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人口转变过程的持续进行,尤其是人口再生产过程受到外在因素的强力干预下,20世纪下半期以来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所带来的重要现象之一就是"人口红利"与老龄化的问题。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无论是"人口红利"还是老龄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家庭储蓄和消费的变化,首先老年人口必然倾向于消费而减少储蓄,所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出现家庭储蓄的不利,进而降低社会储蓄率,再结合经济发展规律,人口老龄化很有可能影响经济发展;但是如果社会养老保障不足,反而会加强人们储蓄的动机,因此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的关系存在复杂的变化。文章从理论和文献研究两个方面论述人口红利理论。同时,由于养老金为代表的社会政策可以影响到居民储蓄,在此最后利用中国数据探讨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与居民储蓄的关系,并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和养老金角度分析了构建中国家庭较好的储蓄和资产配置的社会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口红利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人口发展中形成的良好的人口年龄结构条件,通过劳动力、储蓄和人力资本等促进经济增长。仅依靠传统的人口抚养比衡量人口红利存在较大缺陷,通过就业人口修正以年龄界限作为划分生产性人口与消费性人口的缺陷,得到有效抚养比,再以人力资本为突破口,抛弃生产性人口的个体和时间同质性的隐含假设,得到能力抚养比。同时使用三个抚养比,对中国人口红利发展进行考察,发现中国仍存在一段时期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可以通过鼓励农村隐形劳动力转移,改革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深挖存留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同时需加快积累人力资本,努力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人口红利理论,使用辽宁省相关数据,对人口转变引起的产出效应、消费效应和储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辽宁省居民消费与人口抚养比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是引起辽宁省储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反思流行的人口红利理论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人口红利的概念,即人口红利实质是指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据此提出了个判断:"人口机会窗口"不等于"人口红利";中国有窗口之美而无机会之实;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收获人口大红利.继而尝试构建了广义人口红利理论,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收获人口的转变红利、投资红利、转移红利和转型红利.  相似文献   

6.
以1990和2000年西藏自治区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对未来西藏人口的发展态势作了预测。预测分析显示,西藏正处于人口快速转变之中。未来25年内,随着总人口的变动,西藏劳动适龄人口的规模、年龄结构、比重也将发生显著变化,2010—2030年间将会出现劳动力适龄人口比例最大,社会总负担比最轻的“人口红利”期。西藏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教育、农牧业及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以及外贸和边贸,以实现真正的“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红利和人口负债的特色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是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正面与负面效应,通过与其他国家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进行比较,进一步认识中国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的特色,并提出了开发人口红利与应对人口负债的策略,应在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强培训、调整教育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退休制度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省"六普"数据为基础,运用CPPS方法对云南省2011—2050年的人口红利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云南人口红利的特点主要是:开启时间晚,闭合时间早;红利期短,约36年,其中真正人口红利期为21年。据此探讨了人口红利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延长和拓宽人口红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江苏省"五普"数据以及历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考察了江苏省人口转变的过程及人口红利水平.借助2001-2005年江苏省各市的面板数据,以人均GDP增长率为因变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从业人口比例等指标为自变量, 分析了人口红利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红利对江苏省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相对于资本的作用而言,其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格局已趋于终结,一次人口红利正逐步衰减,将来要想为经济高增长提供人的支撑,就必须转向二次人口红利开发,着力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在这一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借鉴美欧日韩等国家二次人口红利的开发经验,我们发现,开发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是:延长义务教育,强化职业教育,矫正高等教育,优化在职培训,加强健康保护,打破劳动力流动障碍。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是我国持续处于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较早较快的省区,人口红利正在不断减少消退。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结构型"人口红利"转向质量型"健康红利"。构建了测量健康红利的指标体系,基于面板数据对1999—2018年江苏省的健康红利进行了量化评估,并对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红利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质量与健康红利水平息息相关,健康红利不仅能改善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还能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健康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后人口红利时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厚和释放健康红利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健康红利水平不仅要加大医疗卫生投入,而且还要制定相关制度,为收获健康红利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人口增长变动、人口结构变动方面,对兵团人口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认为兵团人口增长缓慢,人口性别比偏高。采用朱宝树先生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P-R-E模型,对兵团适度人口进行研究,提出兵团应以适度人口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对人口的承载水平;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一人口变动研究的参照系,运用标准化方法,分离出生育因素对未来人口总量变动、年龄构成变动的分时间序列影响,以及其与初始人口构成的交叉影响,揭示出因生育变动而产生的人口总量和结构相对变动的分时间序列分布规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生育变动对人口总量的影响力在最大处得到持久保持,对人口的年龄构成影响却在65年后发生转折,像机械波一样“耗散”至消失,人口总量变动对结构变动的弹性也呈现周期性变动。此外,生育变动对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负担比的影响基本一致;但对劳动人口比重和社会负担比的影响,却截然相反。本文在现有人口变动研究的范式上做了新的尝试,并构建了一个核算生育水平变动在未来任一时点的人口效应的方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可比价格和可比货币比较了居民消费和储蓄增长的态势,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居民消费与储蓄倾向的变动特点,指出我国改革以来存在着居民储蓄增长和储蓄倾向上升过快的问题.从居民储蓄与消费变动的内在机制可以看到,居民储蓄倾向过高既有统计方面的原因,也有国民经济变动的内在原因,但与非自愿储蓄或强制性储蓄无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居民消费与储蓄变动关系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通过宏观政策和体制改革来推动这种变动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对人口红利理论发展的轨迹进行了梳理,结合人口红利期的判断标准对河南省人口红利期进行了界定,通过计算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出人口红利对河南经济增长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充分实现河南省人口红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生育率变动的规模效应将长期存在 ;生育率变动的年龄结构效应将在正效应和负效应交替 波动中逐渐收敛 ,最终趋于消逝 ,不如规模效应存续时间那么久远。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应始终兼顾规模 和结构两种效应。我国未来人口老化的加深、人口高'红利'的消失、人口高'负债'的形成 ,是以往和现在 多个时期、多个阶段、多种因素促成的。就生育率而言 ,它包括以往过高的生育率 ,也包括后来较低的生 育率。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 ,我国各地区共同的任务应该是创造条件进入稳定的适度低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1-2008年的统计数据,以抚养系数为指标分析了我国中部地区6省人口红利现状。分析结果表明:作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的中部6省经历了20多年的人口外移仍然处于人口红利期,但这种人口结构优势已趋于弱化,且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同时发现:中部6省经济发展水平与各省社会总负担呈负相关,人口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将使未来该区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面临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8.
"人口红利"的发展和吸收与当地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通过对陕西省人口红利现状、特点及不足的分析,指出开发陕西"人口红利"的关键在于延长第一次人口红利,实现第二次人口红利,希望借助"人口红利"的影响,能够推动陕西的经济迅猛发展,帮助陕西实现"三强"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珠三角地区2000年至2010年常住和户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数据,分析珠三角人口红利的变化趋势,实证研究外来劳动年龄人口对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相应利用人口红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因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而产生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为应对中国老龄化问题,顺利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第二,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四方联合互补反馈的创新机制;第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联合培养的新机制;第四,大力培养"90后"大学生,推动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教育改革,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