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王安石诗歌中的地理元素,广泛分布于今江苏、江西、浙江、安徽与河南等地域,其中江苏、江西与浙江三省的分布最为集中.具体而言,今南京、抚州、宁波三地的地理元素,在王安石诗歌中出现得最为频繁.另外,王安石在诗歌写作中,还表现出喜欢运用地名古称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诗歌创作前后期风格变化一直是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部分学者认为王安石前期诗歌中即有精工雅丽、重视技巧的特点,晚期风格为渐次累积所致;也有观点认为王安石晚年诗歌风格变化与他的隐居生活及佛理研习有关。而从王安石自身来说,晚年由政治舞台的主导者而成为隐居田园的出世人,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作者身份的变化,其内在自我定位、创作关注焦点、心态情致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导致了晚年诗歌在情感深度、思维方式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虽然晚期诗歌的外在风貌似与早期有相类之处,但其内在韵致已不可同日而语,也非单纯依靠精深纯熟的技巧所能达到。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诗歌中刻画了西施和王昭君等历史人物和月里嫦娥、巫山神女等仙女、神女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寄托了王安石变法受压抑以及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生命情怀,体现出王安石反对红颜祸水论、注重女子幸福的进步女性观。  相似文献   

4.
自宋即有的宋诗选本是文人对宋代有一定影响力诗人的资料及其诗歌作品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整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人及后人对宋诗的文学接受。清代宋诗选本不少选取了王安石的诗歌,研究清代宋诗选本对王安石诗歌的接受情况,既能对比不同选本所录王诗的篇目,大体还原王安石名诗在清代的形成过程,又能通过一些在清代影响深远的编选者对王诗的评价,了解清人对王诗进行取舍的依据和要求,从而明确清时期宋诗选本对王安石诗歌的接受概况。  相似文献   

5.
《王荆文公诗李壁注》是价值最高的宋诗宋注之一,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但对于李壁注对王安石诗歌艺术层面的触及和讨论,学界重视仍然不够.一方面,李壁对王安石诗歌师法韩愈已经有相当程度的体察,于注文中多有表露,这是尤其不应当被忽略的:另一方面,李壁注诗,意、艺并重,在解释名物、典故以及补充本事的同时,谈诗论艺的倾向尤其突出:他不但大量摘引宋诗话的内容,还常常通过比较的方法,对王安石诗歌的句法、对仗、用字等方面进行灵活、简洁的艺术评价,提升了诗注的艺术趣味,增加了诗注的弹性,给原本呆板、生硬、枯燥的诗歌笺注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是北宋中叶著名诗人,现存诗歌一千五百余首,在同时代的诗人中,其数量是比较多的。本文试就王安石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作些分析,不妥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是北宋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后人对其评述颇多,其中以陈师道的"王介甫以工"影响颇大.本文就试图从王安石诗歌尤其是晚期诗歌的艺术特点、感情模式、意境创造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对杜诗有很高评价,杜诗对其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王安石诗歌关心国事民生,并化用了许多杜诗。他的集句诗直接使用了很多杜诗。王安石使用了很多杜诗典故,注意诗句锤炼,也学习了杜诗句法。但是,王安石诗好发议论,以秽恶入诗,多应酬之作,又用典太多,有以文为诗之病,表现出与杜诗的很大差异性。他成就最高的晚年绝句也与杜诗无涉。总体上,王安石诗与杜诗有较大差异,艺术上也相差很远。  相似文献   

9.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宋人从最初的模仿、学习,再到最后自成一格——宋调形成,经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经王禹僻、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诸诗家的努力,最终在杜、韩典范中确立了诗歌平淡美的创作风格,宋诗也因此成为古典诗歌中区别于唐诗的另一高峰。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大致以熙宁九年(1076)退居金陵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陶渊明是作为一个外在的典范而被王安石接受的,后期王安石则与陶渊明融为一体,无论在居住环境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极力追步渊明,难分主客。学陶诗、用陶文是王安石接受陶渊明的重要方面,在遣词造句、意境营造、乃至诗歌风格等方面,王安石都对陶渊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习和取用。王安石注意对“武陵源”这一意象的接受,他在“武陵源”中获得的快乐不仅仅缘于对自然的亲近,及退居后轻松的心态,也有着对现实的憧憬与假设。  相似文献   

