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宗教的"出世"与"入世"问题是研究各种宗教不可回避的问题.从宗教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言,其实各种宗教往往兼具"出世"与"入世"的特征.只不过道教更着眼于现世,而强调"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基督教则更着眼于来世,而强调"出世"与"入世"的关联.宗教的终极关切只有与现实关切结合起来,才可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道教信仰是人对超越有限存在的无限整体--道的体悟和把握.这种体悟和把握既超越世俗之人的经验之外,又是生活于具体时空中的世俗之人通过日常的修道来实现的,因此,出世与入世就构成了道教宗教生活之两极.古代道教在出世与入世中倡"即世而超越",表达了立于人世间以追求"得道成仙"的信仰特色.本文以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为出发点,通过分析道教的出世与入世.来说明当代道教所面临的挑战是在伴随着现代化而出现的宗教世俗化潮流中,如何既从理性角度为人们提供一种生存意义与文化价值,又保持道教本有的出世性与神圣性之特点,以在今天的新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宋元净明道的道德主张多具有入世色彩,且曾受到过儒家学说的影响,不过,净明道的学说却与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将入世行为与宗教修炼融为一体的特征.这种圆融"出世"与"入世"的学说之思想基础,乃存在于传统的道教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一生是"执著入世"和"飘然归隐"这两种生活方式的奇妙组合。儒、道文化精神造就了李白独特的个性与对人生的追求。一方面,他骨子里充满积极进取的儒家入世思想;另一方面,他深受道家出世思想影响,陶醉于自然、极端张扬自我个性。  相似文献   

5.
唐代士人普遍表现出了调和入世与出世两种选择的心理,而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现象,必须回答一个关键问题:这样两种相互悖反的追求,是如何在其思想中实现结合的?通过考察当时的言志诗写作可以发现,唐人的入世观与出世观,实际上都立足于一共通的思想基点,那就是以“自我”为中轴的主导意识。他们普遍期待的出世愿景,是在人世田园中,借助饮酒等形式回归自我心灵,实现自我的适意。其对于入世的向往,也普遍淡化了家国色彩,而代之以成就自我功名的强烈诉求,且在入世受挫后,很容易陷入“不可得”的个人哀伤愁绪中。他们之所以能够自洽地实现入世观与出世观的结合,正是有赖于对此根本思想底色的坚持。  相似文献   

6.
在中美文学史上,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是两位伟大的女诗人。她们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述说着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李清照在保守的封建社会中突破女性的行为束缚,在作品中体现出一种凸显自我存在的前卫意识;艾米莉则隐居一生,在自由选择中体现存在,以出世的态度对待入世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们通常以为佛教的“出世”即意味着“出家”,这是始于原始佛教时代的一种误会,将“在家”与“出家”,“社会生活”与“山林古寺”对立起来。小乘佛教的“出世”精神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即“出世”并非一种空间转移和身份转换的问题,却视“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等为对立的二元。大乘佛教进一步打破了这种妄执,以体用不二的逻辑,从根本上实现了“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自度”与“度他”等的不二一如。在大乘佛教,“出世”是“入世”的本性,“入世”是“出世”的相用;可以说,“出世”即“入世”,“入世”即“出世”。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人生观在本质上有别于佛教悲观厌世的人生观,是一种入世而非出世的人生观。老子的人生观在形式上与儒家致用求治、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也不尽相同,是一种源于自然辩证法的"无为"人生观。总体来看,老子的人生观体现了老子对个体生命及其个体性的思考与关怀。  相似文献   

9.
也谈朝隐与东方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逸代表了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很重要很有意味的生存方式、生命理念与生命追求。东方朔将朝隐相互融通 ,解决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为士人实现其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家以一种超功利的尚美体验方式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万物,通过"道法自然"的尚美观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主张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使人的生存适应于自然。道家的这种生态思想在梭罗瓦尔登湖两年的生活中得到了实践,解读梭罗与中国道家"尚美、简朴"思想,深入发掘他们思想中的智慧,使其融入深层生态的理论中,将可能实现深层生态学的新超越。  相似文献   

