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洛夫在六十余年的汉语新诗创作中,以创造性的语言形式和意象营造,探索着"诗是一种有意义的美"的传达路径。而中西诗学理念的相融互渗,也成就了洛夫独有的诗学观念与独特的诗歌创作方法。因此,在诗情与诗思上,洛夫诗歌表现出了宏阔的宇宙意识与清醒的悲剧精神;在风格上,洛夫诗歌形成了"冷"和"静"的独有特征。  相似文献   

2.
洛夫与李白     
"诗仙"李白与"诗魔"洛夫虽然时空远隔,但诗成为两人联结的精神纽带。洛夫不少诗引用、化用了李白的诗歌名句,更有《李白传奇》等诗在精神上与李白进行对话。在创作手法上,李白追求的浪漫主义与洛夫修正的超现实主义也有相通之处。在诗歌风格上,李白以"瑰奇"著称,洛夫则以"惊奇"出众。  相似文献   

3.
穆木天与象征诗群在新诗草创时期,力图接通西方诗的交响理论与传统诗的“兴”理论,构建象征世界外,还接受异国大师的音乐美、色彩美启迪,追逐富于现代气息的艺术潮流,追求诗的纯粹性,即使诗向音乐靠拢,通过朦胧音乐暗示心灵万有交响,因而形成了《旅心》集的既“幽微远渺”,又明丽清新的独到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相似文献   

4.
素有“诗魔”之称的台湾“创世纪”诗人洛夫,向来被人称为超现实主义诗人,彻头彻尾的“现代派”。于是,洛夫的创作被划分为这样三个时期:《石室之死亡》的“黑色时期”,《魔歌》的“血色时期”以及从《时间之伤》开始的“白色时期”。洛夫成了“彩色的魔术师”、“语言的历险者”。好象洛夫与中国文化传统,诗歌传统毫无瓜葛了,好象洛夫在超现实主义写作甬道上走出了中国。当然,有的人,根据洛夫在有些场合讲的,说他后来“回归现实”,此说的另一层意思是,洛夫在60年代的创作丢了中国传统,完全洋化去了。如任洪渊在《洛夫的诗与现代创世纪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缺少真正的宗教意识,所以诗人多是以诗为“宗教”的替代品,洛夫的禅诗就是一个范例,其沉稳淡定的心境,并非同社会现实与人生追求无关的“虚空”,而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寻找安置灵魂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杨德豫先生不仅译作丰富,对译诗也有独特的见解,是现代英诗汉译的名家。文章借鉴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对杨德豫的诗学观及译诗进行解读,从而得出:杨德豫坚持用汉语格律诗翻译英语格律诗,主张“以顿代步”,韵式悉依原著,在译诗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诗学观,并且在诸多实践中实践着自己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7.
断章取义、美刺言诗是汉代评《诗》的基本方法.所谓断章取义,原本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在政治外交场合用《诗》来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将这一方法引于文学批评,以孔子取“思无邪”对《诗》进行的总体性评价最为典型.汉儒说诗则是对这一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所谓美刺言诗,则是指汉儒接受了《诗》中出现的美刺端倪及《荀子》、《乐记》中形成的美刺观点,并以此作为一种原则和方法运用于对《诗》的批评之中.大量的史料证明,汉儒传诗的毛、齐、鲁、韩四家之间虽有古文今文经学之争,但在运用断章取义、美刺言诗的方法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今之所存的《毛诗序》界定“风”是“下以风刺上”,“颂”是“美盛德之形容”,“雅”是“言王政之所废兴”.既认为“风”为讽谏诗,“颂”为颂美诗,而“雅”的颂美和讽谏与否,则据王政的废兴而定,便是以这一方法来评价《诗》的.与此同时,汉人在自己的著作文章及日常言论中大量地引用《诗》的语句来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政治、伦  相似文献   

8.
这首诗的诗题,各本都作《有美堂暴雨》。洪迈《容斋四笔》卷二“有美堂诗”条下云: 东坡在杭州作《有美堂会客诗》,颔联云:“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读者疑海不能立,黄鲁直曰:“盖是为老杜所误。”因举《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官》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以告之。  相似文献   

9.
诗是一种美的艺术。闻一多是一个“爱美的诗人”(《红荷之魂》)。他始终坚持对诗美的执着追求,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美学原则;“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其中之一。而“三美”之中,最富有创新意义的还是“绘画美”。诗与画,是姊妹艺术。它们的关系,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美学史上,曾有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等精辟见解;不少优秀诗人也以此为潜心向往的艺术境界。诗歌发展到了现代,它与绘画的关系更加密切了。郭  相似文献   

10.
一、还诗以声予诗以美诗是美的。人们常用“诗情画意”来形容和描绘美好的环境、美好的事物。同时诗又是可以歌唱的,故称诗歌。诗歌是伴随着音乐而产生的。它是语言的艺术又具有音乐的节奏,还追求和谐悦耳的旋律,它不仅具有形象之美又蕴含声音之美。它给人以美的思想、美的意境、美的情操,美的教化。在文学的品类中,诗可以说是最精粹的。诗人艾青说:“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还说:“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又说:“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分析与比较论证,分析王维以“诗中有画”形成诗与画的相互交流模式问题。研究认为,王维山水诗有继承南朝与前盛唐传统的一面,更多的是诗与画交流后的创新;王维山水诗中“二维空间叠合”,借助了山水画空间表现的形式;除了山水画的平远外,深远也见于诗中,以及暗示空间的“外”,形成了简洁精约的模式;诗与画中动静、颜色与拟人化的表现,带有颇具个性的模式化的特征,具有经典性。  相似文献   

