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所谓腐败,就是权力的运用违背了权力设置的价值目标,即权力的公共性质,而用于谋求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这也是公共权力在主体归属上具有私人性的必然逻辑后果,故而要治理腐败,就得从权力的特点入手,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要从经验事实而不是先验的理念出发来估量权力持有者的思想实际,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权力行使的特点来设计一种以全方位的监督和制约为主的科学的反腐败机制,并据此构建一套严密而可操作的法治保障机制来保证其顺畅运行.  相似文献   

2.
比较国外反腐败体制: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腐败现象是一种超越历史界限、超越国家界限的存在。作为权力的滋生物,无论在什么样的政治体制下,凡有公共权力和公共关系的存在而没有完整的监督和防范机制,腐败行为就易于滋生。故控制腐败除了依靠理想和道德约束,还有一个基本点就是反腐败的体制建设。反腐败有一个从理论设计到实践运用的发展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更有一个从权力制约、单一廉政立法到建构完善的反腐败体制的过程。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反腐败体制是各国寻求政治昌明的当务之急。但由于不同国家的腐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下产生的,故要以科学态度考察国外的反腐败体制构建的经验,从中去芜存菁。  相似文献   

3.
腐败的实质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反腐败的实质也应是反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反腐败的重点应放到制约公共权力的滥用上。着重从权力的配置、授予、运作、监督制约等角度提出了制约权力滥用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我党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政治腐败不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我们不能仅仅把腐败等同于国家公职人员为个人利益而滥用公共权力和资源的行为。除此之外,作为非国家公职人员的社会公众也同样存在着腐败现象。本文是在承认公众腐败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给政治腐败带来的影响,并指出公众腐败在某种程度上诱导了政治腐败的产生,进而提出了一些反腐败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腐败是公共权力的滥用.提起腐败,广大人民群众无不切齿痛恨,义愤填膺.反腐败的问题历来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群众对腐败的问题深恶痛绝.如何制约公共权力,防范腐败的滋生蔓延?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要"努力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快纪检监察信息化建设."但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如何把反腐倡廉工作与现代电子政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各级的认识与做法仍不到位.如何加强电子政务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发挥电子政务在反腐败中的威力是当前各级反腐败机构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声音     
“党员的沉默形成了腐败的黑色土壤。”73岁的杨敏之是前湖南省纪委书记。日前他在《南方周末》上谈到在纪委书记任上十年反腐败的艰难,援引了一句很沉重的话,以说明“监督缺位”的尴尬,叫“党员的沉默形成了腐败的黑色土壤”。党员在腐败面前沉默,原因主要是腐败往往发生在领导身上,但这些领导很可能执掌着普遍党员升迁沉浮的权力;对腐败事件是否查处与查处到什么地步,也往往是由某些领导说了算。所以,反腐败更重要的是必须注重以严格的制度限制权力,以有效的监督遏制腐败。只有以反腐败的成效采增强党员反腐败的信心,党员才不会因沉默而成为腐败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认真分析腐败、公共权力以及公共权力主体三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认为腐败与公共权力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腐败在于公共权力主体的介入,同时,腐败也只能是公共权力主体的腐败。为此,我们要有效地反对腐败就必须强化对公共权力主体的制约,而不是盲目地反对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8.
论人性的基本倾向与反腐败制度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提出要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为"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要建立这种制度体系,还需要从理论上深刻反思关于腐败成因的"资产阶级思想腐蚀说",深入探讨人性及其与腐败的内在关系等问题.对人性的判断是建立反腐败制度体系的哲学基础.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决定着不同的治国思路和制度设计取向.历史经验和科学研究都证明:自私自利是人性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倾向,是腐败行为发生的内在基础;掌握公共权力且缺乏有效的客观监督制约是腐败赖以发生的外在条件,所以就反腐败而言,法律制度比道德更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腐败现象有蔓延之势。究其原因 ,既有历史的、现实的因素 ,也有反腐败斗争工作不力的因素。防治腐败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既要抓源头 ,加强对公共权力的控制和监督 ,又要进一步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从权力的本质属性论证腐败的本质属性及其产生的根源。权力的本质属性决定权力只能为人民服务。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私有观念和特权思想的意识存在与人的“欲求”的结合。中国现在的腐败现象绝不是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性质的腐败。我们党和国家反腐败 ,必须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 ,真正从根源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11.
法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现象,而腐败则是社会公共权力变质和异化的产物,即权力的腐化。从法学的角度看,腐败是对法治的严重破坏,是法治的大敌,而法治的基本原则、基本价值、基本精神以及基本制度中,无不渗透着惩治权力腐败的思想,惩治权力腐败是法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腐败和公共权力密切相关 ,并和公共权力始终相伴。人的贪欲是人的一种非理性的欲求 ,一旦假借公共权力 ,为自己谋求私利 ,腐败便产生了。腐败并不可怕。防治腐败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公共权力制约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腐败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根本不相容的。当前,腐败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腐败现象遍布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许多领域。而思想道德建设缺失,公共权力的稀缺性、代理性,封建社会陋俗和传统用人制度,官员升迁的"问责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新旧体制转轨,预防、监督、惩治等反腐机制不健全,官场"保护伞"使腐败官员难以及时被查处,是当前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依德治防腐,加强对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使干部自觉从内心不想腐败;依法治治腐,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预防惩治机制;依群众反腐,加强公众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依重典治腐,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依国际合作反腐,构建反腐败工作新平台。  相似文献   

