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团是社会体系中的一种组织形态、社会结构方式和社会成员集体活动载体。按现在的定义 ,社团是社会公民自愿组成 ,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 ,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团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结果。如人类早期历史上的几次重大的社会大分工 ,即游牧业和农业的分离 ,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和商人阶级的出现 ,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被恩格斯称之为“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业务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这些分工产生了士大夫阶层。士大夫阶…  相似文献   

2.
问题的提出 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都是劳动者。传统的观念认为,知识分子是“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而工人和农民则是体力劳动者,他们之间,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社会分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单纯的体力劳动或单纯的脑力劳动。人类的劳动是有目的的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有关城市是三次大分工产物的说法存在误区,城市的产生早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现,更早于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此外在我国学术界盛行的三大分工理论存在一个明显地不足,就在于完全忽略了城乡分工和脑体劳动分工,特别是作为社会管理者——统治集团的脑力劳动贡献在三大分工理论的框架下被忽略了,在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不仅从事精神文化创造的脑力劳动者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而且从事社会管理的统治集团所起的作用更是重要。城市革命所带来的城乡分工和脑体劳动分工,较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更加广泛和深刻,正是这次社会大分工推动了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4.
古典经济学与人道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当·斯密与其他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如斯图亚特、弗格森)通过工场手工业分工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合理化.他们一方面盛赞这种合理化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又敏锐地注意到与此相伴随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分工的发展和机器的初步引入,使生产获得了一种骤然扩张的弹力,经济生活过程原有的均衡会由此被打乱.造成工人失业.第二.分工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平等.譬如斯密写道:“在文明社会,虽然实行分工.但却没有平等的分工.因为许多工人没有工作.财富的分配并不是根据工作的轻重.……负担社会最艰难劳动的人,所得的利益反而最少.”“要是我们说.给全世界提供衣着之人自己却衣衫褴褛,一点也不过分.”最后,分工带来了异化的发展.斯密特别强调分工割裂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联系.劳动者由于过度分工在精神上变得弩钝.并且这种弩钝与工场手工业分工的发展成正比.一位作者瓦切克通过细致的文本比较,证明在异化问题上,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深刻地影响了黑格尔,并由后者对这一问题做了进一步阐发.在《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合理化和机械化对直接生产者的影响被概括为:生产者作为主体在这一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从属生产资料的客体.马克思将此视作拜物教在直接生产过  相似文献   

5.
<正>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的分化与相应的劳动划分和独立化。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与独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分工,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专门的脑力劳动是生产力带动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有效的生产  相似文献   

6.
一、信息成为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生产力是一个大系统,如果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来看,其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不尽相同,信息作为生产力系统的一个独立软要素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其作用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信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自然生产力或原始生产力的阶段。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劳动者、劳动工具几乎是生产力系统中仅有的要素。信息的作用只能是语言和手势,不可能形成一个信息产生与处理的过程。 第二阶段,农业生产力或手工业生产力阶段。这一阶段的生产过程虽然也伴随信息的产生和处理过程,但却是在劳动者体内和简单的全体劳动者之间进行的。在十九世纪末以前,信息领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信息的记录和储存的方式上,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还依赖于劳动者本身。  相似文献   

