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曾氏家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家教思想的形成主要渊源于曾氏家风、儒家思想、阅历经验等;其家教思想的内容主要有恪守祖训、传授人生经验、注重家庭伦理、肩负子弟教育、重视妇女内训等方面;其家教思想的特点是教育者应注重以身作则和因材施教、受教育者要相互砥砺和注重自我修养等。  相似文献   

3.
“勤”字不仅是曾国藩的兴家、发家、个人谋生,强身健体之根本,而且还是修身、齐家、治军、用人、为官之准则。当然也是曾氏创建理想和谐家族社会思想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作为晚清的一位重要人物,曾国藩受到了民国学人广泛的关注。其中,梁启超和钱穆是值得注意的两位。他们二人都认为曾国藩是近代一位学问精深且躬行实践的人物。但关于曾氏的学问渊源、为学取向以及古文成就,彼此意见多有不同。梁启超对曾国藩的评价极尽正面,这与他一生敬重曾氏密切相关。钱穆因其本人的民族观念、当时的国难背景、考据学风以及"曾国藩热"而对曾氏的态度较为复杂:既钦佩曾国藩的学问造诣又批评其忘却"民族大义"。这些不同反映出民国学人对曾国藩的观感与其本人所处之时代及所持之观念有着极大的关联,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刘胜梅 《学术探索》2016,(4):127-132
曾氏家风得以有明确的文字传承,要归功于曾家几代人的言传身教以及曾国藩的总结和概括。曾氏家风以勤俭为本、耕读传家、孝友为基的独特内涵,是其保持家族世代传承、使得后代英才辈出的原因之所在。它为我们纷繁浮躁的现代社会提供了思想引导和行为指南,启迪人们:要培养勤勉踏实的实干精神,身处鼎盛的忧患意识,重视本业,心无旁骛的思想境界,以及勇于担当的实体意识和民胞物与的开阔胸襟。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的礼学既是经世之术,又是其调和汉宋的理论尝试.曾氏礼学以理为体,以礼为用,以经世为旨归.这一学术形态的出现是清代理学在与汉学的冲突对立中吸取汉学之长以摆脱困境的结果.曾国藩学宗宋儒,亦不废汉学,目的是汲取汉学家礼学经世的主张,以挽救理学的日益没落.曾氏礼学观念不囿于汉学家的三礼学,举凡军政、洋务、国计民生都入其视野.这种做法是对清初以来陷入颓势的理学振衰救弊的一个理论试验.作为成同年间引领学术风尚的人物,曾国藩调合汉宋,一方面使理学出现了短暂的复兴,另一方面也为理学终结埋下伏笔;而曾氏学术的开放性、功利性,又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和西学的传播开启了大门,为"中体西用"治国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西学的大举进入,理学作为显学被终结.这一切的源头都可以上溯到曾国藩礼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学术界虽没有专门设题阐发,但在论述曾氏的洋务思想与实践时则有诸多方面的论及。比如曾国藩能够正视鸦片战争后的现实,勇于承认中国文化有不如西方文化之处。又如,曾氏首次设译馆,翻译出版了数百种西方近代科技等方面的书籍,为中国科学文化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再如,曾氏首次奏用清廷选拔幼童出国留学,开了中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先河,由此诱发了对中国旧式教育体制的发难,使中国旧式教育与近现代教育的接轨成为了必然,如此等等。其实,这些观点无一不说明曾氏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翔云 《兰州学刊》2008,(7):162-165
曾国藩为政上被誉为“成同中兴第一臣”,为文上被称为“桐城古文的中兴大将”。曾氏去世后,清廷以国葬之礼厚待,当朝权贵文士撰文盛赞其不朽功业。清末反满革命浪潮迭起,曾氏受到革命党人斥责在所难免,但文学成就仍受后人称颂,再传弟子林纾光复湘乡文派。曾国藩的丰功伟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毛泽东救国救民伟大抱负,蒋介石也以之为效法榜样来治理国家。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未刊书札[清]曾国藩[按语]由苏晨、王贵忱先生编辑的《曾国藩未刊信札》,内容曾氏致李瀚章、李鸿章昆仲的书信和附片手迹三十二通。曾国藩和李瀚章、李鸿章,都是晚清名臣。他们之间本属世交,又有师生之谊,二李屡经曾氏提掖,均位至督抚。彼此关系密切,书信...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的哲学思想渊源于程朱理学,具有一定的守旧性与落后性,然而由于曾国藩长期治政,治军的实践,和受到经世致用之学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又带有注重实际的理性特点,其中不无值得重视的内容。今不揣谫陋,就曾氏哲学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谈点个人看法。一、关于“天命”问题。曾国藩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评传》认为曾氏在政治上属于保守主义,但认为其修身齐家有其独到之处,而对其学术思想的研究的深入则发前人之所未发。  相似文献   

