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奇的梦     
智鸥 《华夏少年》2007,(9):54-54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我拿着一个遥控器,上面写着“春”“夏”“秋”“冬”。我一摁“春”,花就开了,青蛙也来了;我一摁“夏”,天就阴了,要下雨了;我一摁“秋”,秋天来了,果子熟了:我一摁“冬”,雪花就飘落下来。可有意思了!我真想拥有一只可以控制四季的遥控器。  相似文献   

2.
“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构成“非我“的有自然和“他人”。我与“非我”是什么样的关系?我对“非我”应当具有何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他人”是“非我”中的重要部分,我与“他人”处于什么样的关系?我对“他人”应当具有何种态度?  相似文献   

3.
参与过我的工作坊或培训的社工通常都会深刻体会到,我很强调以“现学现卖”、“有学也要习(练习)”为导向。现在大家并不缺“知识”,但如果我们所“知”的不能有所体悟,所体“悟”的不能实际应“用”,那么许多知识就会如同书架上的新书——买来后翻过几页,知道它大概在说什么后便没再翻开过。  相似文献   

4.
如今,只要稍加留意媒体报道,就会发现中国尽管在经济上没有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但是在培育“美女经济”上已经铁定成为一个最“爱美”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5.
南振中 《公关世界》2009,(12):58-58
母亲张秀芳一生操劳,熬出了个“四世同堂”。在母亲90岁生日前夕,全家人商量要献给母亲一首歌,我负责提供歌词,我的喜欢音乐的弟弟谱曲。我从来没有写过诗,更不知道歌词该怎么写,脑海里只有勤劳、宽容、善良的母亲的影子。6月17日凌晨3时,睡梦中忽有所悟,从心底流出了几段“大白话”。我披衣而起,赶紧把这些话敲进电脑。于是,就有了这首《妈就是“家”》。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王文正是审判“四人帮”特别法庭的法官。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胡风案”中,以公正而细致的调查,推翻了加在尚丁同志头上的“胡风分子”和“军统特务”两项嫌疑,使尚丁成为“胡风案”中少有的在当时就获得公正解决的案例。本文主人公尚丁,曾任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的秘书。尚丁案发后,惊动了周总理,因而就有了认真细致的调查。首先是推翻了尚丁作为“胡风分子”的不实之词。本文介绍了他在“军统特务”嫌疑上的甄别过程。  相似文献   

7.
明遥 《当代老年》2013,(1):13-13
我与老伴已届耄耋之年。到了这个年龄段上,自然会想到一个“死”字,没必要忌讳。对于“死”,我俩比较想得开,看得透,并说服和征得女儿们的同意,立下并签署了“生前预嘱”:当我们患了绝症,濒临死亡,已无挽救生还的可能,就不必依赖生命支持系统维持毫无质量地“活着”,而应让我们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历程。  相似文献   

8.
诸力 《金色年华》2007,(3):35-35
在我小时候,每次看见穿着片儿鞋,挎着吉他在街上晃荡的返城知青,家里的长辈都会训诫我:“看看,文革耽误的一代算是没出息了,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中国的希望就在你们这一代身上了。”当然,我考上大学没多久,也沦为了“垮掉的一代”身边的人指指戳戳,好像咱很没前途的样子。  相似文献   

9.
王弋 《老年世界》2007,(18):24-24
我虽年过“花甲”,但头发乌黑,一点不“花”,精气神儿也十足。若是体检分等,打个“甲”字没得说。一些多年不见的老友,碰面往往总爱惊奇地发问:“你这‘爬格子’之人,怎么越活越年轻啦?!”在他们眼里,似乎写文章,动脑筋,易衰老。其实不然,适当的“爬格子”.恰恰有益健康。我在这方面就有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督导中,我和社工们就评估工作进行了分享。其中有位社工认为,工作怎么做不重要,关键在于如何在文书上下功夫,写得好了,评委就觉得社工够“专业”。听了这位社工的话后,其他社工也都附和起来,觉得好像还真有些道理。  相似文献   

11.
Jian是个香港社工,2003年因为协助联系一老年社团赴港访问的事情,我在网上“认识”了他,老人们的访港获得了成功,之后我们就断了联系。2004年,我到广州参加两岸四地社会福利研讨会,报到递名片时意外地和Jian见了“面”,很愉快地有了几次交谈,感觉他是个对事业极富责任感、极有爱心和耐心的社工,思维活跃、超前,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两家可以为化解“文明的冲突”、实现“文明的共存”提供有意义的资源。我相信,在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中同样有可以化解“文明的冲突”并实现“文明的共存”的有价值的资源。是用“文明冲突论”来处理各民族、国家间的问题,还是用“文明共存论”来引导人类社会走向和平共处,这是当前必须认真考虑和慎重选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宏 《职业》2010,(6):54-55
执着而行,要改写华为招聘“潜规则” 在许多技术人才的眼里,华为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硅谷”,想去华为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但华为招聘毕业生往往都是“钦点”的,其他非钦点的学校毕业生就很难进入。我所在的学校正好是那些不被“光临”的学校之一。更为不幸的是我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在以技术打天下的华为眼里,更是“不屑一顾”。  相似文献   

14.
1956年至1959年的三年间我奉派在国外工作,所以鸣放、反右、“大跃进”都躲过了。只是1959年回国后赶上承受“大跃进”的后果,通常称为“三年困难时期”。如今回忆起来,最突出的竟是一个“饿”字,与“吃”有关的故事、轶事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性格缺陷谁都会有,从小父亲就告诉我.能帮别人的事情都要尽量去做。就此我一不小心成了个事事点头的“滥好人”。  相似文献   

16.
心语茶座     
《独生子女健康》2010,(9):39-39
“花心男人”偷了我的心 家庭生活越过越平淡,我总是幻想可以拥有一份浪漫的邂逅.但已婚的身份又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于是我把幻想寄托在网络上,他的网名叫“花心男人”,正是由于他的“花心”让我激起无数的想象,于是网络成为我的另一个“家”,而他给了我爱的慰藉。  相似文献   

17.
汉字中的“九”,本是一个很吉祥、很尊贵的数字:老天称为“九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器物之华丽称为“九华”,北京的名园北海有“九龙壁”,吉祥图案有“九九消寒图”,等等。但这个“九”字前面若加个“老”字,成为“老九”,就带上了江湖气,甚至是匪气;而若在“老九”前面再加个“臭”字,变成“臭老九”,那么,我们就只会闻到牛棚气,甚至一些血腥气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曾与“臭老九”之称结下过长时间的牵缠难解的“孽缘”。“孽”者,灾殃之谓也。  相似文献   

18.
《女性天地》2010,(5):25-25
我以前工作的那家公司地方小,人口却非常“丰盛”,虽然大家都用蓝色挡板划分出自己的“地盘”,“亲密接触”还是在所难免的。大家距离爱,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零食关系”,每一种零食关系都不尽相同,看似简单却隐含微妙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动脑筋     
马恒超 《老年人》2008,(8):45-45
“国是”就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是指国家大事。而“国事”不必特意指国家大事,也可用来指国家的一般性事务。“是”字有“法则”的意思,“国是”即有国家的政策、法规等含义。“是”也有和“事”含义相同的地方,指一般的事务、事情,但是“事”却没有“是(法则)”的会义.所以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20.
佚名 《老年世界》2013,(10):31-31
我国著名作家夏衍,在临终前,突然感到十分难受,秘书忙说“我去叫大夫”,不料,夏衍用尽力气纠正道:不是“叫”,是“请”。说完便昏迷了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