11.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由于社会、家庭的影响和坎坷的人生经历,禅学对他世界观的影响甚深。作家的世界观必然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创作。王维诗歌中处处表现出了作家的“空观”宇宙万物的人生态度和获得“物我两忘”境界的喜悦。禅宗的影响,使王维诗歌形成了空、静、寂独特的艺术境界。王维诗歌和蕴含着禅意,还因为佛教思维与文学思维具有共同的特点:注重体验,注重意象创造。因此,作家可以将对禅理体悟的感受,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作品也就被赋予了禅意。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诗歌中的禅学韵味浓厚深远,透露出禅思的智慧。其诗歌分为龙场悟道前和悟道后两个阶段,在他对真理孜孜以求的过程中,不断参思世事,参悟过程由量变累积到质变,最终达到悟道的境界。悟道后的王阳明诗歌敞露出一种通灵自在之畅快,展示出开悟之人的智慧与豁达。  相似文献   

13.
王寂《辽东行部志》和《鸭江行部志》记述了大量寺庙、僧侣和佛事,对宝严、崇寿、灵岩三寺和辽僧海山、金僧渊唯识、金尼智相的描述尤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叙及炽盛光佛信仰和禅宗渗透、流传辽东的史实,还保存了许多作者考订佛籍真伪和寺院始末盛衰以及即事诗文。其内容使不少当时辽东一带佛教存在和活动的踪迹得以流传后世,为佛教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14.
禅宗美学是佛教禅宗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美学思想.以中唐柳宗元为代表的山水散文、诗的创作,正是禅宗美学影响于文人创作的产物.禅的定慧双修确立了柳宗元山水散文、诗的禅悦境界,突出了柳宗元啸傲山林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晚年的禅境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多为后人称道。本文旨在探讨王安石晚年的禅境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彭孙遹是顺治、康熙年间与王士祯齐名的著名文人,其诗词文赋风行海内,影响深广。晚年曾亲订平生作品为《松桂堂全集》三十七卷,但由于政治和自身经历的原因,其诗风、文风前后有很大转变,他在编订全集时,必有所斟酌取舍,故而漏收了部分作品。今从清初别集中辑得其诗4首,文3篇。这些辑作,对全面了解彭孙遹的思想和创作,当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王维用彩绘般的美丽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女性闺思、宫怨、爱情的画面,同情、怜悯封建时代妇女的不幸遭遇,绵绵情意、委婉蕴藉的语句隐喻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寂寞,王维借诗中的女性形象诉说孤独不安的情怀,安顿他那颗漂泊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王维常乐于禅,禅宗哲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和方法论内化成为王维的审美追求,外化则成就了他的诗歌创作,他深得禅家“不二法门”、“色空相即”三昧,故而其诗意象空灵、境界清幽,明秀的诗境中既有宁静的画面又有灵动的情韵,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中透出幽深。受南宗禅“不立文字”的影响,王维做诗追求言外之旨以期达到对文字的超越,这使得其诗超旷空灵,如水中月、镜中花,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相似文献   

19.
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钟嵘的《诗品》把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刘桢被列在上品,而且排在王粲之前。这一评价大异于前后的曹丕、曹植、沈约、刘勰、萧纲等人,显示出极其个人化的评价。就钟嵘而言,如此看重刘桢,与他对《国风》一脉的尊崇,对五言诗的重视,对风骨、气等关学风格的偏向有关。因为刘桢源于《国风》,五言诗写得尤好,且诗歌慷慨多气。不过钟嵘将刘桢排在建安之首的看法并没有被后来的文学史所采纳。这主要是因为风骨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标举的风格,后来人并不以之为诗歌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再者,将刘桢视作建安之首,只是钟嵘一家之言。由于刘勰在文论史上的崇高地位,他视王粲为七子之首,更决定了文学史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禅宗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宗白华的人生观,而且对他的诗学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引禅入诗,是宗白华小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禅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影响下,宗白华的小诗静谧幽深,超旷空灵,充满了微妙至深的禅意,在20世纪20年代的小诗运动中独树一帜;同时,诗禅结合,也使他为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