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的形成,有一个长期演变、发展过程,本文拟对这个过程作些分析研究。一、对“儒”字、儒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儒”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为什么被后人称为儒学呢?以他为首所建立的学派为什么被称为儒家学派呢?对此,前人已进行过一些解释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首篇。为了强使庄学符合儒学,不明“小大之辨”、未窥“庄学四境”的西晋儒生郭象,篡改庄子原文并加以系统曲注,导致旧庄学误以为《逍遥游》充满错简衍文且义理混乱矛盾,又误以为“鲲鹏”“大知”“尧舜”为庄子所褒扬。在复原《逍遥游》原文的基础上,作者无懈可击地抉发了被郭注遮蔽千年的庄学奥义。  相似文献   

3.
汉初儒学演进史略□刘周堂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成功,宣告了法家学说的胜利,中断了儒学跻身政治舞台的道路,焚书坑儒的劫难,更使儒学遭受了致命性的打击。但秦王朝的迅速崩溃,又使儒学的东山再起出现了生机。刘邦即位伊始,叔孙通就主动劝说刘邦征用儒生,起草朝仪,并且...  相似文献   

4.
王充视著书立说之鸿儒为儒生的最高层次,肯定其文化创造力,空前突出鸿儒与“立言”的价值,其儒生观对于儒生的自我定位、儒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汉昭帝刘弗陵即位 (前 86)到西汉末的约一个世纪 ,是西汉政治和经学发展的一个相对独立时期。就政局而言 ,外戚与中宦交替专权 ,君权旁落 ,政局多变。与汉武帝时期的皇权极盛、高度集权很不相同。就经学而言 ,重用儒士 ,广建学校 ,盛行以灾异论政 ,并出现了政治与儒学合一的现象。儒学和儒生的地位空前提高 ,这与汉武帝时期儒学仅用于“润饰吏事”、儒生往往被“俳优蓄之”也有极大差别。但是 ,经学地位的提高和空前发展并未给经学和儒生带来多少好运 ,诡谲多变的政局不仅使经学盛极而衰 ,也导致了士人的坎坷与分流。很多士人与政治渐渐疏离 ,尽管表现方式各有不同 ,但总体上呈现出一股道家思想回归的潮流  相似文献   

6.
论陈焕章对孔子“理财”思想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氏具有进士和“洋博士”双重学衔,这种特殊的身份认同使他在重建传统儒学时选择了与时人不同的思路。他用近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对儒学进行现代诠释,强调了素被忽略的孔子学说中“理财”的内容,发明了“孔门理财学”,用时人的话来说,“实于孔教中开一新学派”,其思想对于理解儒学的现代转型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论李斯     
李斯(?—公元前二○八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和法家学派的代表,又是颇有才华的文学家。他在秦始皇为统一中国和确立中央集权制的地主阶级新政权的斗争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秦始皇死后立即遭到了以赵高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的杀害,并为历代反动派所恶毒攻击和诬蔑。叛徒、卖国贼林彪也和一切反动势力一样,恶狠狠地咒骂“秦始皇之法”,公开诋毁“焚书坑儒”。而李斯就是“秦始皇之法”的制订者之一,“焚书坑儒”的主要倡导人。因此,  相似文献   

8.
“儒者不入秦”是传统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然而,由对昭王问“儒术”、《吕氏春秋》的编纂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等综合研究,秦人与儒学的关系应被重新认识。自荀子西入秦后,儒学已在秦地广为传播。对固有观念和传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儒学基本上是知识分子拥有的“精英文化”。到汉代,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儒学突破原有形态,转化为涵盖广泛的“大众文化”。本文用“社会化”来概括汉代儒学的这种变迁。所谓儒学社会化是指,在国家政权的倡导、推动下,儒家知识分子及儒生化的官吏通过教育、教化的手段,将儒学的文化知识、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灌输给社会的各个阶层,使之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信仰和生活模式。这一文化进程不仅对儒学自身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传统思想文化、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对国家社会生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今日所称的“儒教中国”就是汉代儒学社会化的结果。以前,学术界对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学与国家政治的结合注意较多,相对忽视了儒学对社会生活的浸润.本文就这一课题做些探讨,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0.
一在中国思想史上 ,魏晋玄学是极关键的一段。玄学兴起之前 ,中国思想史上的“轴心期”———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思想何其自由 ,文化何其繁荣 !其后 ,秦、汉皇朝以武力建立大一统的专制政治秩序的同时 ,又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确立了大一统的思想和文化秩序。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自由思想的“轴心期”辉煌 ,从此成为历史的绝唱。两汉400多年间 ,儒学为皇朝所独尊 ,经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 ,董仲舒等一批批儒生不断地变脸登台 ,鼓吹“天人感应” ,编造谶纬神学 ,宣传君权神授 ,为专制统治造舆论张声势。两汉经学机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首篇。为了强使庄学符合儒学,不明“小大之辨”、未窥“庄学四境”的西晋儒生郭象,篡改庄子原文并加以系统曲注,导致旧庄学误以为《逍遥游》充满错简衍文且义理混乱矛盾,又误以为“鲲鹏”“大知”“尧舜”为庄子所褒扬。在复原《逍遥游》原文的基础上,作者无懈可击地抉发了被郭注遮蔽千年的庄学奥义。  相似文献   

12.
汉宣帝在西汉儒学发展史上功不可没,这表现在奖掖儒学、劝勉儒生、扶持儒经等方面,特别是他的临终安排,开启了儒家"周政"新风,为西汉元帝、成帝以下儒学社会化的全面展开作了准备。  相似文献   

