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从停顿看汉语散句的节奏安英姬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句子里的语法关系是靠词语的排列顺序来表现的。因此,停顿显得尤为重要,停顿不同,语义不同。比如:她看见妈妈笑了。这个句子可以有两个停顿处:(a)她看见/妈妈笑了。(b)她看见妈妈/笑了。(a)表示:...  相似文献   

2.
汉语无形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汉语“形态”的研究形成了三种观点:(1)汉语没有形态;(2)汉语缺乏形态;(3)汉语具有广义的形态。语言事实说明:汉语没有形态,汉语语法意义的表达是通过其语法形式来表达的,这是由语言的民族性所决定的。印欧语和汉语在语法意义的表达上有本质上的差异,印欧语的语法意义是通过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的,而汉语的语法意义是通过其语法形式如语序、虚词、助词、语音、实词、组合与变换、重叠、语境等来表达的。坚持汉语没有形态的观点,有利于从汉语本身的语言事实来研究汉语,从而真正搞清楚汉语的语法系统。  相似文献   

3.
考察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路径及其机制,把情态动词“能”的语法化放在世界语言语法化的范围内来考察。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两条路径——“能力〉(中性条件)〉许可”和“能力〉(中性条件)〉知识可能”也普遍存在于其它语言中,是世界上许多语言情态动词语法化的普遍路径。推理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情态动词语法化的主要机制,原来认为许多由隐喻机制所引发的语法化,其实是由推理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4.
和印欧语相比,汉语是靠语序和虚词表示词语之间语法关系,缺少形态变化。关于汉语的形态是现代汉语专家学者多年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汉语”子”的构词、构形分析研究,探索出汉语里的一种新生的并且正在发展的形态构词方法。  相似文献   

5.
时态是现代汉语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语法学界比较共同的看法是,现代汉语动词的时态是通过附着在动词后边的“着”和“了”来实现的.它们的作用和特征是“在于表示变化的过程,即所谓时态,语法意义重于词汇意义,而且附着性很强”.汉语是形态变化不发达的语言,由于近代汉语时态助词“着”和“了”的产生,使汉语语法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是形态不丰富的一种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它必然和其它语言有共同之处,形态丰富的语言所要表达的某些重要的语法内容,在形态不丰富的语言中也有所体现。和印欧语言相比,现代汉语无法通过动词的变化表达完成的意义,现代汉语表达“完成”的意义往往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的。本文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现代汉语中“完成”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语学术期刊要走向世界,要么通过英语这个世界通用语,要么依靠汉语本身。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表示其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印欧语系的语言基本都采用显性语法标志,即通过屈折形变,在单词上黏附语素表示各种语法范畴和语法意义。但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难以采用屈折形变方式去表示语法意义。汉语更多的是依赖听话人通过积极的思维和上下文语境去理解、推测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语法关系。汉语显性语法形式的缺失或不完善往往会消耗听话者解读时更多的认知努力。中国人因其文化和汉语语境可以弥补汉语显性标记的不足,但对母语为非汉语的读者却是很大的挑战。在提倡汉语学术和文化走出去且国际读者群日益壮大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开始研究汉语书面语篇的显性标志,完善汉语的书面语法,让汉语期刊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什么样的语音表示什么样的语义,什么样的语法规则表示什么样的思想意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和统一的模式,它决定于一定社会集体的意志,决定于“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所形成不同语言的历史传统。汉语和藏语虽均属汉藏语系,但无论是语言、词汇,还是语法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化学分子式H_2O,汉语叫水,藏语“”。表示“成本的著作”这个意义,汉语叫“书”,藏语叫“”等。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格语法理论便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得以运用。该文简要回顾了海外华人语言学者、中国大陆汉语学者以及计算机学者关于汉语格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格语法理论对于语义的关注,正好契合了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讲究意合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将“格”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朝峰片汉语方言是东北官话和北京官话的过渡方言。作为“过渡地带”。东北官话语法、北京官话语法兼容并存其中,加之本地区语言的发展与演变,与普通话比较虽差异较小,但朝峰片汉语方言语法也呈现出了一些自身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特殊词语的用法。在朝峰片汉语方言中。一些特殊词语如“从(逮/搁)”、“整(治)”、“拿”...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是伴随着汉语语法研究而产生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和汉语语法的研究具有同样长的历史。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书《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先生虽然认为“各国皆有本国之葛郎玛,大旨相似,所异者音韵字形耳。”①但是他毕竟是一位注重语言事实的学者,他在西方语言理论的框架内,还是找到了不少汉语语法的特点,他认为:夫华之点划结构,视西学之切音虽难,而华文文字法句法,视西文之部分类别,且可以先后倒置以达其意度波澜者则易。……西文有一定之规矩,学者可循序渐进而知所止境,华文经籍虽亦有规…  相似文献   