12.
王船山、曾国藩与湖南“省运大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在道光年间,从湖南士子刻苦求学、奋发向上的学风中,敏锐地预言:“现在同乡诸人讲求词章之学者固多,讲求性理之学者亦不少,将来省运必大盛。”曾氏本人就是一位终生刻苦钻研学问的人。他一生涉猎极广,经史子集,无所不通;诸史百家,兼收并蓄;既有渊博学问,又有赫赫功业,曾被誉为封建社会“立德立功、立言”并“三不朽”的完人。在曾氏一生涉猎过的“浩如烟海的著述中,明末清初伟大思想家王船山的著述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曾氏一生“事变万端”的文治武功中,刊刻和传播《船山遗书》,在湖南甚至中国的文化史上无疑是一件很重大的举措。从中可以看到,在王船山、曾国藩与湖南“省运大盛”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家族成员作为曾子后裔,一直以捍卫儒学为己任。但是,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基督教却逐渐嵌入以儒学为治家之本的曾国藩家族。辛亥革命之后,曾国藩家族出现了第一批"叛教者",他们背离儒教,纷纷受洗入教。他们利用自身扎实的儒学背景,使得曾国藩家族内部出现儒耶合流与互补的现象。此举既是基督教本色化的表征,更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典范性尝试。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非常重视家教。他曾说过:“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①曾国藩家教当然有许多不合时宜的东西,而且有些地方明显地反映出他立场、观点、性格上的矛盾和两重性。但它的主旋律还是好的,是给人以教益的,有许多东西是可以为今人所借鉴的。立志和敬恕是作人之道教育子弟,当然首先要从教人做人开始。曾国藩教育子弟作人强调立志有恒。他写道:“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②他要求子弟立志走的效法圣贤之路,要认真琢磨,改造自己的品格气质。“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欲求变…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的宋诗派的诗学观、桐城派的古文观,皆随其理学哲学观的确立而形成。至其发展与变化,却又颇为复杂。曾氏前期沾滞于诗,后期专注于文,其文艺观亦即由诗而入,从文而出;宋诗派与桐城派本相辅相成,故其诗文观亦从而相济相生。这便是曾氏诗学观与古文观的形成、发展及变化的过程、方式与特征。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一生的六十二年里,其在仕途上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二十八岁上即中了进士,三十七岁上"越四级而超升",由从四品而骤升为二品,这在"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的湖南,确实少见;对于"五六百载曾无人与科目秀才之列"的曾氏家族来说,门第可为之增辉. 但值得研究的是,曾国藩中了进士后,"服官三十余年",政务繁忙;又带了二十年的兵,打了十多年的仗,戎马倥偬.尽管这样,他在学术研究上,留下的著作却特别多,涉及的面亦十分广泛,他的诗歌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他在学术方面  相似文献   

17.
1863年春,黎庶昌因前一年应诏上书万余言切论时事,为清廷“加恩以知县用,发交曾国藩军营差遣委用,以资造就”.曾国藩很赏识黎氏之才华,“接庶昌延入幕”,即优礼待之.从此,黎庶昌与曾国藩朝夕相处十余年,受曾氏“以躬行为天下先,以讲求有用之学为僚友劝”思想言行的浸染和熏陶,成为“曾门四弟子”之一,俩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师生加父子般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想,他的功利主义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修身时吸收各家所长,治家时家教内容与时俱进,治国则以忠君爱民为最终目标.正是曾国藩的这种内容丰富的功利主义思想使他在社会发生巨变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自己,建功于当代.  相似文献   

19.
梅乐 《船山学刊》2022,(4):105-114
从1906年的日记到1960年致友人的书信,胡适在多处对曾国藩进行了评述。在胡适笔下,曾国藩是修身之模范人物,是桐城派古文的“中兴大将”,亦是带来清王朝短暂“中兴”的著名将相。胡适视曾国藩为修身之模范,是基于一般意义上的修身角度。实际上,他从早年起即不甚在意曾氏那些理学意味极浓的修身名言,对其理学成就更是忽略不提。关于曾国藩的古文,胡适肯定其具有一定的“应用”功能,对曾氏在古文上的具体造诣却论述不多。胡适固然认为曾国藩是使清王朝“中兴”的关键人物,但明确指出曾氏的中兴事业并未长久,并加以批评。总之,胡适以他自己的标准描摹了一个他心目中的曾国藩形象。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为祁门沙堤叶氏谱写序,该宗谱至今保存完好,曾氏文字历历在目,可谓一大发现。 近些日子,外地人说胡雪岩是杭州人,而且弄得热闹得很。章亚光说,胡雪岩的籍贯还用争么?——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