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生产力问题要结合各交叉学科,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把人作为自然社会之真正的主体,从主体能动性、主客体相互作用及对立统一中理解生产力;要把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从整体上多层次多方面认识把握生产力的规律,更好地促进社会整体生产力的发展;要把生产力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注重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对生产力内容的丰富和发展.由此出发,生产力应理解为主体开发利用客体并协调主体客体使其共同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本质是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之间的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它包括客体主体化、客体自身对象化,主体客体化、主体自身对象化几个方面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正确认识这一点对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实践与真理的关系,与时俱进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然物质世界到人与 社 会自身,再到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的变化过程。当代社会中,精神客体成为认识的主要对象 是客体自身逻辑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精神客体的价值在于其所包含的知识性和创造性。以 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客体满足人类主体需求的价值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越来越看重自身安全、人格尊严和生命质量 ,由此而产生的精神损害赔偿纠纷常使人陷入苦恼。我国近二十年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从无到有、从简单到趋向成熟的发展过程 ,反映了法律对人的关怀已从物质世界扩展到精神世界。2 0 0 1年 3月最高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布以后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法学界再度掀起对精神损害赔偿研究的热潮。本文试图阐明该项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探讨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权利主体和客体等问题 ,并提出进一步完善该项制度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然经历从自然物质世界到人和社会自身,再到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的变化过程。科学技术是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越来越成为人类认识的主要客体,这正是客体自身否定之否定逻辑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清醒认识和主动把握认识客体向科学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了教育活动与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说",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理论.这一理论被广泛地接受并且发展成了我国教育的基础理论.该理论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是一大悖论.也正是这一"悖论"使我国当前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和误区.只有彻底摒弃"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之说",树立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才能彻底挣脱这一"悖论"的影响和束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了教育活动与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说”,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理论。这一理论被广泛地接受并且发展成了我国教育的基础理论。该理论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是一大悖论。也正是这一“悖论”使我国当前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和误区。只有彻底摒弃“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之说”,树立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才能彻底挣脱这一“悖论”的影响和束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人不是与生俱来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体,更不是与生俱来就是自发社会关系的主体(或主人)。人的主体地位及与主体相应的客体及其地位的确立,都是在人认识自然和社会、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上的主体与客体的确立,是人类历史步入现代社会的标志。但是,这种主客体的确立及其相互关系的形成,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能否保持住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类当今乃至未来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相似文献   

9.
论主体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体具有能动性,表现主体能动的选择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在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主体能动性所产生的认识结果是否正确要依靠实践检验,认识与实践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能动作用的发挥要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所认识对象的自身规律性等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人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学习专业知识和运用科学方法充分有效地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形成对客体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有丰富的认识论思想。其认识论思想中关于主客体的历史生成、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建构受一定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并在生产劳动基础上实现主客体辩证统一的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进行了实践唯物论的发生学探源。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高校德育的主体与客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给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随着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特点和要求的变化,原来那种主体道德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高校德育教育主体与客体间存在着互动性,德育客体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靠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靠主体教育形式和方法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需要德育主体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12.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价值主体是人 ,价值存在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属人性和客观性两重属性。人的价值是人对人的意义 ,人作为客体的价值说到底是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自我创造、自我服务、自我实现 ,是主体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人与物及其关系,包含三个实质性问题: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人与社会关系的本质。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一致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的活动本身及其结果。它又具有同人的相对独立性;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存在;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是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研究人与物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具有理论与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认识论在客体和主体研究上的深化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哲学认识论的发展现状 ,着重论述了当前在客体和主体研究方面的深化与突破。在客体的研究上突破了过去局限于对宏观对象的实体性认知过程 ,转向对微观对象的认识机制、特性以及客体中的主体性考察 ;在主体的研究上突破了传统认识论所关注的对主体能力以及认识过程的客观本质考察 ,转向对主体内在结构、主体状态的宏观背景等诸多问题的多层面探讨 ,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贪污罪的概念及其处罚原则,从历史出发,论述了贪污罪的社会背景,并从造成的危害性上,说明了要认真研究的必要性.论述了强调以刑法的条款为依据,轻重的处罚规定的划分以及危害性.从贪污罪的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即犯罪的客体、客观要件、主体和主观要件,着重分析了贪污罪的客体和主体,均从特征出发,使人易于区分,贪污罪同其他侵犯财产罪的主要区别.使之能准确地掌握与运用法律武器,打击该类犯罪.  相似文献   

16.
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认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正确地解决了主客体的本质和属性问题.主体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理性属性;客体具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和三个基本属性即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三个不同层次即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要从主、客体的内在联系中把握它们之间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历史总合力是历史主体合力与历史客体合力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交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力量。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历史主客体各种动力因素综合作用方式的概括和反映。历史总合力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命题:历史主体合力和历史客体合力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客体合力和历史主体合力统一于社会实践;历史主体成为历史客体的统治者和主人,这是历史总合力运动的必然趋势。历史客体合力和历史主体合力通过“动机”,“活动”,“结果”三个层面交融在一起。它在原始社会、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具有不同的质态。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终决定着历史总会力的量。  相似文献   

18.
从实践的、社会性的观点看,认识不但是能动的反映,而且是全面的反映;它不仅反映着客体的性质、关系、结构和功能,而且还反映着主体的需要、能力、活动以及主客体关系。因此,认识是对主体和客体的全面反映。如果我们承认物质概念的宽泛性、主体和客体的内在关联性、认识的差异性、认识类型的多样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部分的逻辑一致性,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反映的全面性。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信仰主体、信仰客体、社会环境的角度入手,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个人认识水平,注重情感培养,进行心理引导、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发展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建立开放型的信仰教育体制和优化社会生活环境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党和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邓小平深入地揭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理论教育主体是由理论教育客体转化而来的;理论教育主体要能继续胜任这一角色,必须不断地把自己转化为理论教育客体继续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和理论教育客体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