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对公众的情绪反应的报道是一个重要和不可缺少的部分,构成突发事件报道中特有的"情感信息"。突发事件报道中出现大量的情感话语,正是媒体突出"倡导抚慰"功能的体现。本文从情感话语的理论分析工具入手,以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感谢类和致歉类情感话语为分析对象,结合实例从情感话语的语用功能和表现形式两个层面对其描述、阐释和解读,并通过对比中美两家主流媒体在两个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感谢类和致歉类情感话语,来分析中美主流媒介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情感话语的异同点,以考察情感话语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话轮转换是话语分析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话语结构中研究成果颇丰的领域之一。本文拟以电视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为语料,运用话语分析和话语角色的理论从取得话轮、保持话轮和放弃话轮的目的,探究主持人在其中所承担的话语角色。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意识的解放、社会生活的多元分流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写作话语呈现出强劲的挑战态势,表现为精英话语的话语实验、经济话语的强势突入、实用话语的普遍运用和大众话语的兴起.在挑战传统话语的同时拓展了写作话语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场域已成为高校师生话语交流的重要"场所".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呈现主体多元化、媒介多样化、形态碎微化等新特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受到挑战,话语生态"把关"难度加大,话语符号面临"弱化"风险.同时,新媒体场域也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广泛凝聚网上网下力量,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有效实现话语转换,综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新媒体场域更广泛、更接地气、更精准有效.  相似文献   

5.
从运用语言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创新、宣传、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话语,并使之成为社会优势话语的过程。为此,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话语转化问题。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在思想层面上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为大众所需要;必须在语言形式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才能为大众乐于接受;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与语境,才能始终如一地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自建中德气候变化新闻语料库,运用语料库驱动的语言学话语分析法(LDA),对两国媒体气候变化话语的主题分布和话语争论中心进行了对比性分析,探究了中德新闻媒体中气候变化话语的差异化建构及其差异背后所折射的生态观,是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对环境新闻话语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英美主流媒体对2008拉萨骚乱事件以及奥运火炬传递的系列报道进行了批判语篇分析,阐述意识形态如何影响了语言应用,语言又如何被控制媒体的权力阶层用来传播强化自己的意识形态。这些新闻报道采用预设、分类、情态、引语等语篇手段来实现对语篇意识形态的控制,实施话语霸权的功能,达到话语霸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在审美维度上的博弈发生在审美异化与审美拯救之间。在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抗衡中,大众文化突破一元,解构二元,为人的解放和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多元的审美视角;在权力话语与反权力的实践的博弈中,大众文化引领着普罗大众突破了具有着难解的清教主义情结的精英审美权力话语的藩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众审美实践;在“大众白痴”与“觉醒的酒神”的博弈中,大众文化赢得了其在主体性问题上的尊严,最终使沉醉的酒神得以觉醒,主体人格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9.
塞林格通过《麦田守望者》中的主人公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的渴望以及对纯洁的追求,同时对主流道德体系提出质疑,进而对理性、知识和大众文化等权力话语进行了抗争颠覆,可是他毕竟不能摆脱身处其中的状态,在他的抗争和颠覆中我们又可发现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屈从和附和。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对革命话语进行再处理并意图解构主流话语是文坛一个热点,但是这种历史不自觉很快消沉下去,成为一个盲点。在此种背景下出现的《坚硬如水》把矛头重新指向了所剩余的革命话语残骸,并试图绕过先前种种革命话语的处理方式,只从话语自身来解构话语。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严重挑战。然而,大众 文化的盛行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非零和博弈,二者可以良性互动,和谐共赢。以马克思主义 引领大众文化价值观,借助大众文化场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路径是在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过程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属性,关注大众现实问题,转换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极速膨胀,迅速壮大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并不断向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场域急剧扩张,使中国文化的生态格局发生根本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以国家权力为支撑的单向度"灌输"路径,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建立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大众文化的沃土,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话语"。  相似文献   

13.
谈话节目在主持人与嘉宾及观众通过言语互动构建的平台中进行。主持人处于核心地位,节目的顺利进行及有效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话语运用。谈话节目主持人与参与者一起构建话语平台时需遵循话语的得体性原则及互动过程中的合作原则,如话语角色的把握、话境的感知以及质准则、量准则、方式准则和相关准则等。  相似文献   

14.
人际传播运用在大众媒体上,改变的不仅是电视节目的语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大众媒介的传播观念.这种观念上的创新被社会所肯定.作为典型的人际传播集中代表的电视谈话节目,更是为业界与学界广为称赞.但是,在这一看似简单的传播活动中却包含着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节目的进行,是以主持人在现场面对真实的嘉宾,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信息交流而展开的,这就体现了个人话语的特色,也就是人际传播的特色.另一方面,作为节目本身,这一人际传播的内容却是要在大众媒体中进行传播的,具体播出的内容,又必须符合大众传播的规律与要求.在这两方面中,电视谈话类节目如何更好地前进与发展,成为关注的中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和网络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革,网络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和话语传播的新型场域和重要阵地。当前,网络信息霸权、多元文化思潮、网络谣言、网络信息安全以及主流媒体跟进不力等挑战和困境,直接冲击着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建构。有鉴于此,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及技术、资源和理论优势,在把握规律中不断探寻中国共产党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路径。一方面,主流网络媒体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进一步打造意识形态话语的民族特质、现代特质、创新特质和人民特质,形成有说服力的理论作品,并不断推进意识形态话语的网络化;另一方面,强化制度建设,通过依法治网、丰富载体、创新形式、组建网军,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话语承载着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反复生成,其内容和形式充满意识形态意味。意识形态话语由特定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语词要素组合而成,依托话语进行表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属性,以新时代为语境,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旨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其实质在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需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复兴和世界繁荣的战略高度上发出中国强音,展现中国实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层诉求中完成时代出场。围绕唱响话语主旋律、规范话语表达秩序、优化话语表达形态3方面,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新时代场域中延展社会意识空间,发挥发展优势和话语优势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文化结构中,大众文化的涌现,既内含着文化自身变动的轨迹,同时也给现代文化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为大众话语在社会各种话语结构之中的复杂变动划定阐释的界限,理清各自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其在一个合理化的阐释场域当中,为中国文化在现时期的更新找到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当今,大众文化是颇受大学生青睐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方面,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具有"双向建构"关系;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众文化的话语差异博弈中,大众文化又在不断地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主导地位。在审视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之间"建构-解构"交互关系的基础上,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困境的关键是开启双方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不仅是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还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变迁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动态的历史过程。在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开放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大众性等原则,在内容上丰富、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本身,在形式上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大众话语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以人为本”理念逐渐成为我国当代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也成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流话语。对个体性言说的日益关注与重视,使语文教育话语场发生了重要变化:边缘话语呈现出主流化趋势,中心话语则呈现出弱化甚至一定程度的失语状态。教师话语的拔根式批判,学生话语的自由式表达、民众话语的娱乐性狂欢,使得语文教育正在成为个体性言说的狂欢疆域和边缘话语的盛宴。在现代化语境下,中小学语文教育应当规约个体性言说,提倡总体性话语:消减后现代主义的负面影响,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理性看待学生中心论的倡行,坚守教师的合理权威;祛除消费文化的消极干扰,坚持主流媒体的积极引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