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继兰 《公共关系》2001,(12):47-47
王夫之“嫁书”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述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人们都来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给他女儿办点什么嫁妆。王夫之高兴地拎来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有人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  相似文献   

2.
王辉 《当代老年》2007,(1):41-41
当年,施耐庵以教书为生,家里很穷。女儿要出嫁,他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作嫁妆,只好将《水浒传》的书稿交给女儿,让女儿在生活困难之时卖给书商,好换几个钱。  相似文献   

3.
书斋名趣     
中国的读书人,常以雅号名其书斋,作为自己读书、写作的自由小天地。这些书斋名,往往给人以一种浓郁的兴味和启迪。明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自号射阳山人。青壮年时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途,回到故乡自建书斋名曰“射阳”。几经寒暑,他耗尽心血,终于在“射阳”这个斗室里写出了83万字的长篇名著《西游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夫之,明亡后投奔明桂王,后深感抗清大势已去,遂返故乡衡阳,在石船山下建一书斋,取名“败叶楼”。他在这儿深居十年,除讲学外,著有《周易外传入《尚书引义》和《春秋世论》等书传世。晚清朴学大师俞…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古就有为出嫁女儿陪送嫁妆的习俗。时代不同,陪嫁的内容也不同。旧时代的嫁妆有很多讲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陪嫁“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了八十年代,嫁妆变为彩电、冰箱、洗衣机;到了九十年代,嫁妆也升高档次,成为录放机、电冰箱、空调;进入信息时代,更有了新的变化——手机、电脑、摄像机甚至汽车已成为时下的嫁妆。  相似文献   

5.
丢失的拖鞋     
张曼娟 《中外书摘》2009,(10):57-57
品茹和男朋友阿坚在一起已经有三年了,阿坚在外面租屋子住,品茹则和父母亲一起住,她的父母亲认为女儿没有出嫁,就该住在家里。品茹有时候去阿坚家里煮东西,有时候去他家里帮忙打扫,只是从来不能过夜。他们都认为这样的关系也蛮好的,一点点的隔离,会带来更多甜蜜。  相似文献   

6.
在会同县团河镇盛储村 ,罗献信是个不幸的老头。他身矮腿瘸 ,早年妻子嫌他人丑家贫 ,丢下女儿改嫁他乡。岁月如流 ,罗献信好不容易把女儿罗均秀拉扯大。女儿大了 ,他又忧心忡忡 ,担心女儿出嫁后自己风烛残年无人侍奉。1984年 ,在房亲叔侄的撮合下 ,他将二弟的次子罗昌国收为养子。罗昌国那年17岁 ,做了伯父的养子后 ,他并未与伯父一起生活 ,各种农活和家务事还是罗献信蹒跚着操劳。罗昌国脾气暴躁 ,不久就为一件小事与罗献信大吵一场 ,将伯父打得鼻青脸肿。1987年12月 ,罗均秀出嫁 ,罗昌国没有帮助张罗喜事 ,连乡亲们邀他去喝喜…  相似文献   

7.
13年前,老《炎黄世界》杂志1996年第4期刊登了周传荣同志所写《鄂伦春猎人和他的“大秀才”女儿信》一文,文中介绍了一位鄂伦舂著名猎手刘本占和他六个女儿的感人故事。这“六朵金花”在艰苦的环境中,个个奋发向上,学习用功,工作努力,一个接一个地考上大学、研究生。  相似文献   

8.
由于“清华简”的发现,《尚书》学的诸多问题势必会再一次引起广泛的讨论。《论书篇》中有大量的关于《尚书》的记载,这些都是现在研究《尚书》颇具价值的文献材料。该篇涉及的《尚书》篇目、《尚书》引文以及记载孔子的相关议论都事关《尚书》学研究。在论证内容可信性的基础上,《论书篇》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应该被发掘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心理案例:乃岁的林大妈老伴早年过世,自己辛辛苦苦把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拉扯大。大儿子在外地开厂,女儿也嫁出去了,她和小儿子生活在一起。林大妈考虑到自己身体不太好,于是就想先把财产——套房子和15万元存款分配好。由于大儿子在外地开厂,生活“不差钱”;女儿出嫁后,小日子也很滋润;小儿子却生活比较困难,是个“啃老族”。  相似文献   

