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北京报纸的妇女副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益世报·女子周刊》、《京报·妇女周刊》、《世界日报·蔷薇》等北京报纸妇女副刊的兴起,为新崛起的知识女性提供了在综合性主流媒体中传播启蒙思想、发挥创作才能的话语空间。在中国女性渐次成长为与男性同等的文化和言说主体的历史进程中,它们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洁的翘楚之作《爱是不能忘记的》 ,虽然由政治性表层深入到伦理的、心理的、人性的境界探讨了女性的真实存在。但从女性视角看 ,作者无非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真爱理想 ,表现在 :一是文本中的婚恋仍然处在意识形态制约之下 ;二是文本中虚构的女性爱情神话只是男性权力文化思维笼罩下的一个隐喻  相似文献   

3.
女高师学生李超之死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事件。男性知识分子借此事件的讨论拓展了女性问题的言说空间,并将妇女解放与启蒙话语相结合,使新女性的形象构建成为现代性想象的一部分,显示了男性知识分子在女性问题上的言说策略与主导地位。而五四女性在新思想与旧道德之间依违离合的处境,不仅凸显了个人身份认同与转型时代之间的矛盾,更呈现出五四时期社会性别问题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4.
兰立亮 《日本研究》2012,(2):118-122
在《静静的生活》中,大江健三郎采用从女性视角细腻、感性地讲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同时,小说中大量文本的引用使女性叙事本身也具有了男性叙事的知性化,两种话语风格纠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叙述的张力,从而使小说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女性视角的发现和尝试使这部作品在大江健三郎小说形式实验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也标志着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琪 《学术交流》2007,82(4):182-185
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在中世纪文学长廊乃至西方文学史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蕴:她们年轻、美丽、纯洁,富有独立反抗精神和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在给读者带来清新醉人的观赏性的同时,中世纪晚期复杂的审美取向和社会风气以及作者既同情女性但又无意识地受制于男权思想的文学观念,又使这些女性形象具有了深层的文化内涵。从女性形象和中世纪文化语境的互文性进入《十日谈》,无疑可为这部一直作为西方文学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代的关节点的伟大著作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马凤华 《学术交流》2006,(7):141-143
在中国,服饰色彩几乎可以被称为第三性征。女性服饰艳丽繁复,男性服饰简洁素淡是人们默认的审美惯例。但是,当我们考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时,却发现男性服饰有如雄性孔雀开屏的艳丽,而女性则有着雌性鸟类的质朴寒素。这一现象与先民的鸟类崇拜关系密切,也是女性担当审美主体,偏重于对男性审美观照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李希芝 《生存》2020,(6):0223-0223,0201
《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最终发表于1946年。代表其创作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充满悲剧的色彩小说。关于<>悲剧的内涵,前人以从社会,性格,文化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深有力的挖掘。有的研究者认为<>寒夜的是消耗性的悲剧。其悲剧的实质在于家庭结构中。有的认为其悲剧内涵在于人物独立人格的缺失。本文将这一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作品置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之下加以考察。从女性经济的独立,女性精神上的独立以及女性意识上的萌动等三个层面阐述女主人公曾树生主体意识觉醒的具体表现。并通过女性生存困境的探讨进一步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从中透视出作品的深层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8.
尹玲玲 《阅江学刊》2013,(6):112-118
作为唯一一部女性所选男性诗总集,《明三十家诗选》延续了男性选家的传统,重清真雅正,重道德评价。汪端重视道德评价的程度甚至超出男性选家,与女性选家季娴的评价系统显示出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试析《简·爱》与《藻海无边》女性文学的文化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媛媛 《学术交流》2006,(5):167-169
《简.爱》打破了以往男性宏大的叙事方式,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展示了女性的内心世界。人们在简.爱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寄予同情。但却从未对简.爱追求幸福的苦难历程上的障碍———幽禁在顶楼上的克里奥疯女人给予一丝一毫的同情。而英国当代女作家琼.里斯正是利用了夏洛蒂.勃朗特笔下这个傀儡式的人物形象,赋予她女性的叙述声音取代她原有的野兽般的咆哮,揭示了迥异于男性声音(罗切斯特先生)的叙述。两部作品,分别从女性文学的文化特质和女性叙事方式方面,揭示疯女人形象心理真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男性诗论与女性诗人的“隔”——朱淑真研究中的一个问题胡元翎作为女性诗人,南宋朱淑真的诗词集《断肠集》一问世,就面临着众说纷呈的评价。而统观这些评价,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隔。隔的原因即在于,以男性视角与评价标准去要求、衡量一个女性诗人,不能正视女性作品...  相似文献   