12.
贵阳方言动词的体貌、情态、状态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与印欧语等屈折语在语言类型上的主要区别之一是词的形态和构形方式。如同一般汉语方言,贵阳方言动词并不象印欧语那样通过词形变化构形,而是通过动词与辅助成分~定形式的组合,构成本文所说的各种语法格式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贵阳方言动词语法格式的构成方法分虚词运用和结构重叠(间接重叠和短语重叠)两种。其格式类型及表达的语法意义都比较丰富。本文从语法范畴方面归纳为“体貌”格式、“情态”格式、“状态”格式三类。体貌格式表达动作行为的启动、完成、进行、持续、尝试等动态方面的语法意义;情态格式表达进行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13.
汉语短时体、尝试体的语法表现形式以秦岭-淮河线为界,秦淮线以北的方言主要用“VV”式动词重叠兼表短时体和尝试体,秦淮线以南的方言主要用“V (一)下(子)”表短时体,用“V (V/补/宾)看(看)”表尝试体,秦淮线一带的方言可以兼用两套语法形式,过渡性明显。南部壮侗、苗瑶和藏缅语族诸语言的表现与南方汉语一致,与北方汉语相对立。北方话VV式的形成是佛典、禅宗语录的影响与北方汉语阿尔泰化两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汉语低语法化的文字学考察——兼同印欧语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语法不像西方语言的语法那样发达,或汉语语法同西方语言语法有巨大的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汉语的基本单位是"字".汉字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汉语是一种非形态化的语言.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至今仍有顽强的表意性.汉字和语言的关系不密切,这也决定了汉语只能是一种低语法化的语言."字"是汉语语法的"纲",研究汉语语法必须以"字"为核心.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一个十分常用的副词,它的语法意义主要有三种,一是表示相同。如:(1)你去,我也去(2)小王高兴,小李也很愉快(3)有香花,也有毒草“也”与“不但”、“虽然”、“即使”、“既然”、“宁可”、“尽管”等词配合使用时,也表示相同,如:...  相似文献   

16.
[0·1]语言根据形态学特征分为无形态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多式综合语;根据结构学特征分为综合语和分析语。突厥语按形态学分类法属于粘着语,从结构学特征来讲,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兼有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Ф·艾尼尤夫在《突厥语的分析形态学,任务和问题》一文中指出:“突厥语是综合-分析型语言”,“综合”是指借助词缀表示语法意义,“分析”是指借助虚词表示语法意义。这里的“虚词”是分析型形态,充当分析型形态的虚词与实词结合构成了分析型形式。  相似文献   

17.
英语是一种以形合特征为主的语言,汉语是一种以意合特征为主的语言."天人相分"、"主客对立"是西方民族的哲学文化传统,而"天人合一"、"主客一体"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文化传统,前者孕育了英语民族理性思维和客体意识的习惯,培育了英语语法是形态驱动型语法;而后者孕育了汉民族悟性思维和主体意识的习惯,造成了汉语语法是一种语义驱动型语法.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关于语言共性论与个性论的语法哲学思想,引导人们去探索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现代语言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英语和汉语为语料,从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的角度讨论核心句数范畴词语合格搭配的限制条件。作为综合语,英语核心句的组合在形态上接受数范畴对词语搭配的制约;汉语属分析型语言,无形态标志,词语搭配的限制主要表现为语义蕴涵。语法意义是综合语的必要条件,而词汇意义是所有语言遵循搭配规则。  相似文献   

19.
“到处”是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乙级词汇,也是现代汉语中的高频词语。本文试用语法化理论考察“到处”的语法化历程,分析“到处”的语法化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马氏文通》词(字)类有定无定说的“矛盾”为例,从对“矛盾”的分析中得到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三点启示:一、照搬西洋语法理论框架来范围汉语是行不通的;二、不为理论而歪曲事实,也不为回护理论而掩盖事实;三、研究语法(包括语言的其他方面)必须坚持从语言的民族特点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