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实行祖国和平统一所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为和平统一祖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小平同志作为这一构想的倡导者,对这一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战后,利用外资和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加速本国经济发展所普遍运用的一种手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的方针指引下,把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作为发展我国经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中,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重大决策,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问题。本文拟就利用外资与资本输入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国两制”构想的现实意义李清德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和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创造性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中国以“一国两制”方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现代史上创下了一个奇迹,是没有先例的。“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大创造。从国际法看“一国两制”构想更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二、“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坚持一个国际法主体,即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谋求大陆与香港共同繁荣与发展;三、“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土处于分裂状态下的国家实现和平统一,给予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这一构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 ,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港、澳问题 ,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符合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 ,1997年 7月 1日 ,1999年 12月 2 0日 ,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 ,这不仅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开启了港澳历史的发展的新纪元 ,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在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尊重中国的历史与现状,考虑到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民族利益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国两制”具体地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对统一祖国大业,解决某些国际争端,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国两制”的构想,绝不是随心所欲提出来的,而是具有坚实客观基础的科学决策。“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基础“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一项旨在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必须统一,主权不可分割,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在坚持主权统一性前提下,肯定治权的相对独立性,是实现“一国两制”的条件;在坚持社会主义主体地位的同时允许“两制”并存,是实现“一国”的形式;主张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是实现“一国两制”的途径;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是“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保证。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崭新的国家结构模式及实现这种理想的途径和保证。正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集中全党的智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解决香港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高度统一起来,从而为解决香港问题,也为解决澳门和台湾等问题,指出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六日中英两国政府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中英两国政府互换了关于香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创造性地提出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香港问脱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一国两制”构想是一个全新的,富有智慧的科学构想,它是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为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作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同时,它也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一)“一国两制”构想,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讲过,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没有实践过,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这一…  相似文献   

10.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不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建设是否有利?人们的认识却不太一致。对此,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决议》指出:对外开放,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很明确,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外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这一特定理论课题的特定本质内容,就是用和平的方式,实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理论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就失去了“一国两制”的全部意义.而“一国两制”能够由科学构想变成客观现实,是由矛盾同一性的本质、社会主义祖国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必然代作资本主义这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规定的.  相似文献   

12.
论“一国两制”的哲学思想和系统原理叶峻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用“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政治构想,已经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所实行的一项重大国策。随着香港和澳门按“一国两制”的方略回归祖国即将变为现实,“一国两制”这一政治格局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邓小平“和平发展”时代观与“一国两制”国家统一观的作用与意义。时代主题的演变: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一国两制”的提出与初步成功实践:将为全面实践和多国实践提供可能;“一国两制”的历史考察:只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提出并真正实践这一伟大设想;“和平发展”时代观与“一国两制”国家统一观:辩证统一、社会主义中国内外政策的有机结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各地在做经济发展战略决策规划过程中,一般都遇到这样一些问题: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重点放在哪里?发展的规划应当怎样确定?就我们娄底地区来讲,就有许多不同意见。有的要把娄底建成湖南的“鲁尔区”,并且主张把这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见《湖南经济研究》一九八五年第五期);有的却认为娄底要建成“鲁尔”那样的重工业区,成为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J“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施,今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的实现,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振兴中华和促进世界进步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本文试图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哲学基础作一探讨,从哲学的高度把握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实践性、可行性。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实事求是的产物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时代的精华就是建设有中国特…  相似文献   

16.
迄今在论及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时,一般都以“无统一的组织形式”或“无固定 的组织形式”而定论。笔者认为,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共合作方式是 “一国两制”。 当然,“一国两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国之内允许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存 在。“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同志在形成这一科学构想时,先是用“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后 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提法。“‘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较之‘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提法更 具有普遍意义。这一提法的变化,反映了邓小平把这一构想延伸到解决国际争端上的思考。” 既然可以把“一国两制”延伸到解决国际争端上去思考,那么,也可以把“一国两制”延伸到中国 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延伸到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国共两党的争端上去思考。 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共两党合作方式问题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一国两制”的概念,但  相似文献   

17.
“一国两制”构想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我们党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和平统一祖国的伟大的政治蓝图。本文试对这一构想的理论基础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谈谈个人的看法。一“一国两制”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发表过不少文章,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看法。不过,大多数文章是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  相似文献   

19.
香港回归是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朝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的重要一步。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实践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不仅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方式,同时也是国家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一国两制”条件下的国家建设,除了要在“一国”内协调好“两制”的各种关系外,其核心任务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长远来看,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国两制”得以有效实践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辩证统一体。“一国”是“两制”共存的前提条件,“两制”又在客观上构成“一国”的现实社会基础,二者不可割裂。在以社会主义这“一制”为主体,特别行政区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下,两制长期共存。在尊重中央权威的条件下,确保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二者不可偏废。充分领会“一国两制”辩证性实践品格,才能正确贯彻执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