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阐释翻译理论与阐释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释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应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本进行阐释,旨在不同文化的读者能够更好地互相理解.借鉴了翻译理论家斯坦纳的阐释理论,提出阐释翻译的四个过程,即信赖释意、理解入侵、表达吸收和对等补偿,强调阐释的内容即认知补充的内容,为了避免损失,对等补偿必不可少.阐释翻译对我国翻译理论的构建意义在于它打破了翻译"忠实性"的神话,为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阐释学认为,翻译就是理解和阐释的过程。这一理论使我们看清译者主观性存在的必然性。伽达默尔指出,译者既是读者也是阐释者,所以其理解与阐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翻译理论家斯坦纳将阐释学与翻译理论结合起来,并提出了他的阐释翻译的四个过程,即信赖,入侵,吸收和补偿。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根据斯坦纳提出的"理解即翻译"的论断,具体分析了翻译过程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读者和作者(或再作者)及其二者相统一的翻译之结果.作为读者,译者应该理解和阐释原文;作为再作者,译者应该给读者相应的解读和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学界对《苔丝》中译本的研究仅限于语言层面上的对比分析而往往忽略译者的能动参与的现状,借助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对《苔丝》的两个不同时期的中译本进行分析和比较,以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当代翻译中的文化研究理论赋予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名物传译新的视域,这就是翻译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转换所形成的历史阐释,作者认为,集中体现于名物传译中的文本与话语的翻译转化中,含有原文语境的新阐释,这种阐释是建立在物质形态上的历史解读,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中忽视这种阐释的价值的错误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文化价值观之上的,从跨文化语境解读文本是当代翻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当代翻译中的文化研究理论赋予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名物传译新的视域,这就是翻译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转换所形成的历史阐释,作者认为,集中体现于名物传译中的文本与话语的翻译转化中,含有原文语境的新阐释,这种阐释是建立在物质形态上的历史解读,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中忽视这种阐释的价值的错误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文化价值观之上的,从跨文化语境解读文本是当代翻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译者主体性体现在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对原文的创造性叛逆以及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关照。翻译研究的伦理回归为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有力的阐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其实体现了译者对翻译伦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译本的功能,提倡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为了取得特定的翻译目的而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原文做出的叛逆。因此,功能翻译理论可以比较好地阐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的三大法则为切入口,结合翻译实例对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产生作了一个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语用学视角对汉英旅游翻译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旨在揭示在汉英旅游翻译过程中,译者大脑思维运作的动态过程。汉英旅游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又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译者从原语及其语境假设中进行推理,并获得最佳关联,并在译文中明示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通过这一研究,本文认识到关联理论可以给汉英旅游翻译提供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深度翻译是译者再阐释的理论,强调尊重他族文化,在译作中再现文化异质性.陌生化作为一种文学创造手段主张打破读者习惯化、自动化的感受方式,背离日常语言和前在文本经验,使读者获得审美快感.陌生化使翻译过程中的求新求异的异质化倾向上升为一种审美再现.因此本文试图从深度翻译所倡导的彰显文化异质性本质入手,深入阐释翻译过程中所追寻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明示一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在翻译过程中,作为对原文认知的主体、对原文阐释的主体和在源语转换过程中的主体的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的掌握、翻译策略的选择、原文的理解以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阐释学认为艺术文本是开放性的,对它的理解和解释也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基于此,选取《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三个最具时代特色的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指出在对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译者理解的主动性受特定历史阶段的约束予以彰显,明确文学文本的翻译就是译者与原作者通过原文本不断对话的动态阐释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本阐释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对文本阐释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因此本文运用中西方文本阐释理论,对文本阐释多样性的根源进行了探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翻译应该遵循的策略:指导原则应"取法乎上上";理解要"得意忘言";表达需"离形得似";同时笔者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道家哲学命题是对文本阐释与翻译的经典诠释.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法哲学阐释的角度,将法律翻译看作语言和认知交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立法文本句式在翻译过程中所隐含的语法动态整合的认知操作分析,揭示法律翻译在生成过程中概念和语言整合操作的异同并指出:法律翻译是法律、语法、哲学等因素构成的框架内的积极而有限制的创新过程;法律翻译依赖于诠释法律文本所形成的理论和译者的理解创新。  相似文献   

15.
关联理论是从认知的角度对交际的新的阐释,它为汉英旅游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关联理论这一语用学理论的核心是最佳关联,对汉英旅游翻译有很好的阐释力。在把汉语旅游文本翻译成英语时,译者要考虑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使他们只要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使他们以最小的代价尽可能多地获取最佳语境效果。该研究视角是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性构建出的,其旨在研究汉英旅游翻译过程中译者大脑思维运作的动态过程,描述了译者如何与原文作者和英语读者在汉英旅游翻译中进行跨文化交际。这一尝试性研究涉及译者的思维能力,试图通过关联理论给汉英旅游翻译提供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学界从各个方面对小说的成功译介进行了探讨,但是鲜有学者从副文本翻译角度探讨其对小说译介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序跋角度探讨副文本在小说翻译中的阐释性功能,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说明序跋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诸多例证表明,译者对原作中副文本的翻译为读者提供了了解作者、作品、译者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的捷径。  相似文献   

17.
翻译过程中的"理解"是一个复杂、充满歧义性的过程,而"表达"是译者将自己对原文文本内涵的理解与作者意图、文本字面意义、翻译行为的价值进行权衡的结果,反映了译者的"理解观".翻译批评者需深入"表达"背后,检视译者的"理解",因而批评者关于"何为理解"和"如何理解"的认知,对于其批评方法和结论起着决定性作用.诠释学在其衍变...  相似文献   

18.
翻译行为是一种阐释行为,翻译中的阐释就是译者对源语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解释。口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行为。汉英两种语言差异较大,字对字地直译无法译出实质的内涵。因此,阐释行为理论对于口译译员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广告翻译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发展,翻译领域的主体间性研究日益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广告翻译过程中,从译前准备阶段到原文本理解、研读阶段,再到原文本阐释、译文形成阶段,译者与翻译发起者、原文作者以及译文读者等各主体之间需要以“理性交往”为原则,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译者主体更要自觉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后各主体达成共识,实现合作、协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研究长久以来忽视了翻译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译者。最近几年,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不少学者对译者主体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主要是从阐释学的角度研究的,指出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本文试图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认为译者主体性还体现在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的确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