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显之杨显之是元代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的“莫逆交”,曹本《录鬼簿》记载:“杨显之,大都人。与汉卿莫逆交,凡有珠玉,与公较之。”《说集》本、孟称舜本《录鬼簿》仅作“大都人,与汉卿莫逆交”。天一阁本有增补:“大都人,关汉卿莫逆交,凡有文辞,与公较之,号‘杨补丁’是也。”从这极简略的传记中可知,关、杨两大杂剧家都是大都人,关汉卿在剧本创作中经常征求显之意见,杨氏亦颇精于此道,从而获得了“杨补丁”的雅号。杨氏作剧八种,今存《酷寒亭》、《潇湘雨》。作为代表作的《潇湘雨》,写一个丈夫背亲弃旧,妻子被遗弃、虐待而终于复合的故事。剧中,先是父女失散,后来父亲做了肃政廉访  相似文献   

2.
田汉在五十年代创作的十二场活剧《关汉卿》是一出感人肺腑、震动人心的历史悲剧。其浓重的悲剧光泽不因其喜剧式的结尾而失色,其强烈的悲剧气氛也不因蝶有双飞而减弱。尽管史书上有关关汉卿的传闻记载极少,但田汉把握住历史时代的脉搏,把握住人物独特的感情境界,舒展开自己的艺术构思,从而在《关汉卿》一剧中真实地塑造出关汉卿这一嫉恶如仇、磊落大方、宁折不弯、忠实于人民和艺术的杂剧大家的生动形象。《关汉卿》一剧沉淀着田汉对社会与人生数十年的探求、思索,凝聚着他毕生艺术追求的全部痛苦与欢乐,标志着田汉话剧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关汉卿》无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学者常将莎剧与中国古典戏曲进行比较,将莎士比亚与中国古代的某位戏剧家比较,例如将莎士比亚(1564—1616)与大致同时代的明代剧作家汤显祖(1550—1616)相比。这是有相当道理的,《牡丹亭》很应该和《罗米欧与朱丽叶》比一比。而且,如果要拿中国古代的哪位剧作家来与莎士比亚相比的话,也许元代的那位“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的戏剧家关汉卿还要更合适。因为,关汉卿作为“书会才人”,身在“梨  相似文献   

4.
《遇上皇》反映了元朝社会情状汪正章元杂剧作家高文秀共创作杂剧三十二种,其数量仅次于关汉卿,在当时艺苑剧坛影响颇大,时有“小汉卿”之称。今尚存其剧《遇上皇》、《双献功》、《襄阳会》、《谇范叔》和(他会》五种,另有《周瑜谒鲁肃》残曲一折。《遇上皇》杂剧全...  相似文献   

5.
在"元剧四大家"之一的关汉卿之杂剧创作中,以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剧目如《单刀会》、《西蜀梦》等"关公剧",充分反映出宋、元以降,社会上普遍存在关公崇拜之特殊时代文化背景,并以现实主义笔法,鲜明地展示出"华夷之辨"之主题倾向,在艺术表现上则以通俗、生动见长,有"曲尽人情"之妙。  相似文献   

6.
一部33卷460章的《战国策》,有据可凭的“拟托”章竟多至110多处。这些“拟托”之笔,不排除作者的少知寡闻和疏忽,但从总体来看,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刘向《叙录》中说:“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这正反映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书是专讲策谋的。游说之士考虑的是说辩的效果,史实固可以用,夸张拟造也未尝不可用。因此,“拟托”出现于《战国策》中的策士之口便是很自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元曲火烧袄庙事出处 元曲《倩女离魂》剧有云:“全不想这姻亲是旧盟,则待教祆庙火刮刮匝匝烈焰生。”又《误失金环》剧有云:“都做了月缺花残舷断绝,谁承望火烧袄庙烟光烈。”又《西天取经》剧、《争报恩》剧均有“火烧祆庙”之语。近人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云:“故事见《渊鉴类函》卷五十八。”余检《类函》,此事见《公主类》三《玉环解》条下引《蜀志》。然不知《蜀志》究系何书。偶翻《法苑珠林》,乃得此事出处。  相似文献   

8.
一、《窦娥冤》创作年代考 关于《窦娥冤》的创作年代,学术界有个一致的看法,是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之后。 例如: 吴晓铃《关汉卿戏曲集·编校后记》:“《感天动地窦娥冤》排在最后,是由于肃政廉访使是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设立的。”  相似文献   

9.
元末人杨维桢的一首《宫词》中有大金优谏关卿在,伊尹扶汤进剧编之言,尝被戏曲史家重视并引用。王国维、郑振铎都认为词中关卿即关汉卿。孙楷第持异议,认为是被赐关姓的硕德闾。其实关汉卿决非优谏人物,杨氏自己也曾说关汉卿是士大夫之属。如果他在写《宫词》时把关汉卿称作优谏,那是对杂剧作家故作贬抑之言。  相似文献   

