》所拟定的声韵调体系是通行20世纪的广州话标准音,穗港两地出版的广州音字典字汇皆沿用它的音系;同时从声母、韵母分别论证粤音韵书《分韵撮要》不能代表广州最通行的音,并通过现今方言调查材料分析,指出《分韵撮要》所代表的只是比广州话范围更大的“广府话”。  相似文献   

5.
以前各方言著作所论及的“广州话”,其语音部分都是以广州市区所通行的语音为标准。近几年来,香港(包括澳门)和广州市的各种交往在不断增多,两地通行的广州话的相互影响在不断增大。现时的广州话语音应以广州和香港两地通行的广州话语音为代表。广州方音主要存在着八个方面的共时差异,而这里差异叉集中在声母和声调方面。这些共时差异的性质,有的是属于音系和音位问题;有的是属于声韵配合和音节的问题;有的是属于音位的条件变体和音素的音质问题。  相似文献   

6.
鹤山市龙口话属粤方言中的四邑次方言,它和粤方言的代表广州话比较,主要有以下独特之处:在声母方面,没有送气塞擦音,广州话念舌叶音t'的字,龙口话都念t';在韵母方面,龙口话有七个广州话所没有的韵母。εu、εm、εn、εp、εt、om、op;在声调方面,龙口话共有七个调类,而广州话则有九个调类。  相似文献   

7.
巨峰方言处于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两个官话次方言的交界地带,相对复杂。文章描写巨峰方言的语音系统,并分析六项语音特点,即中古端组、见组、日母字的读音,曾梗摄开口一二等入声字的读音,入声调的读音和两字组连读变调。端组和见组声母都有塞音型和塞擦音型两种读音类型,具体音值不同;日母有声母、声母、l声母和零声母四种读音;曾梗摄开口一二等入声字韵母多读作ei;从入声调读音上看,巨峰方言属于冀鲁官话;两字组的变调都发生在前字,前字为平调时最容易变调。  相似文献   

8.
石湾话和广州话虽然同属粤方言,但石湾话在声韵调方面都有不同于广州话的地方:1、声母,1)古透母字和定母平声字念喉擦音[h](广州话念[t’]),2)古影母开口(?)二等字念零声母(广州话念[(?)]),3)古喻母字声母念喉擦音[h](广州话念零声母);2、七个特殊韵母[eu]、[em]、[en]、[et]、[ep]、[(?)m]、[(?)p],它们分别是中古一二等韵高化或圆唇化而成的;3、阳平调的凋值念高降42(广州话念低降21或低平11)。  相似文献   

9.
壹概述环城是广西平南县的一个乡,以平南县城为中心,地跨西江两岸,人口约十三万。环城方言属粤方言。它跟广州话比较起来,显著不同的有:在语音方面,中古精、从、心、邪诸母字大都以S(或(?))为声母,部分字读t~6,清母字声母为t~6;有显著的自由变体d声母,两字连读,头字若系阳平则变为阳去调(详见拙文《平南环城方言的音韵特点》,载于《广西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词汇方面,有不少词语系广州话所无的特殊词汇。这些词汇很可能是清中叶壮族居民留下的形式,也有一些是古汉语的残留形式。平南环城方言里,“儿”字作为构词后缀被广泛使用。形容词重叠形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0.
中古知三、章组声母在湘方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三章组读音在现代湘方言读音复杂,有读舌根音(k组),舌尖中音(t或l组),舌面前音(t■组或■组),舌叶音(t∫组),舌尖后音(t■组),舌尖前音(ts组)。k,t,t■,t■,t∫,ts,l组的读音是各自独立,还是有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历史语音演变?文章从文白异读、知章组字的不同读音、入声字的特殊音读几个方面出发,分析了中古知三、章组声母在湘方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平南环城方言的音韵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城是平南县的一个乡,人口十三万,位于平南县城郊区,环城方言属粤方言桂南系。它跟广州话比较起来显著不同的有三点:一是无ts、ts‘声母,中古精、从、心、邪诸母字今全读为[s](或[φ])。清母部分字也读[s](或[φ],部分字读[t‘],其次是有自由变体浊声母[d],出现于中古浊声母,再有便是两字连读,头一个字如果是阳平则变为阳去调。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见"母字也称"牙"音字,用现代语言学的术语来表述就是"舌根音"声母字.从郑张尚芳先生等的构拟来看,古汉语不但"见"系字有丰富的"舌根音"声母,同时古汉语的"影"系字也有丰富的"小舌音"声母.而在我国现当代少数民族语言中,苗瑶语的"小舌音"声母是比较丰富的.尤其是在现当代黔东苗语里,"小舌音"声母不但成系统地保留...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描写了知庄章三组声母在衡水市桃城区的两种读音类型〔t t 〕、〔tst 〕 ,并从音类上对它们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中兴是四川中江县辑庆区的一个乡,位于成都东北八十多公里的地方。中兴话同中江城关话比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一套浊声母字同古全浊声母相应。中江县西部及西南部沿龙泉山余脉及其附近一带的区乡,绝大多数都有这个语音特点。但从古全浊声母的角度看,不少字又已清化。本文拟从古全浊声母字在中兴话里的读音情况来考察古全浊声母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明末利玛窦的罗马字注音文章中的材料,与《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汉语专有名词等的意大利文标音材料相互参证,对利氏所记的官话音声母系统进行分析、拟测,把利氏注音文章中26个声母符号归纳为明末官话21个声母。指出明末官话全浊声母消失,/n/、/l/有别,/v/声母留存,/η/声母正在消变,见系细音字的声母尚未腭化成/t/等,知二庄组声母存在/ts/、/ts/两读的可能,“儿”类字尚未发展成卷舌元音等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描写了吴语处州方言非组字声母的读音特点,并从地理语言学角度,对处州方言非组声母读音的历史层次进行分析。处州方言非组声母的今读状态,是其自身演变和受外来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合江音系中存在的鼻辅音有“m、n、(ηo)、(η)”四种,其中可以作为声母的有“m、n、(ηo)、(η)”,可作为韵尾的有“n、(η)”。文章通过与中古音的对比,对合江音系中的鼻音声母和鼻音韵尾进行分析,探求鼻辅音在合江方言中的分布 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I 导言我们整理四川方言音系的工作是这样进行的:先处理每一个调查点的材料,确定第一个调查点有多少声母韵母声调,列出各点的声母表、韵母表、声调表;然后综合起来得出150个调查点的声母、韵母、声调的音类总数,并根据各点的实际读音,对每一个音类进行综合概括的音值描写。现在为了读者了解的方便,我们把四川方言音类和音值  相似文献   

19.
杭州白读形成的过程中出现语音的个体变异,主要是“樱、眼、外、咬、杏、矮”六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杭州话与周边方言音系间的对应差异,即杭州话疑母的特殊性,杭州话矿声母的功能负荷非常小,容易与其他语音混淆。本文对六字白读个体变异出现的具体原因一一做了分析,六字白读音音节在原杭州话音系里没有,是新增的音位配合,又因为杭州话疑母是模糊音位,故而在借入白读的过程中增加或脱落η-声母,从而形成个体变异。  相似文献   

20.
析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中的广州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把国外现代方言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运用于汉语方言研究,科学地记录了大量方言字音,其中所记录的广州方言字音为广州方言调查奠定基础,经王力、黄锡凌等学者的修订与完善,整理出通行20世纪的广州话声母韵母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