11.
李健 《唐都学刊》2014,(2):12-14
一、《企业诚信报告》的内涵 所谓《企业诚信报告》,是关于企业诚信建设的一种文本,是关于企业诚信建设的理论认识、理念阐释、实践举措、实施功效、价值评估、经验总结、未来展望的一种文本系统。它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文化建设评估报告》一样,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文本。  相似文献   

12.
岳红 《社科纵横》2006,21(12):195-196
奥斯丁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家,她进行文学创作的年代正是英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激进与传统相冲撞的18世纪末。那个时代,整个社会都是以男性为中心构建的,女性的价值是从男性的利益出发被评定的。面对妇女的地位、职能被严重贬低的状况,不可能所有女性就此沉默,文学界涌现出一批女性作家,她们借助自己的笔来揭示男女的不平等,反对男性文学乃至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桎梏,就这样,她们开始了对妇女的自我探索及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奥斯丁就是其中典型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充分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为我们塑造了一大群五彩斑斓、摇曳生姿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平凡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女性,但大多数是狐妖狐媚、精灵古怪,她们以内在美著称.而我认为其中三类最为动人:一类是痴情女性,一类是知思必报型,一类是才智型.本文通过这三类女性形象来探讨其背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孝经》是一部专门论述孝道与孝治的儒家经典.重读《孝经》需要把握孝道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本义,进一步明确继承和弘扬孝文化的时代意义,更要增强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继承和弘扬孝文化的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15.
田斌 《社科纵横》2009,24(1):101-102
在中国的爱情文学中,赞美女性、贬抑男性的性别观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这一特征在《诗经》的婚恋诗中就已显露出来,并贯穿于中国爱情文学发展的始终。可以说,《诗经》婚恋诗中的性别观对中国爱情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毕蓬 《探求》2001,(4):76-77
季晓燕(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葛彬(广州市委党校语文教研室副教授)所著的《宋代女性文化》一书可视为断代女性文化研究的开拓性著作。作为宋代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种 ,本书以“女性文化”这一特定的视域 ,展示了中国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实践意义 ,由此而探索了这种实践意义所体现的社会价值 ;并通过宋代女性文化这一范本 ,论证了“人创造文化 ,文化创造人”这一具有辩证意义的命题。本书认为 ,女性文化是以性别文化形态为基础 ,以女性的特殊心理为特征 ,以女性的价值观念为核心所构成的一种性别文化。女性文化是中国文…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是名著续写的佳品,它重构了莎剧《哈姆莱特》的人物关系模式,以女性、次子和"关怀伦理"的视角,对《哈姆莱特》中以父权制为背景的男性、长子和"公正伦理"的叙事话语进行了颠覆,重建他者与主体、原欲与理性、肉体与灵魂、女性与男性之间"差异的"和"联系的"关系,关注具体情境中的关怀关系。他解构莎剧的深层意念,暗合了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盛的女性主义关怀伦理思想。其爱情描写,有着对"恶"的形而上学的观照。其女性主义的"性政治"理论,为当代读者提供了评价女性"越规"行为的一个政治视角。  相似文献   

18.
已有跨种族、跨文化婚姻研究忽视了中国男性和西方女性这种稀少但重要的类别。涉外通婚是一个蕴含深刻社会意义并折射出多方面结构性社会问题、价值取向、民族因素的复杂社会现象,应该从理论的深度、战略的高度去思考这一现象及其对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影响。通过调查在爱尔兰的西方女性眼中的中国男性形象,探索性地测量了中国男性对于西方女性的婚恋吸引力,从西方女性的视角将中国男性的形象与西方男性的形象予以比较,分析西方女性的择偶偏好,发现中国男性真正“不那么受欢迎”的原因,从而在文化建构、性别气质和媒体塑造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中国男性在西方世界里形象呈现的深层缘由。  相似文献   

19.
丁杰 《学术交流》2012,(4):186-188
《潜水鸟》是加拿大蜚声遐迩的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著名短篇小说。主人公皮格特最初采用的是不自信分离的交际取向将自己隔离在主流社会之外;后来蜕去了以往的面具变得奔放热情,采取了不自信同化的交际取向以彻底融入主流社会;但婚姻的失败使她远离主流社会再次回归梅蒂斯文化,并以结束自己生命最极端的方式向主流社会做最后的抗争。皮格特作为非主流群体梅蒂斯女性的代表,她在与主流群体交际过程中从分离到同化、再从同化到分离的极端交际取向,表明少数族裔女性在白人主流文化和男性文化的压迫下应采取自信适应这一折衷的交际取向,从而避免共文化群体悲剧的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三国演义》作者的妇女观鲍军海一部《三国演义》在着笔描写众多男子隶功立业的同时,也描绘了许多的妇女形象。虽然除貂蝉、孙夫人外大多着墨不多,但却同样轮廓分明。对这些妇女的描写,有人认为,书中的女性“掉进了以权、忠、义为中心的男性中心”,是女性意识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