14.
腐败的因素有许多 ,关键的一点在于权力异化。权力尤其是政府权力的变异产生腐败 ,要从权力的角度来抑制腐败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唐代后期宦官掌握军权主要是通过宦官担任军职、专典禁军和宦官监军制度而实现的.唐代后期枢密使的设置则为宦官控制政权提供了机会.唐代后期的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又进一步加剧了宦官专权.宦官的专权使唐后期政治更加腐败;加深了唐后期的社会矛盾,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6.
晚清以降,国家内忧外患频发,社会激荡突变.社会处于严重脱序状态,贪污腐化趁机滋生蔓长.影响到吏治腐败的原因很多,其中皇权至上、专制独裁,缺乏严格的法律监督机制是吏治腐败的根源.此外奢靡之风盛行、俸禄制度与现实脱节、以及因捐纳制度泛滥都在清末的吏治腐败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史为鉴,对晚清吏治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全面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刻吸取历史教训,在全面进行现代化改革和建设中提高警惕,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历史时期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有着不同的动因和表现形式。研究发现,基于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特点,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遏止和消除党政机关的“中层腐败”和社会公共领域的“末梢腐败”,将是反腐败的主要任务。因此,通过有序扩大政治参与范围和力度、健全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制度、深化政治改革是源头治理的基础,而创新纪检监察制度则是遏止腐败的现实途径和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腐败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为消除这一痼疾,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严厉打击行为,但是这些打击不仅没有取得原来预定的效果,反而腐败随着社会、经济等的发展,变的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腐败问题,特别是干部官员的腐败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道德败坏的所造成,而是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文章运用经济学,结合原湖北天门市市委书记张二江腐败案例对我国目前出现的腐败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我国目前出现腐败的部分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首先是制度现代化 ,考察我国现代化进程不难发现腐败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的最大障碍。而腐败历来与权力有着必然的联系 ,权力腐败的产生是权力异化的结果。权力本身是一把“双刃剑” ,其自身的特点内含着异化的可能 ,当前经济、政治体制的不完善等诸多因素为权力异化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 ,必须从制度建设、政治文化等方面对腐败进行遏制  相似文献   

20.
唐代文人忧国忧民思想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质。政治清明的盛唐 ,文人积极用世 ,兼济天下 ,展示出昂扬的精神风貌 ;中唐则朝纲不振 ,国势趋衰 ,文人的作品多表现为对权贵的鞭挞以及对民瘼的同情 ;到了晚唐吟唱的则是一曲曲挽悼的哀歌。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兼备 ,因而产生出历久不衰的文学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