13.
论朱熹关于中庸的语义辩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禅学对儒学的影响造成了儒学的神秘化倾向,它表现在程门道南学派静中体验未发、追求不可名言的直觉取向上。于是,以觉代知,并把人文奠定在私人性的直觉体验而不是公共性的、可以传达的知识的基础上就成了宋代儒学的主导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儒学在什么意义上还是儒学,在什么意义上才能与禅学区别开来,就成为一个时代性的问题。朱熹通过对作为儒学道统精神内容之概括的“中庸”一词的创造性诠释,即把“中庸”定义为“平常”、“合理性”、“合逻辑性”,承诺了儒学在其本性上的可理解性。从而,克服了宋代儒学的神秘化倾向。由此,儒学在朱熹那里发生了成为理学、成为知识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学的中道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学的中道性格李翔海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庸之道是孔子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后儒称作“圣之时者”(孟子语),是“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的(朱熹语)。而中庸之道在孔子那里既是一种最高的德行,也代表了一种最高的智...  相似文献   

15.
白效咏 《文史哲》2023,(5):157-164+168
关于公元前212年坑儒一事,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另一部分则怀疑是虚构的故事,实际坑杀的是方士,形成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对《史记》《汉书》所载“坑术士”“杀术士”的理解不同。考之于典籍,秦汉时期的术士一词均不作方士解,方士被称为术士始于三国时期。结合许慎《说文解字》和《汉书·宣帝纪》《夏侯胜传》所载本始四年诏书等资料来看,两汉时期术士一词其实指的就是儒生,“坑术士”无疑就是坑儒。秦始皇对于方士,仅仅限于考校虚实,并未坑杀,仍寄希望于他们为自己寻找不死仙药。从历史逻辑来看,留意于仁义之际的儒生与秦所奉行的法家治国理念并不兼容,秦帝国建立后,儒生集团与秦始皇龃龉不断,将“坑术士”理解为坑儒也更符合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的先秦儒学研究 ,只不过是中国 2 0 0 0多年漫长学术史中短暂的一个片段。然而 ,就是这短短的一百年 ,却浓缩了中国文化精神之源泉————先秦儒家由盛而衰、荣辱交替的历史。当今世界性的儒学热既为先秦儒学研究创造了机遇 ,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挑战。1  滥觞于先秦孔、孟、荀之儒家学派 ,我们若将其称作原始儒家或与其它诸子并行的“子学时代” ,那么 ,从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 (道学 ) ,再到清代朴学 ,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一漫长的儒学历程视为“经学时代”。“经学时代”的最后一批大师却成了本篇近百年先秦儒学研究的先驱人物。无疑 ,…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政治机构的设置问题,在大臣中曾发生过争论,先是王绾、后由淳于越等人建议秦始皇采用分封制,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而丞相李斯,却力主设郡县。他说:“三代之事何足法。”并给淳于越等人扣上了“不师今而学古,惑乱黔首”的帽子。 很明显,所谓“不师今而学古”,是针对淳于越等人提出的分封制来说的,此外就不再包含别的什么意思。可是,后人不察,由于秦始皇听信了李断的话,分天下为36邯,其后又为防止儒生“以古非今”而实行李斯建议的“焚书坑儒”政策,于是就称秦始皇“厚今薄古”。  相似文献   

18.
秦始皇是重视法的,也制订了不少成文法。但是有法不一定就是实行“法治”。第一,秦始皇有法不依,等于无法;第二,在先秦时,法治是以法家学说为指导的,秦始皇的所作所为与法家学说颇多不合,他通过烧书打击诸子之学的同时,法家学说也受到了严重打击,第三,实行法治的最理想的人选应是法家,但在秦的朝廷中,秦始皇并未任用这些人,他们在秦的命运不佳,像韩非入秦即被关入监狱,最后被药死,遭遇更为悲惨,第四,秦始皇是从“百家争鸣”的时代生活过来的,治政不主一家,而是几家并用,是个实用主义者;第五,封建社会里的法是治民的工具,不能治统治者自己,这既缺乏公正性,也失去了法的普遍意义和作用。再说,中国人民受儒家思想教化很深,自称“礼义之邦”,讲究伦理、道德、良知、人情等,而这些往往是法所干预不了的。这就决定了: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根本不具备法治的条件,不可能实行法治,秦代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晋辟雍碑·碑阴》所反映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晋辟雍碑.碑阴》可以看出:《晋书》有关地理记载多有疏误;西晋各地儒学发展不平衡,文化中心在北方,但西北边地发展迅速;郑学、王学并存,反映了晋初统治者在经学学派上的兼容并蓄;晋初儒生取名仍多沿用单名的习俗。  相似文献   

20.
墨子是先秦“新儒家”论——从墨子“非儒”看儒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绪义 《云梦学刊》2010,31(2):32-37
如果根据确立学派的两个条件(一是思想者自称,一是基准概念和观念),墨子并没有建立一个所谓的“墨学”,墨子和孔子一样并没有创立学派的意图。墨子和孔子的基本精神是相似的,并坚持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因此,不存在在儒学一尊之际,墨学却消亡了这一说法。研究墨子哲学,首要的当然是坚持严格的历史性,区分孔子与儒学,确切地把握孔子与墨子的哲学精神,同时回到诸子发生的历史境域。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墨子哲学实际上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哲学精神。墨子非儒,反对的是儒学的教条化和庸俗化,坚持的是孔子的正道,因而,墨子所开创的“墨学”本质上是一种“新儒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