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将翻译理论和关联理论结合起来讨论英汉翻译过程中推理的作用 ,认为在翻译过程的四个阶段推理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推理是否成功决定着译文是否能准确传递原文作者的意图。在翻译的过程中 ,推理有助于译者进行解歧、建立连贯性和推导出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2.
科技翻译是明示-推理交际行为,其本质是推理.认知语境影响科技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译者运用关联原则结合源语作者的认知语境仔细推理原文,力求使译文概念准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科技翻译的逻辑思维链就不会断裂.  相似文献   

3.
从翻译研究前沿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谈起,在认识皮尔士哲学思想、溯因理论发展过程、溯因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从皮尔士认识论角度探讨皮尔士溯因本能的假设生成过程和溯因推理的假设评估过程在翻译研究中的体现:翻译单位的动态变化,同一译者、同一文本使用的不同的主客观翻译单位,翻译策略使用中去桎化策略与心理词汇提取过程体现溯因猜想和溯因推理的相融、交互的动态过程。同时对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哲学严谨性、确定性真理观进行探讨,呼吁用皮尔士理论对翻译过程进行反思,以促成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常规关系认知推理与翻译的解码、编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常规关系认知推理与翻译过程,即解码、编码相结合,试图用二者在信息处理上的优势,从认知的角度,利用常规关系认知推理及逆推理所具有的强大解释力和概括力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一种翻译的解码与编码模式,从认知角度来指导翻译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语用学视角对汉英旅游翻译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旨在揭示在汉英旅游翻译过程中,译者大脑思维运作的动态过程。汉英旅游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又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译者从原语及其语境假设中进行推理,并获得最佳关联,并在译文中明示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通过这一研究,本文认识到关联理论可以给汉英旅游翻译提供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将常规关系认知推理与翻译解码、编码相结合,探索在二者共有的理论背景下,从认知的角度,利用常规关系认知推理及逆推理所具有的强大解释力和概括力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一个新的翻译模式,并以认知角度来指导翻译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7.
根据皮尔士的认识论思想--溯因逻辑,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思维习惯的形成,结果指出,译者思维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在猜测本能基础上的溯因推理-归纳-演绎的知识获得过程,即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译者首先本能地运用溯因推理做出假设,并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使用归纳来检验假设,然后再创造性地演绎出翻译规则和理论,最后内化为译者的思维习惯,使其翻译活动的潜意识程度得到提高,从而加快翻译速度.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涉及到两次明示一推理过程.比喻性语言作为交际过程中意义较为隐含的"推理刺激物",在翻译时其意义应是最佳关联下的隐舍与明示的辩证统一.对于比喻性语言翻译来说,隐含是手段,明示是前提,最佳关联是目的.  相似文献   

9.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明示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在翻译过程中既要求"信",又要求"效",翻译是信度与效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行为,任何话语都是具有关联性的。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强调了语境效果及推理模式。翻译是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交际行为,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认知——推理活动。因此,译者诠释原文的时候必须在分析选择语境翻译的过程中调整翻译策略,寻求原文与译文语篇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民族存在着共同的思维 ,但是不同的民族又有各自的思维特点和不同的思维表现形式。英语和汉语有各自的语言逻辑 ,反映在时间、定语、原因等概念的表达上 ,两种语言的排列顺序往往相反。在汉、英翻译时 ,要注意根据目的语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习惯 ,规范、准确地表达出汉英句子和段落的逻辑联系、逻辑思维顺序 ,以达到英汉语言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墨家和荀子逻辑比较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逻辑的内容和性质,总结其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墨家与荀子逻辑的相同点是思维形式与规律在本质上一致,不同点是墨家逻辑全面论述概念、判断、推理,独到阐发援、推、止等推论方式,荀子逻辑略于判断、推理,详于概念.墨家逻辑的缺点是行而不远,荀子逻辑的缺点是独立性较弱,不利于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批判性思维就是严格按照逻辑推理的要求,对于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或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不是一门课程或学科,而是一种理念,需要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清除日常生活中的思维陋习,养成严格的逻辑思维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直觉性和逻辑性,因此,汉译英时对译者至为关键的是用汉语的语法、逻辑思维透析出原文中句子间的隐性关系、层次关系和修饰关系等,然后再用英语的逻辑思维和句型结构正确地再现原文的“味”儿。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丰富的翻译理论思想,虑远思精,鞭辟入里,启人疑窦.当我们回顾鲁迅的观点和思想时,发现鲁迅的翻译思想科学而完整,对于我们今天学习、融会西方译论,建设自己的翻译学体系,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术语翻译是将原语术语的语言符号转变为译语术语语言符号的思维过程,故而术语翻译必然会受到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和不变性的制约。从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和不变性视角,对术语翻译的“现有译法”和“找译译法”进行了探讨。认为: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论断是“现有译法”的理论基础;索绪尔语言符号不变性论断是“找译译法”的理论基础;“找译译法”适用于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现有译法”适用于无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将“现有译法”误用到有译语对应词的原语术语翻译是造成目前术语翻译难,术语误译多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阿拉伯逻辑是在翻译和解读亚里士多德逻辑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在继承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基础上又有了不少的发展。阿拉伯逻辑学家把逻辑当作一种工具性学科,充分强调了逻辑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逻辑由关于概念、定义部分和判断、推理和证明部分两部分组成;另外在模态逻辑和归纳、类比以及逻辑的形式化等方面也有很多贡献。故认为中世纪阿拉伯的逻辑理论在逻辑史上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化适应性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适应性问题。对文化信息的解码及传递、对思维方式和语言逻辑的恰当处理、兼顾语义手段和交际目的、体现“情理”与“文辞”的统一是成功进行文学翻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结合翻译教学中发现的学生翻译语言语用失误实例,探讨了英汉思维差异导致翻译实践中词、句和语篇方面出现的失误类型,发现在词汇层面出现的选词错误、词义误用以及翻译冗余,在句子层面出现的句式结构误用、句子逻辑缺失,在语篇层面出现的逐字翻译、结构套用等皆和中西思维差异息息相关。译者忽视译入语的民族思维特点,从而出现语言失误,同时提出在翻译实践中的相关对策和翻译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从先秦时代起,中国的思想家就致力于逻辑研究,中国逻辑在概念和推理论证等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长久以来中国逻辑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明清时期,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人开始接触到西方逻辑。西方逻辑的系统输入,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对中国文化乃至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