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日,张春生接受了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周小华和孙俊青的专访,就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法治""人治""宪法法律至上"、法治社会的历程、法治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等问题作了阐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特定的历史任务和实践中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所决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这种长期性、艰巨性,是科学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重要内容.对此,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经历了一个由比较肤浅、简单到比较全面、深刻的探索过程.实践表明,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对于克服"左"和"右"的干扰,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把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 ,也是我党今后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纲领。面对十六大后的新形势 ,我们应高度重视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腐败是个世界性、历史性、现实性的问题。这一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腐败与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本文旨在进一步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加大忧患意识与责任感,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是全党全国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从中西方国家社会制度和形态不同、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国家管理中的矛盾性质和特点等方面探讨了当前我国社会中腐败现象存在的原因和特点,通过这种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为正确研判反腐败斗争形势,明确反腐倡廉建设思路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法治建设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呼声中得到了一致的认同,但由于我国传统和现实的因素制约,在建设法治类型上产生了分歧。在借鉴西方法治建设的同时,我国的法治建设需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兼顾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目标,推进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市民社会逐步兴起,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逐渐分离。这种分离为中国走向法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公权力制约与私权利保护、法治精神的孕育、良法的产生及市民守法精神的培育自此有了深厚的社会土壤。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正确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基层民主监督是推进科学决策和政治诚信透明的重要抓手,对诚信和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基层民主监督立法、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和走群众监督路线是提高基层民主监督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论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需要通过法治来实现并保障其运行和发展,其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法治对和谐社会的保障体现在:法律是现代社会社会调控的基本依据和社会和谐的评价标准,社会民众的普遍守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国家权力的依法行使是社会和谐的关键,通过法律的途径公正地解决社会冲突则是社会和谐的最后保障。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始终足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不懈追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理论创新和重大举措.实践证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文明,走法制化道路.本文主要分析了法制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特征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探析出和谐社会和法制文明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只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强法制文明,在创造法制文明国度的理念下,倡导和谐社会,美满的和谐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弱势群体是社会上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多方面处于不利与困难境地的人群,他们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他们合法权益的维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法律援助是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应当进一步提高立法层次,制定《法律援助法》,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完善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制度体系,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自由和权利,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在资源危机尤其是物质资源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约束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通过经济转型,发展循环经济,来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15.
弱势群体是社会上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多方面处于不利的人群,他们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他们合法权益的维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法律援助是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应当进一步提高立法层次,制定《法律援助法》,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完善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制度体系,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自由和权利,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公民法律意识是每个公民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它是法治的内在驱动力,无论是对法的创制还是法的实施,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必须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具体途径有:树立“法律至上”的观点、制定良法、公正司(执)法、开展法律教育等。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在创造性地阐释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方案。他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是一种与人性培育紧相关联的礼制秩序和礼乐文明,它兼具等级划分和仁爱互助的两种功能,其实现的关键在于作为政治中人的“君子”必须“克己复礼”。这与当代中国所追求的法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但它仍能给予当代人们以重要的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8.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治精神与法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法制建设必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重视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得到进一步充分发展,立足于使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重视规范诚信友爱行为,充分体现对创新与创造行为的保护,维护好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积极规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的人性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革命的理论,更是构建社会和谐的理论,革命和斗争旨在实现和谐。从马克思关于人性的劳动本质论、社会关系决定论和需要本性论三重概括中可以厘析出人性的四大要素(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理性和道德性)和由此决定的四种能力(生活热情力、社会认同力、理性调控力和道德奉献力)。热爱劳动、善于共处和追求高雅是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