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是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话,那么人类社会生活活动就是人类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源泉,这是因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然而在对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的认识上,唯心主义哲学家由于从思维的、想象的、设想的人出发,而不可能研究真实的人类社会生活活动过程;形而上学哲学家由于只孤立地看到某人、某事、某物、也只看到某个人的感性生活活动,而看不到人类实践的生活活动,因此没有也不可能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生活活动有机整体的发展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第一次对人类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作  相似文献   

2.
社会是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类的历史,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历史的哲学,理所当然地应该包括对人类自身的最一般的概括和总结。然而,国内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对人却没有专门的论述。一些范畴虽然也涉及到人,但没有把人这一社会历史的主体突出出来。只论述了人的活动,人与人的关系,没有对人的本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唯物主义性质、对象、体系的探讨中,研究对象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唯物主义性质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构成的基础和主线。迄今为止,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对象的探讨共提出了如下几种主要观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即现实的人及其发展为研究对象和以劳动、实践等人类活动为研究对象;也有人提出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为研究对象等等。笔者以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不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研究对象的简单推演,也不能是对人类自身及其活动的简单反映,而只能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性质、人类历史运动的本质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发展的基本进程来加以确定。因此笔者提出,以主客体关系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其丰要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物"与"历史"概念的解读,显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本质,以及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过程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从其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解析着手,剖析人类现实历史发展的进步性与现实性,可以让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出来。其中,对"物"的解析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物质生活的生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以及其贯穿于"历史"中的客观规律客观法则。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涵义的分析,涵盖了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过程、物质生活的生产赋予和实现人类存在发展可能性的过程、精神生活依赖物质生活展开的过程、人类社会各层面各领域矛盾运动的过程,以及人类社会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整个人类社会生活是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社会主体的形成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相互作用日趋广阔和复杂化的历史。因此,主体和客体不仅是认识论中的一对重要范畴,而且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本文仅从主体客体相互关系的角度阐释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论述正确处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加快和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对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人的“活动”及其方式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时,特别重视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方式问题。他们讲:“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①因为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衣食住等)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②,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将“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看作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前提”③。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历史的和辩证的。通过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自然日益进入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并成为人类生产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因此对自然的理解只有建立在实践和社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因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是被实践中介过了的自然。同时,对社会的理解又始终只能从人对自然的改造即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出发,即只有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点,从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出发才能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现实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与历史在人类的实践中达到了内在的统一和辩证的发展,最终达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的辩证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制度矛盾,既存在于每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于各个世界历史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本文试从后者的角度对当代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斗争谈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就人类总体历史或世界历史总言,制度形态的变革一般是按照原始氏族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这样一个发展的顺序进行的。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世界上每个  相似文献   

9.
把历史唯物主义放在首位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理论领域的突出问题,也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但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都表明,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的情况下,两者都不可能是彻底的,更不可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科学地说明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了科学的社会实践观,把它做为新哲学最根本的观点,从而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而又能够吸取其“合理内核”,于是便远远超出于费尔  相似文献   

10.
人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的主体性的澄明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哲学家赋予它不同的内涵。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来理解主体和人的主体性,科学地揭示和说明了人的主体性,实现了主体性理论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也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取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智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显现的客观性和价值内涵的辩证性特征,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整和了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律,把历史创造主体与历史发展规律创造性的统一起来,辩证展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从多维视野揭示了自己的全面价值,体现了人类社会系统的、动态的和辩证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解蔽与现代性的确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现代性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历史维度的相互指涉下实现确证的,现代性能够通过"现在"与"过去"的对比来确证自身的进步性与困境,通过"未来"对"现在"的指引来确证自身的发展性与建构.而历史也对现代性存在否证的情况.另一方面,只有进入现代社会,在现代性的指引下,历史对人类而言才呈现出一种解蔽的过程与状态,人类才能自觉地通过现实实践活动深刻认识并进一步创造历史.而现代性也对历史存在遮蔽的情况.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从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出发,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逻辑,一方面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基础、规律,另一方面剖析了现代性的根源、困境、走向.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历史与现代性之间的辩证与纠缠关系以及矛盾与困境,并为上述矛盾困境的破解提供了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3.
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永恒主题之一。世界上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的自我意识,有了人的感情世界,而爱情就包含在人的感情世界中。在人类的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爱就是爱,不附加婚姻、家庭、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等社会生活的各种要求和责任,所以,“爱就是对美的追求”这一本质暴露得比较充分。当然那时人们的自我意识不够发达,精神世界不丰富,对美的追求也不太强烈,而这种追求要实现满足也比较容易,所以这种爱情常常被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所忽视。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以后,就把私有财产看作高于一切的社会因素,为了保卫私有财产…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是马克思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性总结。20世纪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新的挑战;马克思之后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不同的视角在坚守和发展马克思思想或"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以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石"重建"被僵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历史唯物主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面临着重建后的无奈和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旨趣来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跨越时空的,哈贝马斯的理论建树更多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式革新,而不是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15.
历史是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历史始终是人的历史,人也始终是历史中的人。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着的存在,人的生成生成着历史,历史的生成同时也生成着人。人们只能生活在历史之中,而不能生活在历史之外。生活世界是历史生成的结果,又是历史生成的原发基地。生活世界使得历史得以发生、发展和延续。人类历史活动的结果以历史注释的方式积淀成现实的生活世界。人的自身生成过程就是历史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发展命题"是柯亨为历史唯物主义辩护的前提条件,其本质是技术决定论。但是,由于柯亨是从潜能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而没有将生产力看做是一定社会现实生产过程中正在发挥作用的力量,这就造成"发展命题"既缺乏马克思文本的支撑,也与历史经验不相一致。为了解决"发展命题"的理论基础问题,柯亨不得不求助于抽象的"人性"。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是面向经验的具体分析,因此,企图借助于一般的理论公式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论证,这一做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不能相容。总之,无论是从马克思的文本、历史经验,还是就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都不需要"发展命题"。  相似文献   

17.
解放以来,我国的哲学教科书以及其它有关论著,几乎无一例外地肯定,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一九六二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艾思奇同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道: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只能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者简单地说就是物质生产。”往后出版的其它一些教科书的提法与此基本相同。这些提法都把人口因素同地理环境相并列,排斥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外,而只承认物质生产才是社会历史中的决定力量。这种论断既不符合包括原始社会在内的全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也不符合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应该加以修正。首先,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来看,除了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外,还应包括人  相似文献   

18.
(一)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哲学也需要改革。那么,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内容如何改革和丰富呢?为了使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有一个与现实时代相联系的契机,从而反映时代精神,为了使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应该把历史主体活动作为一条“连线”纳入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主体活动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入手展开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体系。就是说,要从人们的现实社会活动中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说明社会历史规律是怎样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活动之中,又是怎样通过人们的社会活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进程中十分重视交往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人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的基本动力。而哈贝马斯片面地将国家、社会经济和行政制度的干预看作主体交往的消极因素,没有从根源上挖掘资本主义社会病症的实质,不可能击中资本主义社会的要害。尽管如此,哈贝马斯的探索应该说是开创性的、独到的,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独到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既强调了经济运动中的历史总体,也凸显了社会实践活动中具体的人。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试图通过“前进-逆退”等方法批判欧洲历史上教条论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而得出实践活动中具体的人的实在性和特殊性,借此回到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视角,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萨特的方法虽然在实践活动中面临一些困难,但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具有一定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