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少年》2014,(6):20-20
辽宁省第三届全民读书节围绕"弘扬辽宁精神·推动全民阅读"的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本届全民读书节倡议书吧——辽宁省第三届全民读书节倡议书(选摘)开展全民读书节活动,是希望人民群众在读书中领悟"天辽地宁人豪迈,山高海阔民和谐"的豪迈大气、和谐奋进的辽宁精神,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素质,以实际行动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戏曲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伦理道德教化的重大使命。在"以德治国"的指引下,戏曲艺术与校园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戏曲艺术走进德育课堂,完全能够胜任艺术传播与德育工作结合的重任。在传统德育工作体系中尝试融入戏曲艺术来辅助德育的可行性方案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借鉴戏曲界师德资源四种途径将戏曲与德育有机融合,用隐性教育手段"物化"德育内容,深化德育效果,提升德育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化素质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起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促进科学技术教育 (简称科学教育 )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是 2 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认为 ,文化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我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切入点。作者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在高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作了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前,人们对艺术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确认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会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或者认为艺术教育是德育的"附庸",只是实现道德人的手段。美育与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因此,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最主要内容,其与德育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教育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下形成了全面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态势,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在很多方面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德育教育的滞后。鉴于学生素质尤其是政治思想素质对其成才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务必要做到教育的综合化与社会化德育融合、教育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德育融合、教育的民主化与规范化德育融合以及教育的创新化与立体化德育融合。  相似文献   

6.
人才素质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统一体 ,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人才素质的内在统一性 ,决定了人才素质教育的内在统一性。德育和人文教育是相对于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的 ,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培养目标上的统一性、教育内容上的相容性、教育功能上的贯通性以及教育要求上的一致性。我们在实施人文教育与德育中应研究其内在特征 ,彼此结合 ,相得益彰 ,既要发挥德育对人文教育的指导作用 ,也要利用人文教育拓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 ,为德育增添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校园媒体既是新闻宣传的工具,又是学生良好的教育载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媒介生态环境的巨大变迁,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行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并对校园媒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探析了校园媒体在新工具、新技术的影响下,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方面,呈现出"立体化"特质:多种渠道融合传播、全媒体机构的出现、信息源与接收终端多样、内容选择精心定制、实践平台注重育人。这种特征,实际上是一种"工具"或者"技术"进步后,校园媒体实现的自我变迁。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学界是一个蕴含丰富而又极具争议的话题。它以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目的的解放性和教育内容的均衡性等核心理念而备受推崇。回顾中国通识教育20年的历程可以发现:"自上而下"的文化素质教育与"自下而上"的通识教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两个阶段,前十年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主,而近十年通识教育渐居主流且显露出本土特色。这一变化折射出通识教育实践从"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转化,也反映出我国通识教育探索日渐深入。我国通识教育实践仍面临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难以融合的困境,为此必须采取合适的措施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促使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由分裂走向对话与融合的角度,探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弥补了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只理解为给理工科学生开设一些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不足,避免了两种文化的持续分裂与对立,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两种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0.
正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魅力学生,让侍岭中心学校成为魅力校园,这是我们的梦想。为了让梦想照进现实,我校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习惯养成为重点,以生为本,全力实施魅力教育。什么是魅力教育?我们认为,魅力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是把"责任、赏识、感恩、健康、个性"等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是回归原点的本真教育。两年来,"魅力教育"成效凸显,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平安校园"、"宿迁市和谐校园"、"宿迁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宿豫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1.
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校园文化品位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高校可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校领导集体,提高教师队伍的素养,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素养,美化校园自然环境等有效措施来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历史悠久,被世界各国广泛借鉴.德育实践作为其通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完整公民这一教育目标中发挥着多种功能,通过校园活动、节庆仪式、社会实践、大众传播与公共环境等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渗透性教育,尤以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世界公民教育最有代表性.我国高校可以在加强德育与智育、美育的交叉,加强隐性德育建设,建立综合的德育实践考评体系等方面提升德育实践的主体性、渗透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正教师德育专业化是当代社会对教育品质的需求,教师必须从一个经验型的教学工作者逐步发展成为具备德育等更全面的专家型教育家。教师专业化必须强调教师德育专业化,而教师德育专业化的推进,则需要构建和谐校园作为其基础和保障。文明、向上、创新的校园文化,是教育和谐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校园的和谐体现在校园内部的安定团结、文明诚信、和善友爱、朝气  相似文献   

14.
文化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开展大规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从而促进了师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但由此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具体表现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博弈;入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和渗透问题;教师文化素质观念和课程内容之间矛盾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将会进一步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形式化、个性化、医学化、课程化和德育化的倾向,应以"课堂教育、课外活动、个别团体咨询、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和课题研究五个方面有机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校园德育环境的构建与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德育环境的构建与实施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德育环境包括隐性德育环境和显性德育环境,人才培养的导向受不同校园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校园德育环境具有普遍性、整体性与统一性、个体实践性、开放性与发展性、有效性与个体主体的能动性、以隐性校园德育环境的构建与显性校园德育环境的构建的统一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相融合的观念 ,建立完善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并且使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韩国家庭道德教育的经验是:以"孝"为根,爱国为本。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四个着力点:坚持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儒家传统教育与西方现代教育的结合点、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构建"三位(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启示:注重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的融合,国家立法与社会伦理道德的结合,将公民的德育知识传授与道德养成教育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有效的德育是与学生心理健康相适应的教育.客观认识学校德育工作中缺失的科学性与良好效能,正确区分"形式德育"和"素质德育",全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功能与地位,是实现"素质德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论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重理工、轻人文 ,重职业选择、轻素质教育到以文化素质为切入点的全面素质教育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今天我国的素质教育工作者正在热烈地讨论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这是对文化素质教育认识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为切入点的全面素质教育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也符合在新时期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现实需要。但是 ,因为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 ,教育相对滞后 ,所以必须充分认识这种融合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当前 ,努力探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途径 ,消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历史上形成的壁垒观念 ,必将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