7.
当前,改革的浪潮正在从农村涌向城市,有力地促进着两个文明的建设。“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恩全集》第1卷第121页),在全面改革之际,探讨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哲学工作者而临的任务,有重大意义。一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出现的,是文明时代的产物。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专门的精神生产,也就没有哲学。随着原始社会末期在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基础上出现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8.
何德亮 《东岳论丛》2007,(5):122-127
早期铜器的发明与应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标志,对促进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探讨早期铜器的产生、发展以及在中国古代社会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主要依靠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就山东地区发现的早期铜器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指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即劳动者所具有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信息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也就是信息劳动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整个生产力系统来看,信息生产力处于主导地位。在科学技术落后,信息生产力水平低的条件下,物质资料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创造过程,表现为单一的物质产品生产过程,劳动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生产手段日益复杂化,社会巨大生产能力对能源、原材料的巨大需求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日趋加深,以及社会对产品需求的不断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脑力劳动的论述,对于加快我国四化建设,无疑是有着现实意义的。马克思指出,所有劳动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脑、神经的耗费,指的就是人的脑力的支出;肌肉、手的耗费,指的就是人的体力的支出。“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就劳动过程是纯粹的个人劳动过程来说,劳动者在劳动时头脑与手脚并用,既要支出体力也要支出脑力,在这种情况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直接结合在单个劳动者身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劳动力就是人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但哪怕是原始人在打造一把石斧时的最为简单的体力劳动,若没有目的,没有方法——没有智力活动的参加,也是根本不能进行的。人类主动地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与动物被动地顺从自然的适应活动的根本区别,便在于此。我们还应注意到,今人在体力上并不强于古人,而在智力上却有天壤之别——作为生产力之首要因素的劳动力的发展,主要就是其智力的发展,即精神生产力的提高,亦即作为过程来看的精神生产的扩张与增强。从奴隶社会发生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以来,脑力劳动的广度与深度便在飞速扩展:从牛顿时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总规模扩大了100万倍,杰出科学家的总人数增加了32倍,科学杂志数增长了20万倍,重大发现发明平均每年递增2%;近100年来,科研成果增加了4倍,而产生同样数量的科技文献所需要的时间却只需要100年前的十分之一。在整个社会领域中,能够与这一发展速度相比较的,只有生产力本身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共产党宣言》第28页)从近一百年来的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来看,也以平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对于各个社会经济形态都是适用的。但是,由于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程度不同,人们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农业的基础作用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同。在人类社会初期,当原始人使用极其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出来的产品仅够维持农业劳动者自身消费而没有剩余的时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是建立在现代技术设备和社会分工协作的基础上的。小生产方式下,独立的劳动者控制了整个劳动过程;资本主义时期,产品是由工人共同劳动完成的。机器大生产中,科学技术大规模地进入直接生产过程,劳动者之间就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分工:一部分劳动者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从事越来越简单的操作,操纵机器从事生产商品(这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另一部分劳动者则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艺改进、产品开发等脑力劳动。前者主要是着眼于在生产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生产能力;后者则着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后,经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措施的实施,我们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还存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有阶级的社会,存在着工农两大阶级。但是,工农两大阶级不是静止的,他们的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下面我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民阶级阶层的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今天的农民阶级已不同于旧中国的农民阶级,这是早有定论的,不再赘言,需要研究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民阶级阶层的变化。从目前看,通过推行农村改革,实行家庭承包、双层经营,农民阶级已经不同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了。一是有了经营自主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变了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农村已不再是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农民虽然还承包着集体的土地,但已是一个独立的农业劳动者和商品生产者。他们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社会的需要,安排生产,自主经营,经济活动正由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二是拥有了个人的生产资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农村是“三级所有、  相似文献   

15.
在劳动的产品和劳务的服务中,物和劳动者的劳动结合在一起,劳动者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在一起。所以,任何一种劳动产品或劳务的服务中,都包含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消耗的物质,一部分是包含在其中由脑力劳动形成的知识信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劳动产品或劳务的服务中物质消耗日益减少,知识信息含量日益增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体力劳动消耗日益减少,脑力劳动消耗日益增加的过程。从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产品中物耗减少的速度是很快的,经历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劳动的脑力因素与体力因素的辩证关系,去说明人类劳动的性质,并探讨劳动与知识的关系,劳动产生知识成果及其社会价值问题。1人类劳动必然是脑力因素与体力因素的内在有机结合。在相当长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处于较低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的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大多数体力劳动者知识水平低下;而且还由于阶级的存在,体脑劳动的分离(严格讲是指脑力劳动为主和体力劳动为主的分离),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某种意义上处于对立。因此,讲劳动就着眼于体力劳动,着眼于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讲劳动价值则着眼干劳…  相似文献   

17.
赵煦 《兰州学刊》2007,3(9):60-63
英国城市化的发生离不开工业化和贸易的发展,但其基本的前提条件却在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状况.英国城市化的第一前提是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正是"农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英国城市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前提是英国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与转移,人口压力、"农业革命"以及乡村手工业的衰落都造成劳动力的剩余,而工业化的吸引力使得其中大部分转向城市.  相似文献   

18.
一手工业和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把个体手工业者組織起来,不断促进其生产力的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根本改善手工业劳动者的生活,是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設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經济任务和政治任务。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手工业发生了一系列极其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現在以所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以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为主要內容的生  相似文献   

19.
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是历史的产物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是历史的产物,并不是象某些入所说的那样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在原始社会里是没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的,大家一同打猎采野果,都参加生产劳动。当时的生产力很低,人们的劳动的产品除了勉强维持最迫切的需要以外,不能创造任何剩余产品,因而不可能有人不劳而获;那时工具的改良和发日月,也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没有单纯的脑力劳动者,因此那时  相似文献   

20.
一、农业思想的比较 在农业问题上,毛泽东主张合作化.早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毛泽东就已经考虑如何改造个体所有制.1951年围绕着山西要不要发展农业合作社的争论中,毛泽东逐渐形成了农业合作化的思想.毛泽东认为,资本主义早期发展中经历了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同样产生了新的劳动生产率,农业也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依靠工场分工来形成新的生产力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的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