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d Hoc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开放移动自组网络,其安全问题,特别是路由协议的安全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当前已提出的适合移动Ad Hoc网络链路状态路由协议GSR存在恶意节点伪造、篡改、DoS攻击等安全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在移动Ad Hoc网络中抵抗单个节点恶意攻击的安全路由协议SGSR。最后形式化证明认证协议,并对路由协议进行仿真和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2.
Ad hoc的技术特点,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的体系结构,相关技术和协议及其应用领域研究。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存的Ad hoc网络路由协议普遍存在延时较大、不能满足实时应用的传输需求的缺陷,在Ad hoc按需距离矢量路由(AODV)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实时意识的Ad hoc按需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实时Ad hoc按需要距离矢量路由(RAODV),并通过仿真实验在不同的网络状态下对RAODV与AODV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常规网络负载的情况下,RAODV可以获得和AODV同等水平的分组投递率,而数据分组的平均端到端延时和路由负荷则相对要低一些;在网络负载比较大的情况下,两种协议的性能都有所下降,但相对于AODV来说,RAODV的性能下降幅度要小很多,并且可以获得更高的分组投递率,更低的数据分组平均端到端延时和路由负荷。  相似文献   

4.
大覆盖范围下移动Ad hoc网络与普通商用网络相比具有覆盖范围广、节点通信距离远等特点,传统的仿真方法不能很好反映该类网络的时延性能。在分析了Ad hoc主动路由和按需路由两类重要的路由协议的基础上,根据应用背景建立了适合的仿真模型,并利用GloMoSim工具对四种路由协议在随机驻点运动模型和马尔可夫平滑运动模型下的时延性能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大覆盖范围Ad hoc路由协议时延性能受带宽影响较大,而受节点运动速度影响较小;并且按需路由协议时延性能好于主动路由协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减少Ad hoc网络密钥管理方案对网络资源、节点资源的依赖,同时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能,该文深入研究了传感器网络中基于多项式的密钥对预配置方案,将门限机制引用到密钥的传输过程当中,设计出一个应用于Ad hoc网络的高效密钥预配置方案:基于门限机制的密钥预配置方案。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该方案有一些优良的特性,包括两节点间能以很高的概率成功建立密钥对、对入侵有较强的鲁棒性、高连通性、低通讯量。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基本结构移动、旋转、切割对左手介质传输特性的影响。用基于时域有限积分法CST软件仿真了左手介质棱镜的负折射现象和上述三种情况下的传输系数,比较了提取的标准和移动后左手介质的有效介质参数。计算结果表明,移动使左手透射峰峰值降低,通带带宽减小;若将组成左手介质的结构单元旋转,完整的左手透射峰将不再存在;不同方向的切割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左手介质透射峰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Ad hoc网络中高等级节点的接入能力,提出了一种新的二进制负指数退避算法,该算法中高等级节点在分组发送成功时将竞争窗口设为普通节点的最小竞争窗口,在发生碰撞时竞争窗口随着退避次数的增加而呈负指数规律减小。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显著提高高等级节点的接入能力,提高了其业务吞吐量,并降低了端到端传输时延。  相似文献   

8.
针对Ad hoc网络路由协议中存在的路由老化和对拓扑变化适应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稳定拓扑和蚁群优化的多路由算法(SAMR),路径质量由路径的拓扑稳定度和时延来度量,并映射为蚁群信息素,利用蚁群优化进行路由的动态更新和维护,以避免路由老化。仿真表明,在动态环境下SAMR相比AODV能提高网络的吞吐量、降低传输时延。  相似文献   

9.
Ad hoc网络是由一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终端组成的一个多跳的临时性自治系统.MAODV协议是MANET环境下的一种按需组播路由协议.提出了一种基于链路失效预测机制的MAODV协议的改进协议.采用该协议,时延略有增加,但分组投递率极大提高了,在整体上提高了网络的性能.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协议的改进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发展,传输业务已由单一速率的话音拓广为不同速率的话音、数据与图像的多媒体业务。为了区分不同类型速率业务,每种业务要有不同的地址码,而且为了防止不同类型速率业务之间的干扰,其地址码的互相性须为零,即满足彼此正交。移动信道的传输带宽是固定的,为满足信道传播,不同业务、不同信息速率要采用不同长度的正交码。沃尔什(Walsh)正交码是一种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6LoWPAN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缝移动切换(SMH)方案,移动切换控制信息在一跳范围内交互,并通过IPv6接入节点树网络结构自动实现路由,降低了移动切换代价,缩短了移动切换延迟。该方案提出了无线传感器节点的IPv6地址的分层结构,有效地缩短了地址长度,降低了传输功耗;移动传感器节点无须转交地址,即无须进行移动传感器节点家乡地址与转交地址的绑定操作,降低了移动切换代价,缩短了移动切换延迟。从理论和仿真两个角度对MIPv6、Inter-MARIO及SMH的移动切换代价和移动切换延迟等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SMH的移动切换代价更小,移动切换延迟更短。  相似文献   

