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虽然涉及法律方面的内容不多,但是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法律思想."道法自然"是老子法律思想核心."道"即法自然.而无为而治则最符合自然之道.老子的思想是由"道"展开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老子开创了道家思想的先河,其后道家学者如庄子、列子、关伊等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无为、虚静等思想.从中国古代社会到当今老子思想不断传承发展到现代,其对社会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现在中国在发展中提倡和谐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小约瑟夫·奈1990年提出"软权力"概念以来,国内学者对于软权力的研究可谓成果丰硕,但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或囿于小约瑟夫·奈的软权力理论论说.其实,小约瑟夫·奈只不过是软权力思想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如此受重视的原因在于他第一个将软权力理论化.而从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史来看,修昔底德的启示和葛兰西主义的思想传统对于软权力研究均极其重要.它们以及其他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如国际机制理论、国际社会学派、建构主义等,共同丰富和发展了软权力思想,并对治国谋略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1932年,朱光潜同志《谈美》初版问世。这本书既反映了在《文艺心理学》中的观点,又“有些处是那部大书所不详的,有的是那里面没有的”,这里有他“自己最重要的理论”。(见朱自清为《谈美》写的序)1980年朱光潜同志《谈美书简》初版问世。这本书既答复了一些求教者的询问,也答复了一些责问。他表示决心“清理一下过去发表过的美学言论,看看其中有哪些是放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处世思想两大主流之一。老子的无为哲学是一种受挫者的哲学,是人们不得意时一剂心理疗药。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先秦哲学史上,一般说来,老庄是一脉相承的。老子第一次提出了“道”的学说,形成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庄子学说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然而,老子哲学体系所包含的是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则是相对主义。从老子的辩证法到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这一发展的逻辑路径,总结和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锻炼提高理论思维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正> 人们在研讨王夫之的历史哲学时,较多地注意了他的“势、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注意到了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历史进化观念。但对于后者,一般都论述较略。我觉得王夫之历史哲学最闪光的部分恰在此处。他关于由禽兽进化到人类,由“夷狄”之“野”进化到华夏之“文”的论述,极其丰富、深刻而精采,可以说达到了中国以至世界近古文化的最高水平。第一,王夫之注意到人类之“质”与禽兽之“质”的差异性。关于人的本质,人与动物的差别问题,直至近代文明诞生以后,才逐步作出理性主义的解释,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人的本质是其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使这一论题从总体上得到  相似文献   

7.
赵沛霖 《人文杂志》2008,(1):129-134
以家父和寺人孟子为代表的"变雅"作者群,是西周末期各种社会矛盾总爆发前夕,从贵族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定阶层.他们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使他们以诗歌为手段,对以周天子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由此而走上了时代政治、思想的前列,并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理想人格:忠贞无畏、正气直节以及道德精神的自觉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历史上广受崇敬的志士仁人,在道德精神和理想人格方面与这个作者群有着诸多联系,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视为他们为前驱.这个作者群的道德精神和人格理想,不但赋予诗歌以全新的内容,使之具有新的时代观念特征,从而促进了文学领域思想观念的提升,而且对推动我国伦理道德和文化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将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置于中国百多年现代化运动的大环境中去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考察,以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邓小平现代化思想。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的著名教育家,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他在实践中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在时间上的“终生化”与场所上的“一体化”,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其生活教育理论,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当今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终生教育实践,形成终生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萨特通过“辩证理性”的整体化演进来确立历史的可理解性基础,以反对教务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证史观”;列维-斯特劳斯则以“结构”的共时性来瓦解“历史”的同一性与连续性,以反对萨特的“人道史观”:虽然列维-斯特劳斯对萨特历史观的批评揭露了萨特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缺失,但其“结构史观”本身也具有不可避免的理论局限。如果以黑格尔辩证法作为参照,这一点尤其显得突出。  相似文献   

11.
顶真和“……是以圣人……”是《老子》文本常见的两种格式化句法.前者蕴涵的逻辑因果、时间先后、层级高下三种维度,皆凸显了道的至上性和普遍性;后者构设的天人叙事和古今叙事,则带有显著的史官思维特征.综合分析这两种句法可见,由于道被挺立为自然无为的至上本体和普遍法则,老子把兼具神秘性和经验色彩的史官话语创造性地转换成了祛魅化的抽象哲学话语.  相似文献   

