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恒联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86-88
文章以现代音义分析法论证了六组同源词,即:该与垓同源,词源义是具备;讓(让的繁体)、攘与禳同源,词源义是推;誉与举同源,词源义是称举;诐、皮、披、破、簸与铍同源,词源义是破析;诐、坡、波、颇、陂与跛同源,词源义是不正;讦、揭、楬和碣同源,词源义是高举。 相似文献
2.
袁健惠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5):11-16
传统上的同源词研究大多是立足于音近义通,笔者以《同源字典》为研究对象,就其所收录的同源词在形体上的不同表现逐类作了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同源词在形体上有一定的关系,研究同源词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借助字形。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阐述了字形视角可作为同源词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是汉语语源学的一部力作,是语源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然其对同源字语音关系的标注尚留有疑窦。本文依据王力先生在《同源字论》中确定的语音标准,对字典所收列的1029组同源字的语音关系进行了全面核查,在已经刊布的《〈同源字典〉语音关系标注献疑》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变通存疑、归类待商两个方面的问题,呈请方家释疑解惑。 相似文献
4.
试论汉语中的异读字——兼论异读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娥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64-66
异读是汉语音读方面的特有现象,但同时也给人们的学习带来了不便。本文拟就异读的辨识,异读产生的原因以及异读字、词的规范等问题试作论述,力求弄清以上问题,使人们对异读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侯尤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本文以《说文解字注》中因声求义的训诂为依据,归纳成五类材料,分析了段注中的同源字情况,最后简述了段氏在同源字研究上的特点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6.
林伦伦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3)
<正> 一、关于“训读”在方言中,有一种“用方言口语常用词的字音去读另一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的现象。“汉语语言学称这种张冠李戴的现象为训读。”如潮汕话读“夜”为“暝”,读“昔”为“早”,读“亦”为“也”,读“打”为“拍”等等。本文把被读错的字,如“夜”、“昔”、“亦”和“打”等叫做训 相似文献
7.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正确认识同源字之间的语音关系,是确立恰当的判定同源字语音标准的关键。迄今为止,对于这一问题提出系统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语音标准判定大量同源字的学者主要有章炳麟和王力两位。我们在研究了章、王二氏各自的论述以及所列举的大量同源字材料以后,感到他们的语音标准都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此,拟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王力先生在<同源字论>中确定的语音标准,对王力<同源字典>所收全部同源字的语音关系一一校勘核查,共发现准双声误为邻纽、准旁纽误为邻纽、准旁纽误为准双声、邻纽误为旁纽、旁纽误为邻纽、旁对转误为旁转、对转误为旁转等七个方面的标注失当75处,兹分类胪列,以供字典重印时参考,并呈方家惠鉴. 相似文献
9.
王作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3):66-69
"亦声字"是汉字体系中具有重要认识价值的结构类型之一.亦声字概念肇端于<说文>,但<说文>未能对小篆体系的亦声字进行穷尽性的标注说明.以<说文>所录"重文"为考察对象,认定"重文"中的亦声字54个,归纳<说文>亦声字的构成方式:静态分析可得两种,即加注偏旁和改换偏旁;动态分析可概括为一种,即加注形旁;具体包括:独体字加注形符、会意字加注形符、形声字加注形符. 相似文献
10.
谈承熹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一汉语同源词的研究由来已久。东汉刘熙为探求词的得名由来,做了一部声训专著《释名》。汉代以后,音义关系的研究续有进展,较有影响的是宋人的“右文”说和清人的“右音”说、“音近义通”说。这些学说不无缺点,但对语源理论的建树还是做出了贡献的。晚近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转注假借说》一文中说:“盖字也孳乳而浸多,字之未造,语言先之矣。以文字代语言,各循其声,方语 相似文献
11.
王力先生一方面在《同源字典》中提出"通假字不是同源字,因为它们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即凡通假字双方其意义是一概"不相通不相关"的,另一方面又在其《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将许许多多通假字同时列为同源字,前后相反。从汉代至清代对通假字的注释一般不将其意义相通相关者排除在外,这是已经形成的否定不了的历史传统,所谓"不相通不相关"论不但不符合通假字产生的历史事实,而且更是难以推行的,应当承认通假字与同源字是有交叉的。 相似文献
12.
