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学术界往往局限于从实践活动出发去讨论美感,因而把美感与现实活动中的实际的愉悦即满足感混同起来,该文着重从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同时又超越于实际活动的审美活动出发去讨论美感,指出美感只不相对于审美活动而存在,是审美活动所造就的主体效应:一种自由的愉悦即超越感。它不再以外在的功利事物而是以内在的情感的自我实现、不再以外部行为而是以独立的内部调节来作为媒介,因此是对于超越性的生命活动的鼓励,也因此,才形成统一“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于一身的“超功利性”这一根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术界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主要有;积累和传播人类文化;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借鉴;对人们进行人生观、伦理道德、爱国主义等等教育;开发智力等.我们认为,史学还具有消闲功能,即人们能够有意识地通过接触史学成果来愉快地度过闲暇时间.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产生愉悦的情绪是其特定需求得到满足的结果.例如饿汉饱餐一  相似文献   

3.
美育(即美感教育,又称审美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关于美的感受、美的欣赏、美的选择、美的评介、美的创造等能力的训育;指对人的自身情感、思想品德、个性形成等方面的熏陶。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由于美育是以其理性、形象和情感溶为一体的特色传递信息,所以能有力地激发人们主动接受教育的内趋力,淘  相似文献   

4.
书法,在史学领域有广、狭两种涵义。狭义的理解,认为是著史之初的发凡起例、统一用语问题。广义的看法,认为是史家著史之法。它既要回答史家为何写史,也要回答史家如何写史。前者主要指史家写史的指导思想,即“史意”;后者主要指史家写史的方法,即“史法”。胡三省为《通鉴》作《音注》,通过《通鉴》行文的具体事例,揭示了《通鉴》书法,对广义理解书法涵义,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给治史者以良好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中国史学素来有“史官史学”与“史家史学”双重传统,这两种传统都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在长时间中,“史官史学”都居于支配地位,“史家史学”基本上笼罩在它的根本宗旨之下。近代以来新兴的“史家史学”一旦在政治上取得统治地位,也常常不免演变为新的“史官史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家的角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真正的“史家史学”在崛起,包含官方组织的史学研究、史书编纂,也越来越倾向于建立在史家独立思考、对历史多元反省的基础上。这一重大的转折反映了中国社会本身正在以近代壁垒分明的二元化、两极化、高度政治化的结构,转变为多元化、多极化、经济与文化日益突现为社会主旋律的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后悔是人们最常见的负面情绪之一,但是国内外关于后悔的研究起步较晚。后悔与非理性决策形影相随。人们在决策时常常陷入非理性思维心理误区中,导致后悔情绪的产生。非理性决策思维心理误区主要有:锚定效应、沉没成本效应、思维定势效应、禀赋效应、大众强化效应、认知偏差效应等。"非理性"是人类的特殊心理现象。研究探讨非理性决策行为,可以规避"人性误区",作出理性决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投资者行为拓展为两个维度,即机构投资者理性情绪与个人投资者非理性情绪,以中国2009-2014年沪深两市上市的IPO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投资者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对IPO定价和管理者过度乐观情绪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经济后果,实证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理性情绪越高,IPO公司超募水平越低,个人投资者非理性情绪对IPO首日溢价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构投资者理性情绪和个人投资者非理性情绪都能够塑造IPO公司管理者的过度乐观情绪,机构投资者理性情绪对IPO公司管理者过度乐观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个人投资者非理性情绪越高涨,IPO公司管理者越会过度乐观;当IPO公司高超募、现金流充足时,IPO公司管理者的过度乐观能够加剧公司过度投资等非效率投资行为,损害了公司的整体绩效表现;当IPO公司低超募、现金流不足时,IPO公司管理者的过度乐观能够缓解因资金缺乏引起的投资不足,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公司的绩效水平;当IPO公司低超募、现金流不足时,存在着个人投资者非理性情绪影响IPO公司整体绩效表现的管理者过度乐观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对中国股市存在的"IPO之谜"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对市场监管政策的制定和IPO公司管理层投融资决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爱情的本质是非理性的 ,现实的爱情是以人的性本能为基础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爱情中的理想和想像 ,一见钟情是爱情中的直觉和意志 ,羞怯和嫉妒是爱情中更具非理性特征的情绪或情感。探讨爱情的非理性因素的目的是要人们认真地对待、正确地处理爱情中的非理性与理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审美感受,它是包括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的复杂、交错活动的动力总合结构,是它们合规律性的自由运动.美是自由的形式,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审美作为与这种自由形式对应的心理结构是感性和理性的交融统一,它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亦即人类的理性积淀保存在感性个体之中的历史成果.文学艺术是艺术家美感的物化形态,是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的集中反映.一切艺术创造,都必须经由艺术家的主观审美心理、生理总合运动这个中介,再借助各种物质材料,把他对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因此,文学艺术创造就同艺术家的美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美感具有哪些特点呢?美感在艺术创造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以及艺术对美感又有什么反作用?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左派史学的形成过程中,国际左派的中国研究曾经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左派学人学习国际左派的中国研究,组合、扬弃各种理论资源,建构了本土化的左派史学。中国左派史学对国际左派史学有承袭,也与它有竞争,并力图在竞争中获取本土史家的自主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道德选择过程中 ,非理性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它提供道德选择的心理背景 ,是道德选择的深厚的源泉和强大动力 ,是道德选择的维持和调节因素。鉴于此 ,在我们的道德教育活动中 ,要改变单纯强调理性教育——即单纯强调概念、原则的教育倾向 ,要充分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注重对无意识心理背景的理解 ,重视教育过程中受教育对象的体验 ,加强情感的教育 ,从而使我们的道德教育更能起到实效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哲学对传统理性概念的批判 ,以及后现代哲学的社会基础和科学背景 ,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揭示。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是 :一方面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又渴望确定性 ;另一方面是人们在获得了一些东西的同时又失去了一些甚为珍贵的东西。现代科学所揭示的事物的相对性、非确定性、不完全性破坏了人们旧有的确定性世界观。因此 ,超越传统理性的概念框架 ,构建当代的理性形式 ,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呼唤。理性结构的当代内涵在于 :理性是规定与超越、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 ;理性是逻辑与非逻辑 (隐喻、直觉 )的统一 ;理性是基础 (中心 )与非基础 (边缘 )的统一 ;理性是认识 (真 )与价值 (善美 )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理性与非理性抑或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是当代哲学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冯玉珍教授以极大的理论热情和探索精神,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系统研究,著成《理性的悲哀与欢乐——理性非理性批判》。在该书中,她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出发,以广阔的西方哲学与文化为背景,运用纵横交错的两维手法,对人类精神——理性与非理性及其外  相似文献   