11.
指出19世纪美国文学家梭罗的思想在许多方面同道家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梭罗热爱自然,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正与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吻合;梭罗厌恶奢侈的生活方式,提倡简朴的生活,这正好与老庄主张的减少贪欲、返朴归真的观念相一致;梭罗崇尚个人自由,反对政府剥夺个人的权利,这正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同出一辙。通过对梭罗与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认为饱读东方哲学著作的梭罗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后期,以“闽中异端”之称闻名于世的三一教主林兆恩大倡“三教合一”之论,从而将儒、释、道三教的入世出世观深度融合。首先,林兆恩从“体用合一”之角度提出入世出世不可偏废的原则,从而消解了三教在入世出世观上的差异。其次,他又以“心”作为判别三教入世出世之依据,通过“心”来论证三教在入世出世观上的一致性。最后,他站在儒家立场,以“归儒宗孔”论调停了三教在教化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3.
悲剧人物形象分"有为型"悲剧形象、"无为型"悲剧形象,它们既决定了悲剧展现方式--强式与弱式,又决定了悲剧审美类型--"高调悲剧"、"低调悲剧"."高调悲剧"以"入世"理想激情鼓舞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带给人们积极入世的热情的崇高感、奋斗感,让"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闪烁."低调悲剧"以"出世"态度迫使人们反思世界与自己,它促使人们怀疑生活、批判生活、理解生活,带给人们消极出世的冷漠的失落感、超脱感."高调悲剧"、"低调悲剧"满足人们多重情感需要,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审美欲望,因而悲剧才具有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4.
张其昀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地学家、教育学家。出世与入世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一个艰难抉择。张其昀在1949年前,试图调和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关系,兼任"政治人"与"文化人"的双重角色,便在1939年加入国民党,以学者的身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1949年后,张其昀受儒家思想意识的影响,同时为报答蒋介石的知遇之恩,选择了入世,接受了蒋介石的邀请,弃学从政,进入台湾国民党政府。在政治领域,张其昀仍承担着一名"文化人"的职责,为台湾的文化出版事业和各级教育事业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15.
"归"是苏轼诗中常见的字眼,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他归向仕途;历尽宦海浮沉,"兼济天下"的理想难以实现,他又渴望归隐于故乡和自然;尘世之外的永恒真境是他精神上的真正家园,却无法企及.苏轼从入世到渴盼出世及无法弃世是一个复杂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16.
龚自珍小时候便有经世之志,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遭遇到人生挫折后,他选择了一种“选色谈空”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入世与出世,在龚自珍的心态中客观地并存着。故探讨这种龚自珍复杂矛盾心态,对了解其思想及作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昌龄杂剧《花间四友东坡梦》写知识分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最终以出世思想胜利为结局,是元代知识分子入世思想幻灭、出世思想滋长的一种反映,这自然与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生存状态不佳的严峻现实有很大的关系。李寿卿《月明和尚度柳翠》以神仙度化剧的模式,宣扬了消除俗念、超越生死轮回的佛教思想。此剧又为后来的戏剧作家、小说作家所改编。  相似文献   

18.
在学界关于梁漱溟思想的研究中,人们常常用“以道德代宗教”来概括他的宗教观.然而,从梁漱溟的思想历程来看,其宗教观远非如此简单.出世情怀与入世精神,始终是他内心世界矛盾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从现实着眼,他创立新儒学,旨在为中国的现代化寻求文化出路,“以道德代宗教”就是其中的一个具体路径;在内心世界,他却一生钟情于佛学,并认为在人类文化的最高阶段将是佛家圆满出世法的复兴.对此,需要结合他的整个文化理论及其人文关切作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从禅宗看佛教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作为一种出世宗教,一方面因为填补了中国文化之缺而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但是,另一方面,又与带有强烈入世色彩的中国本土文化发生巨大冲突,为了生存,不得不做调整改进,禅宗就是调整的产物。禅宗主张人人皆有佛性、见性成佛;摆脱烦琐推理、主张直觉顿悟;提倡无念为宗、平常心是道,这与中国文化主干儒家提出的人性善、人人皆可、成尧舜;与中国人偏爱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与入世与出世相统一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近乎一致。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强大的同化力。  相似文献   

20.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这时不存在“入世”和“出世”的问题.只是在原始社会后期有了剩余生产品,特别是进入文明社会,人们为争夺权位、占有剩余产品而展开激烈斗争以后,人们才开始有了“入世”和“出世”的考虑.持“入世”思想者认为,应该分入人世间的斗争,把社会改造成为一个公正的、理想的社会.这可以传说中的夏禹为代表.夏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表现了他入世改造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决心.持“出世”思想者认为,人世龌龊不堪,应该逃避得越远越好.这可以传说中的务光为代表:“务光自仁,服食养真,冥游方外,独步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