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维森在塔斯基语言真理论框架下提出针对自然语言意义的理论,主张意义和真值条件紧密相关,意义组合性为真值条件组合性。这一理论体现了塔斯基理论应用到意义的价值,展现了真值条件如何衍生于句子结构、清晰表达出意义理论应实现的条件;此外,对经验真理论的分析和阐释表明人类自身的语义能力可使我们判断语义理论是否具有给定语句的真值条件。尽管戴维森语义理论具有上述优点,对自然语言语义理解起到巨大贡献,但是其理论在真值条件充要性、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存在缺陷、词语语义属性解释和对语句逻辑形式和个体词的明确区分等四个方面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探寻言语交际中语义内容和语用意义之间的关系。在语义内容和语用意义之间存在着语用意义等于语义内容、语用意义大于语义内容、语用意义完全不等于语义内容等的浅层关系 ;语用意义和语义内容之间存在直接式、因果式、暗示式、态度式、意图式等一些深层关系 ,分析了在语用意义的产生过程中 ,语义内容对语境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3.
论预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是一篇从逻辑与语言相结合的角度研究预设问题的专论。文章从语形、语义、语用的不同层面出发,对预设的涵义、特征、类型、真值情况作了多方位、多视角的深入探讨,着重指出析出预设对于辨析逻辑谬误,获取更多语言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言语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对隐喻真值条件的探讨中,吉纳比与斯坦哈特分别基于范畴归属和可类比性刻画了纯粹的语义真值条件。如果把讨论延伸至句法和语用,将能更深入地反映隐喻的生成和理解。真值条件语用学认为,语句的完整语义可以视为其组成部分经语境调适的内容(及其组合方式)的函数。在范畴类型理论框架下,该调适过程具体可以通过赋予表达式不同的范畴和相应的类型来体现。就隐喻语句而言,语境的调适体现为转变源域类型和限制隐喻函数对性质的选择,首先将源域的类型由个体集转化为性质集,然后通过一个从性质集到个体集的隐喻函数,在源域性质集中提取符合语境的特征性质,如果目标域中的对象满足这一提取出的性质,则隐喻语句为真。  相似文献   

5.
指称概念不仅是语言哲学的基本概念,更是意义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在早期真值条件意义理论中,指称成为意义理论研究的阿基米德点。早期的真值条件论者弗雷格和罗素认为,语言表达式所具有的意义是因为它们直接指称外部实在中的事物。在戴维森提出的系统的真值条件意义理论中,他对指称概念的解释并未直接向名称或谓词与对象的关系指派经验内容。指称在戴维森真值条件意义理论中的基础性作用被消解。指称从意义理论研究的阿基米德点蜕变为纯粹语义学的设定。指称概念的消解与蜕变是从早期逻辑原子主义的微观语义分析到戴维森整体语义理论构建必然的逻辑结果。  相似文献   

6.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隐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比较塞尔“传统隐喻观”和戴维森的“无意义隐喻观”的基础上,文章以后结构主义哲学视角探讨隐喻,认为隐喻具有几个特征:隐喻就是使用;对真值和指称的回答呈现出隐喻的多元化、开放性与创造性;隐喻的不确定性和对语境的依赖性提升了隐喻的语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作为语言的特殊成分,习语的使用需要一定的语境条件,否则容易引发歧义。歧义的辨别和消除有赖于语境,因为意义不是抽象的、游离于语境之外的;同时习语的语义意义也是语用意义的载体,只有运用语用语境的背景知识,根据上下文的语义进行语用分析,透过语义意义看语用意义,才能更好地辨别、认识习语歧义。  相似文献   

8.
在构式语法理论的指导下,文章着重对构式“好你个+NP”的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进行初步探讨。文章首先界定其整体意义,而后分析其构成要素的特征及主观性,并根据语用差异划分为贬责感叹和褒扬感叹,指出处于不同的语法化阶段和等级,其语义重点和语用功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英语still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作为语用标记语的语用特征和语用功能。从语料分析中发现,still作为语用标记语在话语中的位置并不总是位于句首,经常出现在句子中间;still不具有命题的真值条件意义,没有概念意义,而具有程序性意义;still不仅具有表对照的语用功能,还具有转折和让步的功能,表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以及表时间和情状的持续和增量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浅谈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设是语用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义预设通常从逻辑角度出发,研究命题的真值情况。语用预设则把语句同说话者的身份、社会地位等因素结合起来,在具体的语境中研究话语的意义。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而是存在一定的包容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既紧密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尽管两者均研究语言意义的模糊性,语义范畴模糊是语用模糊的基础,但是前者侧重于自然语言意义模糊性的静态研究,而后者主要关注语言交际中的模糊性。该文在回顾分析国内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两者的研究范围是不同的,并通过实例进一步澄清了两者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3.
模糊限制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结合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对模糊限制语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进行分析,认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在语义层面上修正命题的真值条件,在语用层面即人际功能层面上增强话语的可接受性,在语篇层面上可视为标记话语文本宏观结构的信号。  相似文献   

14.
模糊限制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结合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对模糊限制语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进行分析,认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在语义层面上修正命题的真值条件,在语用层面即人际功能层面上增强话语的可接受性,在语篇层面上可视为标记话语文本宏观结构的信号.  相似文献   

15.
广告中修辞手段的关联性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中关联准则理论同时照应了话语的表面意义及言外之意 ,也为修辞现象提供了科学的解释机制。修辞格的使用使语义关联和语用关联并存不悖。文章在现有关联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广告修辞中的具体言语实例 ,阐述了这一理论的语用价值 ,揭示了关联理论框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义歧义与语用歧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诸家学说的基础上,将歧义分割为语义歧义和语用歧义两个范畴。对二者的分割原则以及各自的定义、分类、产生条件等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否定副词"不"单独使用的几种情况.从"不"独立成句、"不"在句首独立使用、"不"在句中独立使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描写,并对"不"单独使用的情况进行了语用和语义的考察,揭示出它所表现的否定语义及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8.
翻译就是翻译意义.意义包括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在翻译实践中,为了真实地传递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当语义意义对等和语用意义对等无法同时实现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传达出原文的语用意义,最大可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基于开放世界预设的3-值逻辑的列表证明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鞠实儿等(2003)在开放世界预设和真值条件理论基础上,构造了3-值语句演算系统SLO及其形式语义理论.该文采用Priest(2001)列表证明的表述形式,结合Fitting(1995)多值逻辑列表证明实质,克服两者的一些缺陷,给出了一种改良的3-值逻辑列表证明方法.针对SLO的形式语义,该文给出各个联结词的列表证明规则,构造出列表证明系统SLO*,并且证明了这一系统相对SLO语义是可靠的和完全的.  相似文献   

20.
歧义是一种模糊语义形式,把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语言研究者却甚少涉及。通过对英语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歧义这一现象的分析,论述了人们在言语行为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借助多层语义所产生的施事效果;简单回顾歧义的性质和分类、从语用角度探讨歧义在社交互动条件下对语言交际行为的意义和效用,这对语言研究与外语教学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