14.
非理性购买行为现象非常普遍,但关于非理性购买决策的定义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非理性决策的现实,对规范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挑战,动摇了效用最大化公理,它用实验方法证明现实生活中的人如何做出经济决策,使经济学恢复它本来的面目。基于规范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中关于“人性”假说的对比研究,发现非理性购买决策是指人们在购买过程中依靠直觉或情感、违反效用最大化、偏好不一致和非完全自利的判断与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15.
认识观是马克思美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认为,美感是一种认识,是对美的认识、反映;美感认识是包含有情感的认识,是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一致;马克思肯定艺术和审美中的认识作用,但对艺术中的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也是极为赞赏的。当代中国美学尤其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来,对美感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范围内进行的,是对马克思美感认识观的继承、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历史总是"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马克思认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历史不能游离于"现实的人"之外,它实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造成的现实运动。唯物史观对历史的这一认识,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并指明了史学研究与历史本身的内在会通性,要求史家在史学的研究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史学研究要强化史家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美育的涵义是什么?美育有哪些根本的职能?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美学界似乎并没有多大分歧。实际上这意味着对美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美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美学家的足够重视。就目前已出版的几本美学教材来看,大都在最后一章谈到一些关于美育的问题,其观点大同小异。如蔡仪主编的《美学原理》认为,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与美感有密切关系的特殊教育,即通过美感来进行教育”。“就它的目的来说,有这样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培养人们对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审美能力,即发展人们正确理解美并获得愉悦的能力;一是培养人们根据美的规律塑造美的产品的创造能力,即发展人们的  相似文献   

18.
史学批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八十年代以来,史学批评的研究日益为学界所重视。综观前一时期史学批评研究的现状,笔者认为对史学批评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所谓史学批评就是人们对史学实践所进行的评判;它包括史学主体(史家),又包括史学实践物化成果(专著);因而史学批评的内容就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对史家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的评判,一是对史著思想性、真实性、艺术性的评判;批评的方法主要有历史的批评、逻辑的批评和比较的批评;史学批评的功用则主要表现为推动史学实践的发展和促进史学理论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装帧艺术中的"有意味的形式"是那些符合形式审美规律,要给人们审美愉悦的同时,恰当表现内容的形式,它所表现的已不仅仅是情感,同时承载着时代风格,文化内涵,商业流行,以及设计者个人喜好等因素,形式的创新必须要跟内容相结合,只有内容创意,没有形式的东西不能给人以视觉美感,但没有内容的形式,则会陷入空洞的形式主义,变成形式游戏。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历史总是"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马克思认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历史不能游离于"现实的人"之外,它实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造成的现实运动.唯物史观对历史的这一认识,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并指明了史学研究与历史本身的内在会通性,要求史家在史学的研究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史学研究要强化史家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