10.
现存关汉卿剧作十之七八都有很强的民主性和艺术性。明清以来据关著改编上演者代不乏人,从而扩大了关剧的影响。 首先改编关剧的,当推元人施惠。他把关氏的四折短剧《拜月亭》改编为大型南戏《拜月亭记》,很好地体现了原著的反封建精神。自此以后,明人把关剧改编为传奇的,仅就今所见者还有《玉镜台记》和《金锁记》。以下试对这些改编本略加评论。  相似文献   

11.
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历代不少评论家都认为他对中国戏曲有开拓性的贡献。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戏曲通史》也高度评价道:“关汉卿不愧为北杂剧的奠基人。”但是他的这种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未被深入全面地阐述。大量的文章还仅仅局限于论述关剧先进的思想内容,出色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本色泼辣的语言造诣,(这些无疑是关氏的杰出成就)而在论及戏剧创作的核心问题—戏剧性时,则大多语焉不详。我认为,关汉卿作为北杂剧奠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是他在使北杂剧高度戏剧化方面的卓越建树。这集  相似文献   

12.
诗词名句,引起人们的特别爱好,读者在品味名句之余,往往要穷根溯源,找出它的最初出处。上海辞书出版社陈光森等编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为读者查找名句提供了方便。偶一翻检,发现了两处错误。该书756页载名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注明出处是元·关汉卿《蝴蝶梦·楔子》。检《宋诗纪事》卷九十载徐守信《绝句》:“汲汲光阴似水流,随时得过便须体.儿孙自有儿孙计,莫与儿孙作马牛。”徐守信,北宋嘉祐时人,比关汉卿早了二百多年。显然关汉卿囚袭了徐的诗句,虽然改了四个字,却似有点金成铁之嫌。又该书730页载名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注明出处是  相似文献   

13.
《窦娥冤》(元)关汉卿《赵氏孤儿》(元)纪君祥《精忠旗》(明)冯梦龙《清忠谱》(清)李玉《桃花扇》(清)孔尚任《汉宫秋》(元)马致远《琵  相似文献   

14.
“一管笔在手,敢搦孙吳兵斗”——关汉卿散曲:《聘怀》关汉卿的戏剧創作代表了十三世紀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关汉卿的思想如高山森林,雄偉深沉;关汉卿的才情如汪洋大海,辽闊无边。这位戏剧大师的創作特色形成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优秀傳统。  相似文献   

15.
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解州(在今山西运城)、祁州(在今河北)等不同说法。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杂剧而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散曲,今存小令50多首,完整的套曲12篇。由于他的伟大成就。关汉卿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同时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关汉卿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享有极高盛誉,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16.
《救风尘》(元)关汉卿《西厢记》(元)王实甫《看钱奴》(元)郑廷玉《中山狼》(明)康海《绿牡丹》(明)吴炳《墙头马上》(元)白朴《李逵负荆》(元)康进云《幽闺记》(元)施君美《玉簪记》(明)高濂《风筝  相似文献   

17.
一公元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中叶,我国古代戏剧史上,出现了杂剧兴盛繁荣的局面。关汉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杂剧作家。他写了六十七个剧本,其中《感天动地窦娥冤》,则是他的代表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曾高度评价《窦娥冤》说:“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相似文献   

18.
关汉卿在元剧作家中,辈份最老、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可谓元杂剧的开山祖师。元人钟嗣成在《录鬼簿》中,把他放在“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指元杂剧)行于世者五十六人”中的第一位。明人朱权《太和正音谱》称他为“杂剧之始”。在元代,人们往往以他的名字来赞誉那些成  相似文献   

19.
《窦娥冤》的悲剧强度比起欧洲的经典悲剧来说有其天然的缺陷,它应属于中国式的苦情剧,即表现的是非对称的对抗,正义的一面经历过重叠性的灾难后导致毁灭。这种苦情剧对整个东方戏剧都有影响。《窦娥冤》还是元杂剧灾难剧的经典,全剧涉及多重灾难,具有灾难剧戏剧元素。《窦娥冤》也是公案剧的典型,演示了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的逐猎场景,表现了人类群体意志的动态较量过程。所有这些都是以冲突为核心的,冲突场面构成了《窦娥冤》独特而丰富的戏剧空间,对冲突的充分利用,展示了关汉卿代表性剧作对戏剧类型化的有意义尝试。  相似文献   

20.
《拜月亭》借助王瑞兰与蒋世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关汉卿对人间真情的主张和捍卫。而《幽闺记》则在关剧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在完善剧作情节的同时又掺入了含有大量儒家文化思想的内容。两部剧作形态的不同,体现了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