12.
研究通用传感器接口、多途径信息传输接口集成的手持式移动计算系统。从系统组成、工作流程、技术体系3个方面阐述了多接口集成的移动计算系统的体系结构,具体介绍了系统软硬件实现,简述了系统在野外条件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地市级电视台新闻移动直播的特点,以通用的电视转播车为基础,对车体、车内布局以及视频系统、音频和通话系统、信号的传输和电源系统进行了改造,改装后小型电视直播车机动灵活、活动范围广、功能实用齐全,能满足地市级电视台移动直播节目的制作、传送和播发。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以其灵活、自主、操作性强等特点,逐渐成为一种广受人们欢迎的学习模式,但其在发展中也受到了理论不成熟、学习资源匮乏、缺乏有效的移动学习模式等问题的困扰。移动学习的成功,必须依赖良好的编码能力、高效的传输通道以及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为移动教学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2台智能移动终端之间文件快速传输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近距离通信(near filed communication,NFC)技术的点对点(peer to peer,P2P)文件传输系统,采用NDEF交换协议(simple NDEF exchange protocol,SNEP)实现2个NFC设备之间的消息直接交换。该系统的APP前端采用Google Android平台开发,智能移动终端将NFC技术和蓝牙技术有机融合,使2台Android终端相互触碰便可建立通信链路,利用蓝牙技术完成文件较远距离的互传。最后,通过大量实验验证了该P2P文件传输系统的可行性与可靠性,为智能移动终端文件快捷传输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使用低成本的无线传输模块并结合LabVIEW可以开发成本低廉的无线数据调试系统,该系统可为各种移动设备的调试与研发提供实用的工具。本文介绍一种低成本无线调试系统,主要是基于无线串口和LabVIEW VISA的虚拟仪器设计。实现了通过单个串口进行数据的采集、无线传输及上位机显示,对该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一定量的测试,给出了相关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7.
谈到农产品,相信很多一线城市,尤其是办公室白领阶层顿时想到的是“褚橙”、“柳桃”,再者迅速能想到的则是”潘苹果”。为何三者能够如此迅速建立起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认知?除了产品背后的大佬背书外.移动互联网发挥的传输介质作用可谓功不可没。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本质变化是一种思维颠覆,相对于传统大品牌,大企业而言.后来者与新新力量拥有了更多机会和可能,因为突然间,游戏规则变了!对于农产品品牌传输而言,这亦是一个绝佳的时代机遇。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让消费者对于产品有了更多的监督及讨论可能,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信任危机逐渐深化,消费形态发生了改变——大众品牌消费时代开始转入个性选择时代!  相似文献   

18.
将传统的视频监控与移动设备相结合,强化监控和报警的主动性、实时性,是未来监控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基于Android平台,文章讨论了视频采集、视频编码、视频传输、目标识别、实时报警等功能模块的实现.其中,重点研究了在无线网络环境下的流量拥塞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平稳自适应算法,以提高移动端视频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时效性.最后给出了移动端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场景,并验证了系统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的人工抄表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便于用电量实时统计的情况,研究了基于现有GSM网络发展起来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PRS),提出了利用GSM手机移动上网功能,进行传送电力系统抄表数据的方法.基于GSM/GPRS GTM900模块,以单片机为核心,通过RS232/RS485接口,实现了数据终端电能表与无线传输的连接,并备有A/D转换接口,可实现模拟信号的直接采集与传输.  相似文献   

20.
对IPSec协议族进行研究,分析了安全联盟、身份认证报头、封装安全负载和因特网密钥交换等协议的结构及其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IPSec 的实现方案,可以有效地保障移动IPv6中数据传输的安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选用传输模式和隧道模式两种实现模式。传输模式只能用于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系统都应用了IPSec的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隧道模式不需要对所用的系统进行任何修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