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们曾是普通人,但当他们与"癌"链接时,人生从此跌宕起伏;当他们的生命再次与"快乐"链接时,他们的人生却看似传奇.他们能勇敢地说出"我要活下去"的心声,那股生命的气息让枯树也吐出新绿,他们笑对病魔m这份勇气源自对生命的珍爱,对人生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心生呼啸     
正他们是社会偏见的叛逆者,他们的"幸"与"不幸",都源于他们选择或"被选择"的职业学校。那里有一片宽厚肥沃的土地,温暖湿润如母亲的胸脯,于是他们的生命开始充盈活力,漂亮的翅膀羽翼渐丰,终于腾飞于沃土。腾飞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的自由观来看,当代"经济人"表面上自由自在,但他们的自由实质上是"戴着镣铐的自由",因为他们的自由建立在对物质的严重依赖之上,而且他们的自由更多地是感性的自由,而不是理性的自由。当代"经济人"的感官欲望束缚了他们的深层理性思考,阻碍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使他们的心灵被套上了以下几个沉重的枷锁:拜金主义的枷锁、纵欲主义的枷锁、狭隘个人主义的枷锁、畸形发展的枷锁。当代"经济人"需要走出发展困境,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人本主义批评观在中国获得长足发展.王晓明、葛红兵、谢有顺分别以"精神"、"身体"、"意义"为核心,提出了他们各自所代表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批评观.然而他们在急切地呼唤人性的同时往往滑向功利,使得批评立场与批评实践之间发生了分裂和悖离.在他们身上深刻地体现了历史"中间物"的特性.本文试图从他们三人的批评观以及批评实践出发,理顺他们之间的精神脉络,探讨他们批评观的异同及成败,进而展示人本主义批评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与孙中山教育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和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虽然存在某些差异,但却有着更多的共识:他们均有"科教兴国"的战略眼光,把发展国民教育提高到"国本"、"国脉"的高度;从民主平等的理念出发,均主张普及国民教育;他们重视"体、智、德"全面发展,并据此规范了教育目标;他们都主张改革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他们的教育理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他们来自底层,他们青春、阳光,他们都是"人精"方刚并不喜欢被人称作"卧底"。"我在夜总会里是亮明了身份的。而且,我也没做男公关,用他们的话说:我太老啦。"生于60年代末的方刚今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博士毕业,他的毕业论文是《男性性工作者男性气概建构的质性研究》。2006年四五月间,他以深圳某夜总会"客房营销员"的身份,与该夜总会的男公关们"亲密接触"两个月,并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眼里不揉沙子"。有这么一些人,在他们眼里,什么都是沙子,硌得他们心里难受。尤其是上了岁数,他们看谁都不舒服,看什么都"看不惯"。事实上,这种经常对身边的人和事物"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人,可能是为了自欺  相似文献   

8.
飘雪 《北京纪事》2009,(2):20-23
90年代后期,北京的城乡接合地带成为进京打工人员的理想栖息地。他们成了这里的"主人",在这里居住、生活,进而结婚、生子。而他们的孩子基本都是黑户——他们出生于北京,却并非北京人,甚至也不能说他们是"中国人"。他们是连阳光都找不到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锦州市聋哑学校聋哑学生也有快乐的假期。他们热爱生活,"歌唱"生活。他们用手语红歌"唱响"自己的童年。大家一展巧手赛"歌喉"《,国歌》、《我的祖国》等数十首歌,被他们通过手语传唱出来,让寒假生活更快乐,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汉中后期出现了一批"儒宗宰相",他们是当代鸿儒,享有很高的声誉,就文化素质而言,堪称杰出人才。但是他们所逢之时,相权已经受到严重削弱,在皇权加强的政治体制下,他们难有大的作为。作为"识时务"的儒者,他们中的多数以"持禄保位"为基本的人生宗旨,缺乏责任感,在政治上不敢建树。这也为西汉后期的朝政蒙上了阴影。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于年龄还不大的"红领巾们"来说,他们早已接受并习惯了已定的评价标准,但是他们从未探求过这些标准存在的意义,而"红领巾"评比正帮助他们慢慢实现自我教育,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2.
有这么一群"掌柜",他们足不出户,买家却遍及各地;他们的店铺不在临街闹市,却收入可观;他们用即时聊天软件谈生意,通过快递公司下单发货,需要的工具仅仅是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他们就是经营网上虚拟商店的"网店掌柜"。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作家借用多样的中国文化元素,用英语表述其在美国生存体验和精神状态的跨文化创作,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翻译"的实践行为。在"文化翻译"的实践中,他们自然担当起文化译者的职责,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对中国并没有亲临体验的实际经历,只是少数有过短暂的回国寻根之旅。因此,他们对中国了解和认知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层神秘朦胧的面纱,但他们为什么还要执意充当中国文化的翻译者和诠释者呢?他们的"文化翻译"杂合文本背后隐藏的象征性权力:话语权的争夺、"解殖民"做出的努力和混合杂糅身份的塑造,可予以解释和说明他们的书写意指。  相似文献   

14.
圣义  昌浩 《新天地》2011,(6):1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曾经生活着一批被人们称之为"老克拉"的群族。他们大多出身于豪门富室,在新中国诞生前接受过"洋化"教育,他们目睹或亲历过十里洋场上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生活方式。解放后,他们并不工作,依靠丰厚的"家底"依然过着富足  相似文献   

15.
近来在与几位企业人事经理聊天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毕业生的"人品"问题。如今,"人品"俨然成了不少年轻人的口头禅,看到别人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会笑着说"这是人品有问题",似乎他们对自己的人品已"胸有成竹"。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不少人进入职场,真正需要面临"人品"考验时,他们却表现  相似文献   

16.
(1)依据阿罗诺维茨和吉洛克斯的建议,教师们必须变成比现在更加独特的"知识分子".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应该成为贬义上的"迂夫子"或"老学究".他们应该更深刻地理解与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关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傍老族"这个特殊群体的出现有学校、家庭、社会和他们自身等各个方面的根源.要解决好"傍老族"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加强就业指导,要及时给他们断奶,"傍老族"们也要振作精神,走好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8.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富含天然财富的宝矿"。对孩子们,我们要学会赏识,赏识他们任何一丁点的特长和优点,并通过科学引导和悉心教育,把他们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用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用师爱的魔术棒把他们"烧炼成金"。  相似文献   

19.
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潜意识蕴积了一种因渴求亲近远离他们的传统文化,故乡和大自然而产生的"乡土情结",这种"乡土情结"使他们需要得到情感上的寄托与宣泄,从而影响着他们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和选择,城市电视台开办电视栏目应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20.
农村初中"口语交际"课经常出现"死课"、"乱课"现象,而激活学生的竞争心理,调动他们"说"的兴趣,激励、增强他们"说"的信心,并立足教材,采用多种训练方式,可使"口语交际"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