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按贫困发生率推算,2005年全省城镇绝对贫困人口96.9万人。城市的贫困相对农村贫困而言,直到在上世纪90年代尚不十分突出,90年代后,城市贫困问题开始显现。根据有关部门测算的贫困标准(*注),利用城镇住户调查资料计算,2005年绝对贫困发生率为4.8%,分别比1995年和2000年减少1.1个和0.9个百分点。按贫困发生率推算,2005年全省城镇绝对贫困人口96.9万人,分别比1995年、2000年增加18.3万人和7.7万人。贫困发生率有所下降,而贫困人口规模却在增加。城市绝对贫困特征家庭人口多,有收入者少对城镇2100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我省绝对贫困户…  相似文献   

2.
农村贫困问题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要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我国扶贫形势不容乐观,仍有大量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绝对贫困人口的85%以上。一、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特征1、我国贫困人口高度集中于农村。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看,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城乡收入分配差  相似文献   

3.
赵国良 《四川省情》2006,(11):18-19
现在有的经济专家,对全国大多数的省在“十一五”规划中,“多数仍然强调工业”,“工业强省……成为共同追逐的目标”,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不符合全国“十一五”规划精神,是不正常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来研究农村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的当期减贫效应,但持续减贫效应不显著。具体表现为仅在缓解农村贫困人口之间收入不平等程度上发挥了积极效应,而对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和缓解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短缺程度上没有发挥积极效应。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不仅具有较强的当期减贫效应,而且具有长期持续的减贫效应。其降低农村绝对贫困程度的效应要大于降低农村贫困人口相对收入短缺和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贫困标准与贫困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标准是贫困测量的重要基础,准确测量和反映中国农村贫困状况首先需要对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方法及其代表的实际生活水平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为此,本文首先全面梳理了国家农村贫困标准的测算与调整方法,采用纵向历史比较与横向国际比较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所代表的实际生活水平,以及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与我国扶贫历史实践中采用过的另外两个贫困标准和世界银行提出的国际贫困标准的差异.然后简要介绍了农村贫困监测体系,并对按照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衡量的减贫成果和多维贫困缓解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符合我国国情和当前发展阶段,是与“两不愁、三保障”相结合的基础上达到稳定温饱要求的标准.第二,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脱贫成就显著,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多人.第三,近年来,我国农村脱贫步伐进一步加快,扶贫成效非常显著.全国和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大幅下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全国和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最后,在扶贫实践中,经常会涉及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单一标准与多维标准、贫困监测抽样调查数据与建档立卡数据之间的关系,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加以妥善处理.本文中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住户调查和国家农村贫困监测调查.  相似文献   

6.
到2000年基本解决目前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 题,缓解和消除绝对贫困,是《国家八七扶贫攻 坚计划》的中心任务。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多少?这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极为关心的问题。根据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分析,1994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992年的8000万人减少到7000万人。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以来,四川城镇化推进速度加快,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但城镇化水平总体仍然偏低,应从促进“两化”互动的角度来推进四川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论“贫困”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难题,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于发达国家。据估计,目前全球共有13亿左右贫困人口,并且还在以每年2500万人的速度增长。为此,联合国曾将1996年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年”,呼吁各国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威胁人类生存的贫困问题。我国在20世纪末的20年间,由于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反贫困政策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扶贫运动,使农村贫困状况得到了迅速缓解,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下  相似文献   

9.
就业是新世纪人们普遍关注而议论最多的话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就业列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四川专门制订了全省“十一五”就业重点专项规划,各地都把促进就业减少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重,并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而四川作为中国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大省,就业任务十分繁重。如何认识和解决四川的就业问题,我们根据四川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和劳动统计年报作一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新时期宁夏农村贫困状况 (一)绝对贫困人口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确定的全国农村绝对贫困标准(668元)测算,2004年底山区八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5.2万人.比2000年减少37.5万人.比上年减少11.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0%,比2000年下降了17.5个百分点.比上年下降了5.3个百分点,从分县情况看,同心县、原州医、海原县贫困状况有较大程度的缓解,绝对贫困人口减少较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研究了1988-2013年间我国城镇居民的贫困问题。以利用“马丁法”计算的各省历年贫困线作为贫困识别标准,发现25年间城镇地区的贫困率下降明显,尤其暂时性贫困和持久性贫困的贫困率已经很低,贫困人口以选择性贫困为主,即消费不足成为我国城镇人口贫困的主要特征。家庭人口多、有未成年子女会有更大概率陷入贫困,而教育和稳定的就业则可以有效缓解贫困。当前我国城镇地区的贫困人口认定和救助主要以收入为标准,本文认为应充分重视贫困人口消费不足的问题,拓展专项救助的范围,同时增大对教育、卫生、住房等基本民生保障的投入,减少低收入群体的过度储蓄,并特别关注贫困青少年的精神和物质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2.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研究□江西财经大学林毓铭一、城市绝对贫困人口逐年攀升、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以往统计的贫困人口,主要指农村人口,“八五”期间,借助希望工程、科技扶贫、幸福工程,向贫困宣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七五”末的8...  相似文献   

13.
引言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问题,消除贫困是人类发展的奋斗目标。当今世界组织以及国外政府为消除贫困而进行不懈的工作,给贫困地区扶持与援助。我国政府从1986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实施扶贫开发。2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和工作力度,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5年的236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3.07%下降到2.5%。与此同时,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开发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贫困人口由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1994年的119.5万人减少到2005年…  相似文献   

14.
工业强省战略背景下的四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十一五”规划即将实施之际,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全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经济发展思路。这一战略的提出为四川进一步利用好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全面完成四川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各项目标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地处西部的四川牢固树立“大开放促大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逐年攀高,增长提速,结构改善。2006年,实现了“十一五”开门红,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回顾“十一五”时期四川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可谓喜忧参半,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十二五”来临之时,四川服务业也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好为了打造一个全新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而努力。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时期将是四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将是矛盾凸显期。认真分“析十五”时期经济运行态势,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新时期经济运行的趋势和增长前景,对于更好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宏观经济运行规律,有效地调控经济运行,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五”期间四川经济发展情况“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率领全省各族人民,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努力实施跨越式发展“,十五”计划大多提前完成,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十五”期间,四川GDP从4010亿元起步,连跨…  相似文献   

18.
2007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一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目标责任考核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省经济再上新台阶,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呈现出发展提速、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活力增强、又好又快的良好局面,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9.
青海农村贫困问题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贫困问题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全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人士所关心的“焦点”。目前,青海农村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仍然并存,农村特殊群体的贫困发生率较高。因此,进一步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扶持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率、发展二、三产业和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扶贫举措,逐步实现贫困地区“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消除贫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一、基本情况与现状、特征分析(一)基本情况、现状分析。2000年,我省农村贫困人口为107.5万人,到2007年减少到58.5万人,下降45.6%;贫困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2007年为10.6%,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为17.7%。与2000年相比,7年间减少了4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00年的31.9%,下降到2007年的16.3%。2001年我国政府正式宣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顺利完成,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随后又颁布并开始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明确提出了这10年间继续解决和巩固提...  相似文献   

20.
记者:“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看到会理县提出了“认识新县情,顺应新期待,实现新作为”的思路,请您谈谈会理近几年的县情是怎样的? 胡坤(以下简称“胡”):“十一五”以来,会理县情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现象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尖锐,社会矛盾凸显等仍然是最大的困难、最主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