12.
1994年11月底,清江隔河岩水电站4#机组正式移交投产发电。至此,总共4台各30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除升船机外,整个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建成。这是万名建设者们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取得的丰硕成果。与此同时,清江水电开发总公司坚持改革,大胆探索,总结出了“业主负责,建管结合,流域开发,滚动发展”的新的水电建设管理体制,人们称之为“清江模式”,有力地推动电站建设不断加快。当前,清江公司正面临着流域开发的繁重任务。因此,企业改革要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要加快。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在业主负责制的基础上,明确清江公司…  相似文献   

13.
柳圣爱 《浙江社会科学》2012,(2):109-113,159
老子《道德经》所提到的领导者与现代的心理咨询师都是帮助者(helper)。作为帮助者,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领导者采取无知的态度时能够正确地认识百姓,同样,咨询师持有无知的态度时也能够站在来访者的立场上理解来访者,并无条件地包容和接纳来访者。  相似文献   

14.
从韵味到震惊——再论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涛 《北方论丛》2011,(2):40-44
作为现代性的理论家,本雅明对于现代性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就其艺术现代性而言,传统艺术使人们体验出来的是韵味。而韵味作为艺术的本真性,让人体验的是美,呈现给人们的是膜拜价值。而现代艺术带给人们的体验则是震惊,而不再是作为审美的韵味,呈现给人们的是展示价值。在本雅明那里,这种震惊体验主要表现在电影和现代都市之中。  相似文献   

15.
骆长捷 《理论界》2020,(11):48-53
休谟通过对人性的剖析,结合对历史和心理因素的考察,提出了一种完善的社会演进理论。具体而言,休谟认为人的性欲和自然之爱促使家庭和社群的诞生;人们之间的分工合作则使家庭和社群的发展日益扩大,在此基础上,基本的正义法则被确立,用来保护个人财产,从而使人类的聚居发展到较成熟的经济社会阶段;然而,正义法则的贯彻和个人利益的保障需要专门的人员,这就是政府起源。政府的职能虽然主要在于维护正义法则,但政府的权威则可溯源到战争中人们对军事首领的服从,并逐渐作为一种惯例而获得合法的统治权。政府的确立促使更为复杂的道德和礼仪规范得以确立,文化也得以发展,社会阶层逐渐产生,从而使社会发展为稳定的共同体,也即市民社会。休谟对社会演进的说明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中的人性条件和历史、心理因素,并由此展示了稳定的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公民自由、社会诚信和贸易自由。  相似文献   

16.
17.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其整个哲学系统都以“道”为同心圆而展开。文章首先对老予以前道的涵义做了简单的梳理;其次探究了老子“论道”的三个主要方面:1.实存意义的“道”;2.运行规律的“道”;3.人生准则的“道”;再次探讨了老子“论道”脉络中的辩证思想。老子所建立的“道-物-道”的哲学思想体系,与他的辩证否定的思维方法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8.
以近代西方国家的产生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证明了农村公社作为相对原始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同现代国家存在的根本性差别。研究明确生产组织形态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论证村舍生产方式同集体主义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比较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差异,论证个人主义同现代西方国家的天然契合性,同时也指明了地区环境对生产组织形态和社会形态变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从老子的辩证法到庄子的相对主义转变的理论契机,表现在老子哲学否认了辩证转化过程中的条件性。此说有一定道理,但仅归结到此点,未免失之于表面。由事物的客观对象性转向对主体意识本性的研究,是哲学自身发展的一个必经环节。正是在这个环节上,随着对人的意识及认识能力的批判,产生了哲学上的怀疑主义。中国先秦哲学发展到战  相似文献   

20.
尹振环 《中州学刊》2008,(1):172-176
《老子》,是史官向侯王献上的"南面术".汉文帝离古《老子》最近,而且离战乱最近,所以,他不是用笔墨,而是用自己一生的言行为《老子》的"南面术"作注疏的.后来的唐玄宗,生长于贞观盛世之后,他对《老子》的御注御疏则更多的是从东汉以来的重生、贵生、养生、修身方面来理解的,实是对《老子》重大的负面的修改.不同时期的帝王对《老子》的不同态度,充分折射出了帝王文化与《老子》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