马文熙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汉文字与汉语中词的关系,显然不同于字母文字与屈折语中词的关系,对此,中外许多学者曾有过论述,如:汉字系统是完善的表词文字体系;是兼表词和词素的文字体系;是语素一音节文字;在许多情况下,“是把单独的词汇项和语法项当作一个整体的书面表达”.不少论著还分析了一字一词、一字多词、一词多字等汉字与词的对当关系,从多角度探讨“汉字的语言性质”.然而,这些论述和探讨,大都着眼于某个或某些完整的汉文字与汉语中词和词素的特殊关系,并未深入到合体字结构的内部,去研究某些独体文和某些合体字在组构新合体字时的语言性质.本文意在揭示:许多独体文和合体字是以语符或书面词的身份进入新字组字程序的,就是说,存在着“以词组字”的特异现象. 相似文献
13.
官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自然科学是一个动态系统,而不是一堆完备知识的堆积。自然科学的发展犹如社会的发展一样,遵循它固有的规律。为了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揭示科学发展进程的本质,把科学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在一个统一的历史长链之中,而这个长链的每一个大环节就是科学形态。(一) 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态不是个体的结合物,不是各种互不相干的社会现象的机械总和,而是一个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社会机体”。他说:“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 相似文献
14.
于智荣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4)
音同音近,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又由同一语源滋生出来的一组词为同源词。为同源词而造的一组专门书写符号为同源字。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由于未强调同源词语源上的亲缘性和字、词不分等理论上的缺陷,故在同源词系联中,把一些通假字、同义词、同音分化字、异体字等亦误为同源词。 相似文献
15.
张华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
2005年第1期《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的《不能混淆同源字和通假字的界限——从两篇文章对两种文字现象的混淆谈起》是从《语文建设》两篇文章中使用的通假字与同源字概念的混淆谈起,主张不能混淆同源字与通假字的界限。考之于语言材料,实际上通假字与同源字是有交叉的。同时对“怎样判断同源字”及一些古今字的例证也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6.
柳建钰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1):133-137
汉字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一字多职,因为文字的兼职过多不符合汉字区别律和表达律的要求。汉字分化的动因大致包括词义引申、命名造词以及文字借用等三种。词义引申是在现实的组合关系中实现的,在表达时,语言中的词需要和语句中的其他成分搭配才能发生意义变化。而命名造词则不需要借助于语句成分的搭配关系来实现,对于命名造词的研究需要放在聚合关系中来考察。文字借用可以使汉字与汉语表达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解,但它与文字的区别律和表义性相冲突,因此会产生分化,以恢复汉字形义统一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章季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4)
在汉语发展史上,用音、义的同一性作标准,可以把汉字划分成许多字族或宇群.同族的字具有共同的语根,称为同沅字.中国学者研究同沅字之学,有着古老的历史.《六书》里所说的“转注”,即指同沅字.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首”就是为头,为根;“转注”、“相受”皆指意义上的通连.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一类字族中,有一个根字为头,同族的汉字都由根字派生而来,与根字的意义相通连,考、老二字叠韵,都具有“老”义,其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氏文通》动字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子恒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51-54
《马氏文通》的动字论主要包括动字的概念、分类、语法特点和用法等。其中内外动字的区分缺乏可操作的依据,而且汉语的句、读又不像马氏所说的一定有语词,散动和坐动的区分也没有实际意义。可见,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还是应当从汉语的实际情况出发。 相似文献
19.
郭瑞祥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5)
老子哲学究竟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老问题,且争论的双方长期以来一直顽强地对峙着,大有“永远说不清”之势。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细细地考察一下就会发现,除了客观方面的原因之外,研究者的方法论亦大成问题。凡讨论老子哲学性质的人,几乎都认为:“道只有是气之类的物质性的实体,老子哲学才是唯物主义的;否则,便是唯心主义的。”因此,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道”是否是“气”之类的 相似文献
20.
黄金贵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3):55-64
王力很有影响的《同源字论》,将同源词与同义词论定为有从属关系:同义词是同源词中占很大数量的一类.这是违背事实的误断,并且所主同义词完全偏离了他自己提出的"一义相同"观.此论对同源词研究与同义词辨释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其实,同源词与同义词是两种不同属性的语言现象,两者在组合的性质特点、标准以及研究目的、方式上都不相同.但它们有渗透关系,两种研究也能相互作用,主要是同源词研究对同义词辨释的作用,同源求异法--异形求义法与声符求义法,是对同义词辨释有独特作用的重要方法,探讨同源词与同义词的关系的重要意义,就要认识两者的渗透关系和同源求异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