12.
论闻一多诗歌的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诗是“音乐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艺术。闻一多在创作实践中对新诗的抒情美、形式美作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开拓。一九二六年他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就是对新诗形式美的理论概括;而音乐美则是诗歌形式的本质特征,诗歌的其他形式要素统摄于音乐美。 “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在语言艺术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离开了音乐美,就没有好诗。“古人诗即是乐”。诗在其源头上,与乐同为一体,是以歌唱的形式流传。直到今日,诗歌仍然是一种可诵性的语言艺术,往往更重视作用于听觉感受。音乐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质。黑格尔说:“音乐和诗有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用同一种感情材料,即声音。”郭沫若说:“人类的语言发明之后,一种兼含着明确意识的音乐出现,它便是诗歌。”他们从不同角度一致肯定了诗与音乐的直接的内在联  相似文献   

13.
“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创作重要的艺术特色。同时“诗中有乐”也是其诗歌不可多得的艺术特征。他的每首诗大都有鲜明和谐的节奏.读起来脍炙人口,集绘画美与音乐美于一身.堪称诗中佳品。  相似文献   

14.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莫忧世事兼身事,且著人间比梦间”“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等诗句,都使用了“掉字法”.这一诗法是在宋代被总结命名,或为“一句内二字相叠”,或为“当句对”,清人翁方纲又名其为“连珠体”.但以清人冒春荣在《葚园诗说》名其为“掉字法”最有见地.其诗法主要特征为复音词或词组在隔字叠的过程中掉换了一个字.它具有形式上的对称美、声音上的呼应美、记忆上的印证美与意义上的强化美.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图式理论的运用大多局限于“文”的阅读教学,其实它同样可运用于“诗”的解读。读诗就是要探寻诗美。本文以诗篇为信息处理单位,通过激活内容图式、形式图式和抽象图式达到对诗的认知完形,解读诗的内容美,从而提高我们对“诗”的阅读理解和品评鉴赏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16.
盛唐诗人王维的诗作融诗、画、乐于一体,在诗坛独树一帜。他的诗,不仅能用视觉去欣赏、想象,还可以通过听觉去体会、玩味。这听觉所反映的就是音乐美,其中重要一点就是音韵美。文学评论家往往只注重词有“五音”、“五声”、“六律”、“清浊重轻”等讲究,而对诗则往往只说到分“平仄”。其实,诗,尤其是名家的诗,除了平仄谐律外,对宁的韵母,尤其是韵尾也是十分考究的。在这方面,王维的诗可称为典范。  相似文献   

17.
两千多年的诗经学历程中,经生注《诗》与理学家说《诗》的结果,使《诗经》逐渐脱离其诗性,而被赋予经学内涵和理学思想,异化为教化工具。《诗》被一代代的诗教“魅影”层层包裹,成为言说政治的载体。基于此,王夫之提出了“以诗解诗”的阐释方法,以诗歌艺术的角度审视《诗经》,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意之美、艺术之美,并以此祛除厚重的《诗经》政治教化之“魅”,从而恢复《诗经》活泼的诗歌生命。“以诗解诗”,不仅是《诗经》研究方法的尝试,亦是推动《诗经》文学阐释进程的动力,在诗经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朱熹的“美刺”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论朱熹<诗>说与毛郑之学的异同及其历史意义》载《四川师大学报》85年3期)一文中,较为系统地比较分析了朱熹与毛郑诸人在《诗经》研究的方法、理论与原则等一系列问题上总的历史差异,认为朱熹是宋代反对毛郑之学的集大成者.他以理学的大胆的怀疑批判精神,对传统《诗》学发动了猛烈攻击.其攻击的焦点是《诗序》.《诗序》集中表现了汉儒的《诗》学观点,其意在于“君臣国政”,所以序者之于《诗》,一以“美刺君臣国政”为说,其“以史证《诗》”也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所谓“美刺”原则.而朱熹也正是以攻其“美刺”之说来展开对《诗序》的批判的.  相似文献   

19.
张孝评先生的《中国当代诗学论》认为:诗的主体自由是主体对客体的超越———超物、超世、超我的“三度超越”与拥抱,但他主论前者而未及后者。我们认为,诗的主体自由应该是主体通过“三度超越”,分别实现诗美的三种境界:物我同一的境界,世事连心的境界,自我放逸的境界;实现诗美的三种价值:标示主体精神力量的价值,为世事立心的价值,为时势兴气象的价值。诗美主体应葆有充分的人格独立美,并以此“拥抱”客体,为人生乃至人类精神创造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以许渊冲的英译诗《声声慢》为研究对象,对该英译诗所体现的“三美原则”和“化之”之艺术进行探析。认为这首英译诗充分发挥了译语的优势,将原语婉约含蓄的美升华为译语直白而准确的美,将原语静态实物描写的美升华为译语动态、通感的美,同时具有语音音律关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赏析英译诗也需要审美的眼睛,以矫正对诗词翻译的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