10.
关邑 《老年人》2007,(9):34-35
老伴退休了,独生女儿出嫁成家了。30年一轮回,家里又成了两人世界,没有了工作的辛苦,也没有了养育女儿的操劳,我和老伴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11.
华北平原上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 我们选择这个样本,除其具有代表性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农民家庭30年来有着基本稳定的家庭结构,便于前后对比. 到2008年,这个家庭的成员包括一对老夫妻(年龄均为67岁)、他们的儿子(35岁)和儿媳妇、他们的孙子(10岁).其他家庭成员的变动情况为:大女儿1959年出生,1983年出嫁;二女儿1963年出生,1985年出嫁;三女儿1967年出生,1989年出嫁;四女儿1969年出生,1990年出嫁;儿子1971年出生,1995年结婚,次年生一子;五女儿1975年出生,1997年出嫁.  相似文献   

12.
时光邮差     
五月中下旬,跟小女儿研习新出的《空中英语教室》(小女儿以此为课本),每为封面那只波斯猫所感动,不免一再赞叹现代摄影术和印刷术之神乎其技。我跟小女儿说:“达·芬奇要是有机会看到这张封面,不知道他会有什么感想?如果有时光邮差,邮资不很贵,爸爸很想把这张封面寄给他。”小女儿听了眼睛一亮。我立即省悟到这句话给小女儿打开了小孩子们天真烂漫的一道深邃多彩的游戏之门了。  相似文献   

13.
她只想在男人回到家时,完全拥有他。就像是一双拖鞋,随脚的、舒适的,亲密不可分离。这种幽怨的情绪,只有女人才能明白。品茹和男朋友阿坚在一起已经有三年了,阿坚在外面租房子住,品茹则和父母亲一起住,她的父母亲认为女儿没有出嫁,就该住在家里。品茹有时候去阿坚家里煮东西,有时候去他家里帮忙打扫,只是从来不能过夜。他们都认为这样的关系也蛮好的,一点点的隔离,会带来更多甜蜜。阿坚换了工作之后,忽然变得很忙碌,甚至一个礼拜也见不到一次面。品茹就自己去他家里,煮一些意  相似文献   

14.
天问子 《老年人》2008,(10):38-39
《尚书》原称《书经》,也可称作《书》,属于“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是第一部用文字记载的中国上古史,保存了若干殷周时代的历史文件和原始材料。《尚书》对于上古史的记载,分为虞、夏、商、周四书,共58篇,各有篇名,记载了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682年的历史。但整个《尚书》的历史记载,除了最后一篇《秦誓》以外,都没有年月记载。虽然如此,它还是从公元前21世纪的尧开始,依时代先后,把这一部中国的上古史留给了后人。  相似文献   

15.
阳梅 《老年人》2004,(2):30-31
2003年国庆节,四川达州市大竹乡李清雅的家里,正上演着催人泪下的一幕:她的儿子赵国柱、女儿赵思琴双双跪在地上,苦苦劝她出嫁。儿女们为什么要下跪劝母出嫁?这还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我伯父于去年去世,他的4个女儿均已出嫁。去世前,伯父的生活全由我们家照顾,去世后,他的4个女儿均表示,遗产他们分文不要,由我处理。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我能否处理伯父留下的房产?伯父的承包地我能否继续耕种?  相似文献   

17.
张小雷 《老年世界》2009,(12):28-28
退休制度,古已有之。据《周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意即做官的到了70岁就要“还禄位于君”,告老还乡。但退休后,朝廷是不再发给俸禄的。例如东汉大臣郑均在建初六年(公元81年)退休时,章帝(刘旭,公元76年~88年在位)只赐给他一个“终身尚书”的空名,没有分毫退休金。  相似文献   

18.
交际表情     
《现代交际》2006,(5):14-15
口水因为校长女儿出嫁,全校停课一天。近日,浙江镇海庄市曙光爱心小学七百多位学生因此度过了一次最“喜庆”的假期。记者来到了镇海庄市曙光爱心小学。本该是上课的时间,可在校园里不见学生们的踪影。传达室一位老妈妈对记者说:“校长女儿出嫁可隆重了,学校里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被邀请去喝喜酒,现在学校里就剩下我们了。”附近路过的居民告诉记者,“校长的女儿今天结婚,全校放了假!”  相似文献   

19.
想娘的时候     
王熙章 《老年世界》2007,(16):32-32
女儿出嫁的时候,母亲是反对的,女婿没个正式工作,她担心女儿将来会吃苦。但两情相悦,女儿还是走了,对母亲的反对,很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20.
鲁迅论《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最能搔到痒处。高老庄里一段故事最有人间喜剧味,每个角色都有出色表演,值得品咂。话说这高太公是个标准的乡绅,只可惜膝下无儿,只生得三个女儿,小女儿本来是要招个上门女婿养老的,一招却招了个妖怪。招妖怪肯定要不得,但高太公不满意的两个理由却很奇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